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美术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2022-08-04

读写算(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学生美术内容

武 慧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同济中学,山东 德州 253000)

美术课程是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学生的艺术素质,还是审美意识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推行,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学生多元化的培养,希望建立更好的成长环境,使德才兼备的学生能够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使美术教育内容更有价值意义,才能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并成为优秀文化坚定发扬者,使高质量的美术教育活动在传统文化的帮助下,培育出更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多元化人才。

一、美术课堂结合传统文化的优势

(一)增加文化底蕴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在国际地位逐渐攀升的同时,各种西方文化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穿名牌、过洋节成为很多年轻群体的喜好,却忽略传承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独特优势,使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会限制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点的养成,这急需教师通过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能够在坚定的信念下成为优秀文化的践行者。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陶冶情操,既能够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又可以通过自身艺术内涵的挖掘,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学生。但应试教育的制约使很多教师忽略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与拓展性,按照课本讲解的知识,不仅与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以协调,也使单一化的教育形式逐渐限制学生创造能力与艺术修养的提升,使原本具有重要价值内涵的美术课堂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教育意义。而传统文化内容包含多样,其中很多元素都以美而著称。所以,教师设计的美术课堂,不能将目光单纯局限在教材内容中,而是需要挖掘传统文化中能够与教育活动进行紧密结合的教育资源进行引入,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既能很好地增加文化底蕴,又能在艺术修养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更好地激发自身艺术潜能,使积极的态度与较强的审美能力成为美术课堂有序开展的重要动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积极革新教育思想,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审美需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术教学资源,才能在授课内容的延展与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中培育出主动传承文化精髓的优秀人才,使新时代下的美术课堂体现出更好的教育优势。

(二)彰显艺术价值

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深远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传承千年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与文化史实的结合,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由于中华文化传承悠久,所以音乐、诗词、服饰、国画、酒令、戏曲以及歇后语都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不仅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为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重要助力。中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是希望帮助学生在美术知识的掌握中能够通过个人情感的激发用作品表达自身情感,并逐渐了解艺术文化内涵,可以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成为具有较强文化自信的优秀学生。因此,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彰显美术课程的艺术价值。教师需要按照中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对教育内容的丰富,更好地挖掘美术知识中的艺术内容,并利用国画、古诗、灯谜、民族音乐以及乐曲等教育资源,使原本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摆脱陈旧的教育形式,不再用讲解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探索美术学科的特点,而是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使学生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这样既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规律,又能使充满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活动不再单一,更好地体现美术学科的艺术价值,并培育出综合素质强,且具有较高学习积极性的优秀学生。

二、美术课堂结合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

(一)挖掘传统资源

传统文化自身的丰富性可以给教师带来很多教学资源,不仅内容更加多样,快速激发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保证学习效果有效增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重点,有目的地收集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展示其中的文化性与优势性,又要与学生的审美意识相贴合,这样才能建立更有活力的美术课堂,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帮助下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需要根据中学美术教材内容,挖掘其中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各种青铜器、绘画作品以及雕塑教育资源的增加,帮助学生既了解传统文化内容,又可以通过文化底蕴的提升激发创造活力。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绘画技巧时,可以通过为学生介绍古代绘画作品的方式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家绘画作品,如《洛神赋图》《游春图》《牡丹蕉石图》《清明上河图》等,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后,请学生根据不同时期的绘画特点进行分析并分享给教师和同学。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优势,将中国画的起源、发展过程、艺术特点以及绘画表现讲解给学生,并传授绘画技巧,帮助学生能够在知识储备的有效拓展中更好地掌握美术绘画技巧,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进度的有效落实。当学生的绘画热情在教师生动的知识讲解中得到提升后,教师则可以通过举办绘画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将学习的绘画知识进行应用,主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特点自行选择,最后由教师评选出最佳作品在班级内部展示。同时,教师为了更好地保证美术教育内涵,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利用休息时间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赏析。这样既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又能在审美能力的增强中陶冶个人情操,使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较强的艺术修养成为学生更好学习美术知识的重要推动力。这样既能使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中,也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化底蕴的提升找到学习美术知识的有效方法,使高质量的教育工作不仅发挥传统文化的意义,也能使中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转变教育形式

美术课程的开展宗旨,既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应重点锻炼学生审美认知、学习能力与艺术素质,所以教育形式应该更加多元化,才能收获真正的教育价值。但应试教育使人们忽略美术学科的重要性,与升学考试联系紧密的学科更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青睐,所以在学科不受重视的情况下教师也很少对教育形式创新,单一的方法与照本宣科的内容很难吸引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革新思想,能够在素质教育帮助下优化授课形式,既寻找调动学生思辨意识的有趣内容,又可以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内涵,在形式的转变中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服装设计时,生活水平的加速使人们在服饰的选择上也有更多需求,但对于思维活跃的中学生而言,往往更希望有独属于自身特色的服装彰显个性。而传统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各个时代的服饰分类都有明显区别,可以作为很好的教育素材拓展学生思路,使其在创造精神的激发中设计出更有艺术特色的服装。教师应鼓励学生组建课前学习小组,利用休息时间寻找资料,对不同阶段的服装类型、样式进行整理,并根据喜好拟定小组的服装制作主题,准备好相应的材料与传统文化素材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课上每个小组代表向教师与同学讲解服装设计的初衷与思路,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好服装后,参加教师举办的服装展览会,使学生在多种设计作品的欣赏中感受以传统文化素材设计理念为核心的服装,有别于现代流行服饰的美丽。这样既能使原本的课堂时间,在课前传统文化资料的搜集中更加充裕,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文化知识内涵,从而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通过审美意识与设计能力的增强,创作出更有文化底蕴的美术作品,并积极探索更多的艺术内涵,使高质量的美术课堂成为学生了解文化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培养出具有先进价值理念的优秀人才。

(三)激发学习动力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助力美术教育有序开展的基础,教师除了要重视美术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中学生的兴趣喜好,更尊重学生的审美需要与学习动力,使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始终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助力。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不仅思维比较活跃,新奇的想法也能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增加美术教学趣味性,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给予学生更加自主的创造空间,才能调动艺术素养,在积极参与中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建筑艺术的知识时,可以着重引入传统建筑内容作为教学资源,使其与美术教学内容的不断融合中帮助学生通过特性、色彩、派系以及色彩结构的分析,更好地在充满民族特色的美术知识中进行对建筑作品的设计。教师需要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赏析我国不同建筑派系的风格特色,鼓励学生从地理位置、建筑特征以及风土人情等多角度出发,对建筑风格的形成因素进行思考,充分展示出充满民族特色的建筑资源。当学生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后,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的理解与艺术修养,主动进行对传统建筑的设计,并挑选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展现,如绘画、泥塑、电脑设计、折纸等多种方式,将美术作品与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的同时,展现出其中独特的生命力。在这种重视自主创造力的美术教育中,学生不再受教师授课思路的限制,可以将自身的情感更好地融入艺术作品中,既能创造性展现建筑作品的艺术价值,又可以通过传统建筑特色的分析,选择更有意义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设计素材,打造高质量的美术课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推进为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事业提供了更好的契机。教师需要通过美术课程开展意义入手,能够根据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学习能力探索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方向,才能使内容丰富的美术课堂,成为更好地增强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基地。教师需要积极变革授课形式,选择多种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容,采用更加新颖的方式表达自身情感,凸显传统文化自身独特价值意义的同时,展现美术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中学生美术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主要内容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