APP下载

盐阜大地的醇香:古法小榨油

2022-08-05赵祥新

江苏地方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法榨油菜籽

◎陆 鹏 赵祥新

(江苏射阳 224005)

民以食为天,生态绿色健康食品关系国计民生。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油脂加工业开始逐渐放弃传统的物理压榨工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化学浸出及精炼工艺逐步普及。最常见的就是大豆油加工,把转基因大豆压成薄片,用含苯含硫的化学溶剂将豆油浸出来。除了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引起巨大的社会争议之外,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薛雅琳、西安油脂设计院夏天文、中谷集团刘世鹏等专家的研究还发现,精炼中脱胶过程加入的磷酸、柠檬酸,脱酸工艺碱炼时加入的氢氧化钠,脱蜡工艺加入的硅藻土,脱色工艺使用的活性白土均可能将砷和重金属铅、汞等带入食用油。浸出精炼过程所含硫、苯、磷酸、硫酸均属有毒、有害物质,这给食用油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传统的物理压榨榨油方式无须经过精炼,不含任何添加剂,无化学残留,营养元素和特殊风味都保留了下来,对人体的健康益处良多,品质远高于浸出工艺生产的油脂,亦历经了千年人类食用的安全检验。盐城市射阳县的陆师傅古法小榨油,不仅向社会提供了安全、健康、优质、放心的食用油,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安心,其古法小榨油工艺也成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法榨油历史源远流长

追溯我国的食用油历史,先秦以前基本是用动物油。汉代出现植物油。宋代后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记录。苏轼《物类相感志》“豆油煎豆腐,有味”以及“豆油可和桐油作艌船灰,妙”是有关豆油的最早记载。清代《阅世编》“豆之为用也,油、腐而外,喂马溉田,耗用之数几与米等”。清嘉庆十八年(1813)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记载了四种植物油: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籽油)、吉贝油(棉花籽油)。清代中期的烹饪类专业书籍《调鼎集》中“油论”提及大豆油和菜籽油:“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

我国植物油的古法榨油历史悠久,工艺源远流长,民间古法榨油技艺有“活化石”之称。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压榨取油的方法,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北宋时期,大型的木制榨油机开始出现。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都有榨油机和榨油方法的记载。自元代起,老式的木制榨油机在我国盛行了700多年。

古法榨油流程图

一直到1959年,全国还有木制榨油机15万台,出产的油脂占到了全国产量的40%。据1997年版《射阳县志》记载,清代光绪年间,射阳境内有采用楔式榨油机加工豆油的历史。到民国初期,民间仍然采用传统方式榨油。

二、古法小榨油制作技艺

据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当时榨油“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出也。”压榨菜籽油的流程是:“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减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椎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

从《天工开物》流传至今的古法小榨油技艺,流程分清理、炒籽、破碎、压胚、蒸炒、蒸坯、包饼、压饼、开榨、过滤、水化、脱臭、接油等10多道传统工序。其中主要的工序有:

1.炒籽。榨油的第一道工序是炒籽,盐阜平原的油菜籽和大豆是当地榨油的优质原料。炒籽的锅和一般的锅不太一样,斜着安在灶台上。这是为了方便散热和翻动。炒籽的过程需要师傅不停翻动,并随时精准掌控火候,这是小榨油是否优质的关键一步。

2.碾磨。炒过的油菜籽烘干后可以直接倒入碾槽,菜籽圆滑细小,必须把每粒菜籽磨成不规则形状,确保“不出整籽”。圆圆的木盆底下连着磨口,均匀使力,菜籽自然下滑,重点是石磨高低左右要平。古法榨油的每一道工序都讲究温度,磨好的菜籽要趁热倒入碾槽。这里的碾轮高达1.5米,还是个独轮,能拉动它的必须是位大力士。菜籽碾完之后还要先过一遍筛,确保菜籽粉末均匀。

3.蒸坯。碾好的菜籽粉俗称叫“坯”。蒸粉用的专用蒸锅,外形如蜂筒,将坯倒入其中,让粉末充分吸收水汽,蒸熟蒸黏,水分和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

4.包饼。将蒸好的坯用稻草包成饼状。包饼不但要求有良好的腰力、臂力,还要有相当的巧力、准力,能不能出油,出多少油,全凭包饼的师傅掌握。俗话说“一坯二碾,三包四打”。包饼也要包得好,不包平就不出油,油就藏在里面。包饼要踩得四周一样平,中间不能藏芯。包好的坯饼,叠放在一起,就可以统一运到榨槽里撞油了,这是榨油的核心环节。

5.开榨。传统的榨槽,重超千斤,用一根或两根大硬木如柞木或樟木凿空制成,横摆在榨油坊的显要位置。将坯饼竖着放进榨槽里,槽内右侧装上两排木楔,师傅们调整好桩头位置,就可以开榨了。包饼上榨后,三个人密切配合,掌锤的油坊工双手把住悬吊在空中200多斤的巨石锤反向甩起,启、承、抛、拉,然后对油槽中的楔子进桩进行全力回撞。“咚、咚……”随着一声声沉重响亮的石头与木头的撞击声,油槽里金黄色的清油便顺着稻草喷涌而出。醇香的油液便在油坊工一次次的撞击中源源不断地渗出,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油坊里弥漫着醇香。

6.接油。古法榨出的菜籽油色泽鲜亮、香味浓郁,口感绵香四溢。师傅们开始卸下油饼,油的制作工序就全部完成了。

菜籽油一般要打两次,打复枯就是重新再打一次。由于人力无法将油饼中的油全部榨干,就需要打复枯。把油饼碾碎,过筛,上蒸,包饼,到榨里再撞一次,直到把油饼中的油全部榨干。一般一天打一榨油,打三百多斤籽。和机械化的作坊比较起来,手工作坊费时费力,考验手艺,非常不易。

三、盐阜陆氏古法榨油的传承

射阳县合德镇的射阳陆师傅小榨油创立于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自创始人陆庆云开始传承至今,经历了陆庆云→陆如泰→陆兆元→陆瑞生→陆瑞兵→陆鹏六代人,陆氏家族始终坚持古法小榨油的技艺并不断改良。第五代传承人陆瑞兵,传承和推动传统榨油技艺的同时,改人力为机械,减少人力,有效提高了生产速率和产量。家族第六代传承人陆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接班家族榨油事业,创立江苏陆师傅粮油科技有限公司,以古法小榨技艺生产食用油,实现了从田间小榨油坊到规模化工厂的转进。

每年农历四月到六月,是压榨油菜籽油的时候。合德镇本地人称榨油为“打油”,到了打油的时候,农户们挑着脱粒后的菜籽来到陆师傅榨油坊,交给打油的师傅们,榨油坊里人声鼎沸,热闹起来了。陆师傅一直坚守着这家老榨油坊。菜籽油的浓郁香味飘散,传承了六代的手工作坊此时又运作如初。在一百多年的历史沉淀中,手工压榨油的技艺世代相传。今天陆师傅保留下来的每一道工序,仍然和三百多年前明朝出版的《天工开物》的记载完全吻合。

在长期实践中,陆师傅总结出古法榨油技艺的“六艺”精髓:

一是“严选料、佳产地”。盐阜平原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拥有大片沿海滩涂湿地,还是全国唯一的沿海滩涂型自然保护区。天然无污染的面积超过1000万亩。常年以东南风为主,雨水充沛,日照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合油菜籽和大豆的生长,为传统工艺小榨油提供了优质的原料。陆师傅小榨油只选本土优质产地上品原料,经严苛工序精选,粒粒饱满莹润。

二是“秘蒸炒、留纯香”。依古法全熏蒸之技,选取最佳炒料产香温度,精控炒温,留存炒料的原始浓香。

三是“小榨技、见精细”。传承1889年创始元年古法小榨技艺精髓,小批量压榨,精细处理每一滴油液。

四是“正宗味、真地道”。采用低温沉降与古法过滤控制法,尽可能地保留油液的营养与香味,纯净无添加,滤得原始香。

五是“取初榨、得上品”。古法小榨油只汲取初榨油液之精华,贵精而不贵多,点滴珍贵。

六是“控流程、贵新鲜”。严格精准控制生产时间和流程,以保证经典浓香新鲜进入消费者的厨房。

看陆师傅这间不大的榨油坊,古老的设备,憨厚朴实的榨油工,灰尘、汗水、油污甚至身上的膏药,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精神,他们传承延续的不仅是世代相传的古老而精妙的技艺,更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系统,还有他们生存的经验,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摸索出使传统工艺榨油品质更好的独特窍门,每一滴油都凝结着一代代传承人的智慧,每一缕香气都萦绕着他们对传统的敬畏和坚守。也许陆师傅古法榨油的效率比不上机器,但陆师傅古法榨出的油比机器却多了几许人情与乐趣、文化和传承。现在不少人不放心或不愿吃现代工业食用油,仍喜欢古法压榨的油,这也是古法榨油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古老的技艺需要传承,历史和文化需要续写,岁月可以慢慢磨平那古老榨油机上的棱角,但那缕缕醇香将一直在盐阜大地上永远飘荡。

猜你喜欢

古法榨油菜籽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清明书
Gimme Sugar
互相考一考
All in a Day’s Wok
第一次种香菜
心中有杆秤
土榨油是否越“土”越健康
广西龙胜:手工榨油坊茶油飘香
大豆的加工及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