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骆岗中央公园景观植物设计分析

2022-08-03樊江梅

南方农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滨水公园景观

樊江梅

[泛亚景观设计(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206]

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近期以来的重大举措和改革任务。公园建设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又是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部分。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已建成各种功能多元化、类型丰富的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本文总结合肥骆岗中央公园设计及建设过程中景观植物设计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城市滨水带状公园景观植物设计水平提供参考。

1 项目概况

合肥骆岗生态公园位于骆岗机场片区,距离老城区12 km,距离机场约40 km。该片区位于城市重要生态节点,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北接高铁南站,南邻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是合肥主城区最有价值的土地资源。合肥骆岗生态公园总面积约15.3 km2,其中老骆岗机场范围内总面积263 hm2,机场跑道长3 km,主跑道宽120 m,辅跑道宽60 m。

该公园属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系统工程,体现一体化、系统性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后的生态价值挖掘,且具有较强示范意义。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地形塑造、土壤性状改善、湖体开挖、苗木栽植、园路铺装、景观提升、水质净化及其他附属设施等。

2 设计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总体设计应注重现状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合理利用地域内的优质自然资源,又要保护场地内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边缘效应理论、生态设计理论使用当地乡土植物,提炼本土特有的设计语言和元素,尊重场地历史文脉,来综合表达生态、生境重塑的设计理念。

2.2 亲水性原则

项目所在地是水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交汇区,在景观设计中除了要具备休闲、娱乐等功能外,还必须满足水净化与生境营造的功能。结合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园路、滨水空间,点缀景观建筑小品,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为游人提供休憩场所,使得游人能够更加贴近自然、感受大自然水系的气息。

2.3 植物多样性原则

提高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滨水带状空间植物设计的重要原则。师法自然、借鉴自然,模拟江河湖泊的自然岸线,创造自然生趣,形成适应性强的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场所,也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自然栖息地。

2.4 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滨水带状公园的设计应总体考虑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保证设计水体亲水性和可达性,提升项目周边土地利用价值和改善城市风貌。本次设计以合肥骆岗生态公园整体规划布局为指导,巧布游览路线,结合节点空间来布置各类景观元素,保证现代城市生活对公园及生态环境多样化的需求。

2.5 文脉延续原则

场地内自然景观资源的梳理与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保证场地历史文脉的延续,提升空间和场地活力,塑造城市的崭新形象。充分挖掘地域性特征,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打造以人为本的人民新公园,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让人们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

3 设计方法

3.1 总体设计策略

3.1.1 航:缝合、渗透

延续航道几何肌理。设计东面紧邻旧机场跑道,几何肌理明显,是场地周边具有特殊历史记忆的重要元素。设计将几何肌理运用于新公园的建设中,作为跑道与公园的过渡界面,以回应场地周边关系,强化历史印记。

3.1.2 林:优化、利用

公园内现状林地总面积267.52 hm2,其中锦绣湖公园范围内主要包括中部林地和少量南部林地。由于林地规模较大且施工周期较长,可按照实际施工时序,在林地移除前暂时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杨树林,并种植绿肥作物,为将来绿化种植打下良好基础。

3.1.3 塘:成湖、串联

整合区域内零散布局的水塘。公园内主要包括高王大塘、周西大塘及其他散布的鱼塘。规划对基地内主要河道和水体进行了保留和利用,对独立的零碎水体进行局部整合和重新开发利用。

3.2 总体景观结构

通过定轴、分区、成带、塑环四大步,形成一环(万象环)、一带(彩林带)、两轴(锦绣轴、时光轴)、三核(科学核、动态核、静态心)、多园的空间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合肥骆岗中央公园总体景观结构图

在此基础上,利用在地环境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特征:延续东面航道几何肌理,形成丰富的活动空间和主题花园;整合零散分布的水塘,形成水系联动的动态水景;梳理现状林地斑块,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杨树林基底。

3.3 景观设计

以锦绣湖为核心,通过不同风貌的游憩线路串联整个公园,并通过主园路连接景点及主要出入口广场,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多样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其接触自然、运动健体、放松心情的需求。同时,对于水体生态环境的营造、海绵城市设计的融入,都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水、动物、植物、人类更紧密的连接,发展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本次设计主要景点有:人文门户、翠屏掩映、农田景观、锦绣湖、庆典中轴、休闲丘谷、双湖叠瀑、林间漫步、粉黛花洲。

1)人文门户。面向机场跑道和北侧出入口,是整个公园的北侧标识门户,承担人流集散的功能。广场采用防滑耐磨、整洁的流线型铺装引导人流方向。广场上种植形态优美、视觉效果良好的树木,结合树池盖板、遮阴构架及休憩坐凳,提供通行集散功能和林荫效果;美化主入口铭牌和游客服务中心,强化公园入口形象。

2)翠屏掩映(见图2)。在大连路两侧形成双峰景观,采用起伏的地形丰富公园景观空间和立面效果,也增加公园游览趣味性,同时成为公园诸多景点良好绿色背景。山间栈道和休憩平台为游客提供登高、游赏场所。

图2 翠屏掩映效果图

3)农田景观。为节约土地、延续现状耕地,在山坡下形成水稻-小麦轮作的观赏农田景观,成为锦绣湖北端的特色开敞空间。

4)锦绣湖。锦绣湖北侧部分,紧邻尚未设计的规划留白区域,计划为锦绣湖片区提供休闲和文化配套建筑。本次设计综合考虑控规中要求的20 m 公共空间,按照上位规划的水体边界形成临时驳岸,并沿湖设置10 m缓冲带进行高差过渡。

6)双湖叠瀑。利用锦绣湖与东湖的天然高差设计成叠瀑景观,以毛石砌块为池壁,池内种植水生植物,锦绣湖水跌级流入东湖。景观桥将锦绣湖公园与科学交流中心连接起来,桥上漫步,视线通透,可一览东湖烟云朦胧的湖景。

7)林间漫步。将现状防护林保留提升,改造为林相优美的生态景观林,依托森林形成活动场地和观湖场所。现状疏林抽稀、植被层次优化,增加防腐木栈道和观鸟塔,游客可以更加亲近自然,穿行其中,近观森林植物、动物生境,视野层次丰富。

8)粉黛花洲。改造和连通现状水塘,塘边种植大量花树,形成花林和碧塘的湿地景观。游客可穿梭于塘间小路欣赏花树与塘中的动物,或登上观鸟塔观鸟和鸟瞰全景。设有湿地科普中心,结合智慧科技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湿地净水的过程,沿园路布置具有科普功能的展示板,开展自然科普教育。

本次设计最大限度保留现状水塘,打造渗塘系统、湿地系统,并开挖溪道进行串联,溪道内放置溪滩石、卵石形成跌水。根据造景需求完成植物设计。

3.4 种植设计

3.4.1 植物总体规划布局

依据“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形特点进行植物整体布局设计,以60%背景群落结合40%特色群落打造春花秋叶植物基底,特色彩林带从南至北穿插园区。图3展示了种植设计分区情况。

图3 种植设计分区图

1)背景植物区:以针叶-阔叶混交林、色叶林为主,营造季相丰富的风景林。

式(2)中ESIab表示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a、b、k分别为a国、b国和k市场表示两国(地区)出口到k市场的第i种商品额;示两国(地区)出口到k市场的商品总额;ESIab的取值范围[0,100],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地区)出口到k市场的商品,相似度越高,商品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互补性越强。

色叶林主要作秋色叶观赏林,植物有枫香、三角枫、五角枫、朴树、乌桕、女贞、无患子、桂花等。针叶阔叶林主要作防护背景林,植物有白皮松、黑松、湿地松、香樟、榔榆、油柿树、苦楝、红果冬青、枫香、金桂、三角枫、五角枫、椤木石楠等。

林缘小灌木选用南天竹、八仙花、大花六道木、杜鹃、金丝桃、绣线菊、栀子、六月雪等。林下地被以轻管养的耐阴宿根观叶观花地被为主,适当搭配自然灌木,植物有阔叶麦冬、玉簪、大吴风草、长春蔓、常春藤、络石、葱兰、八角金盘、桃叶珊瑚、红花酢浆草等。

2)特色种植区:以观花植物为主,形成槭树杜鹃园、绣球园、阴湿植物园、海棠园、桂花紫薇园、豆梨园、木兰山茶园七大特色种植园(见图4),同时保留农田区域农作物轮种,整体营造花开四季郁郁葱葱成景的特色园中园。

图4 特色种植区效果图

3)水生植物区:临近水岸以水杉、蒲苇、观赏草为主,主湖体多种水生植物结合,在保证生态前提下实现湖面大片成景。

浮水植物以睡莲为主,有睡莲、荷花、萍蓬、菱角。挺水植物有芦苇、水葱、再力花、千屈菜、香蒲、花菖蒲、梭鱼草。沉水植物有马齿眼子菜、篦齿眼子菜、苦草、金鱼藻。

4)彩林带:沿智能网联车道种植乌桕、枫香、娜塔栎为主的色叶树。

3.4.2 保留林地处理

保留林地内上木植株冠幅在300~600 cm,大部分长势较好。因此,上木处理以就地保留为主,对于长势不佳的少量植株进行伐除,林地下木全部予以清除,并根据植物主题分区补种耐阴地被。

3.4.3 项目建设过程中植物种植遇到的问题

1)该地块为骆岗机场原址,土质条件较差,盐碱度偏高,给植物种类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现状杨树未来面临老化、飘絮等严重问题,如何在这样的场地里创造多样的生境,适合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生存是面临的首要问题。

2)植物的多样性,势必会带来品种繁杂且无特色。如何在满足春花秋叶、夏荫冬翠四季植物景观的前提下,还能保持自身的特色。

3)如何有效结合植物群落布置,打造动物们的城市天堂,同时营建水下森林,保证水下生物的繁衍,以及水上动物的栖息。

3.4.4 运用生态设计方法,通过生境营造解决问题

1)通过堆山理水,就地消化土方,形成湖泊、森林、湿地等多样生境。同时,遵循“适树适地”原则,借鉴上海迪士尼的土壤改良措施,使用厂拌改良土壤,按一定比例加入有机物、砂、泥炭土等,以适合不同植物种类对土壤的需要。目前整个公园一共种植乔木5万多棵,344个品种及规格,满足了植物多样性的需求。“生态交错的边缘地带内生物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比邻近的地区要高得多”“由于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2-3],同时也给小动物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2)“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称之为生态设计”[4],运用生态设计的思路将整体植物策划分为两个板块,即植物背景林带与特色植物区。①背景林带面积约100 hm2,以色叶林为主,重点打造连绵起伏的彩叶山峦的感受,通过大面积色叶植物的种植,形成秋季震撼的彩叶效果。重点采用枫香、乌桕、黄连木、无患子、栾树、五角枫等乡土树种,同时为了有别于其他公园的植物品类,我们还模拟山野植物群落特点,种植了栓皮栎、麻栎等,对这些非园林观赏品种采取容器苗的措施,使其既具有特色,又能保证存活。②特色植物区则通过七个特色植物园进行重点打造,其中包含槭树杜鹃园、绣球园、湿地植物园、豆梨园、海棠园、桂花紫薇园、木兰山茶园。同时沿1.8 km 的亲水溪道布置海棠、桃花、樱花等开花品种,形成一条蜿蜒流动的花溪。

3)在水域面积开阔的锦绣湖营造水下森林,种植眼子菜、苦草等水下植物,供鱼、螺栖息、产卵、食用。同时岸边种植大量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鸢尾、菖蒲、慈姑等,给水鸟提供丰富的动植物食源。而针对蜜蜂、蝴蝶等昆虫,我们选择花大艳丽、气味芬芳的植物以引诱昆虫,如红叶李、桃花、梅花、樱花、海棠等植物。而对于普通的林鸟和小兽,则是通过植物的成群种植,形成大面积环境,为其提供充足的食源,选用的植物主要有女贞、银杏、枣、枇杷、冬青、豆梨等。同时,园区内部道路系统中,每隔1 000 m就会设置一条供生物穿过的通廊,使得生物在园区内通行顺畅,同时有效避免人类活动带来的干扰。

4 结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的今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构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与城市密切联系的城市滨水带状空间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本文讨论了城市滨水带状空间植物设计,结合合肥骆岗中央公园的实际案例,依据边缘效应理论、生态设计理论,对城市滨水带状空间景观的植物设计提出一些原则与方法。

1)梳理与分析了城市滨水空间带状空间景观植物设计的方法,对城市滨水带状空间地理环境、丰富的岸线资源、特色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特点进行了总结。

2)归纳出城市滨水空间带状公园景观植物设计的基本原则,即遵循生态优先、突出地域景观、体现历史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3)城市滨水空间带状公园景观设计是一项动态而综合的生态建设实践,在城市发展中需要在新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自然的美好未来,“全面提升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5]。

猜你喜欢

滨水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