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08-03文龙振

南方农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茂名市旅游农业

文龙振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旅游以接待极少数入境游客为主[1]。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旅游行为和方式转变为城市、沿海旅游,这时城市主题公园大放光彩[2]。2000 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出现了旅游方式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3]。在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大产业均得到较好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既与人们需求相契合,又较好地契合旅游行业特点,迎合新时代人们生活理念。尤其是当下城市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节奏紧张,对轻松、自在的田园生活十分向往,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居民新消费需求的增长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2020 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使旅游业面临极大风险和挑战。目前,我国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的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游客的旅游需求、旅游偏好、旅游范围受到疫情的影响,广阔的乡村地区是游客近期消费心仪的选择[4]。2019 年,全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2 亿人次,营业收入8 500 亿元。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26亿人次,营业收入6 000 亿元,吸纳就业1 100 万人,带动农户800多万[5]。

“十三五”时期以来,茂名市委、市政府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给予了在资金、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的大力扶持,逐步打造了如牙象大地艺术公园、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根子柏桥贡园、红荔阁、杏花村、前排旅游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旅游景区(点),但同时也面临如人才、用地、产业融合、产品类型等方面的瓶颈。为此,本文通过对茂名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瓶颈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未来茂名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1.1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概念。王鋆等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文化+旅游”的新型产业业态,是在城市郊区或农村区域,休闲农业经营主题将农业种植、农业景观、农耕文化、农业现代化科技、农村风土民俗等资源进行组合,运用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方法进行高质量经营,促进“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6]。伽红凯等认为休闲农业具有两重性,是随着休闲农业旅游而产生的,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旅游产业的新领域[7]。任开荣等认为休闲农业是城乡融合,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一种消费形态[8]。范水生等认为休闲农业以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基础,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农耕文化等,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三产融合的发展[9]。

1.2 乡村旅游

杜江等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依托农村乡土人情、农耕文化、乡村生态景观等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经营活动[10]。贺小荣从分析乡村旅游的区域特点来解释乡村旅游,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发展于农村地区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的总和[11]。何景明等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以自然生态和特色人文风情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2]。丁铭认为乡村旅游是利用农村生态、人文、特产等各种资源,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的活动[13]。陈佳骜等认为乡村旅游是在农村区域范围内,以乡村生态景观、农业文化遗产、乡村非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吸引城市旅游者为目标市场,满足观光、休闲、采摘、娱乐的一种旅游活动[14]。

2 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2.1 发展概况

茂名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自由贸易区三大国家战略区域连接的中心位置,是我国优秀旅游城市。茂名市处于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带,荔枝、龙眼、香蕉、三华李等特色水果种类繁多,种植历史悠久,生态自然是茂名市生态休闲旅游的一大特点[15]。“十三五”时期,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取得了稳步的发展和卓有成效的提升。茂名市委、市政府多举措、多元化开发农业的文化教育、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十三五”时期茂名市培育发展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促进茂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目前,茂名市初步形成“2+1+1+2+8”现代农业新格局(2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荔枝、化橘红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茂名市共有17 个A 级景区,其中AAAA 级景区8 个,AAA 级景区9 个。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8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 个(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和高州根子镇柏桥村),省级旅游风情小镇3个(信宜市钱排镇、滨海新区博贺镇和高州市根子镇),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7 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广东省省级农业公园4 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0 个(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茂南区金塘镇牙象村、化州市耸桥镇柑村、滨海新区电城镇山兜村、电白区罗坑镇里平村、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信宜市东镇街道办高城村、化州市平定镇大岭村、滨海新区博贺镇尖岗村)。广东省省级旅游精品线路6 条,分别是信宜西江温泉天马山观光一日游、高州大唐荔乡游、化州橘红之乡康养度假之旅、南海环岛渔村观光一日游、信宜“锦江画廊”碧道乡村寻味之旅、电白洗太故里乡村文化体验游。2020 年茂名高州入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县(区)案例”,为全国十大案例之一。目前,茂名市以民宿的名义进行运营的共有29家,其中信宜5家、高州5家、化州5家、茂南4家、电白4 家、滨海新区1 家。目前茂名市共建成农村淘宝服务站144 家,天猫优品服务站47 家,电商企业与农产品种植企业合作的生产基地40多个,开设农产品电商平台1 500多家,已建成6家省级电商体验馆,适合网上销售的大型高端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50 个。详见表1、表2、表3。

表1 茂名市农业产业发展平台

表2 茂名市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平台

表3 茂名市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平台

2.2 发展模式

“十三五”期间,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态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4 种发展模式。1)观光(产品)采摘类。以生态风光、田园风光、乡村公园进行生态观光采摘体验。如茂南“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茂南牙象大地艺术公园、高州市“大唐荔乡”田园综合体、广东省农业公园高州荔枝主题园等。2)文化(研学)体验类。以体验古村古镇、民宿、特色村镇、文创馆和一些特色农产品体验类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如高州市根子镇、信宜市钱排镇、电白区沙琅镇花果山乡村生活体验园、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桥头村桥头小院等。3)健康(体育)养生类。以度假村、温泉、体育、康养为体验的乡村休闲旅游。如电白御水古温泉旅游度假区、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等。4)红色旅游类。以乡村红色纪念馆、红色遗址为主的红色旅游体验。如化州市笪桥镇柑村、茂南区金塘镇白土村、茂南区山阁镇烧酒村、电白区坡心镇高圳车村等。

3 制约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3.1 政策与规划方面

1)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自由发展状态。虽然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于2017 年委托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完成了《茂名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2017—2030)》,但经营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个别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上紧下松现象,结构布局上缺乏整体性、连片性。2)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有新貌无特色”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村庄规划不接地气、实用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宣传推广和清晰的操作指引,存量农房风貌优化难度大、范围广。3)茂名市民宿主要是以古民居为依托的传统民宿,产权转让难,外来投资者想进行房屋购买时容易发生产权纠纷,同时由于农村宅基地、老宅交易许多都是私下交易的,其产权转让不受法律保护,另外在房屋改造方面也遇到诸多问题。

3.2 用地矛盾方面

1)农业设施用地及建设用地指标有限。用地政策不明朗,开发整合力度不够,乡村旅游设施用地缺乏保障。因此,在景区产业布局上,缺乏土地利用分项规划,用地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2)建设用地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制约企业长远发展。个别成长性景区规划或运营新项目时,因缺乏用地指标,项目迟迟未能开工建设,比如发展民宿、研学等均受到限制,招商引资也因为用地问题而导致项目难以落地。

3.3 产业融合、产品类型挖掘方面

1)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个别景区定位不准确,特色意识淡,缺乏创意,经营模式、内容单一,千篇一律,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仅限于在观光、餐饮、住宿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没有结合本地风情进行深度挖掘,彰显不出地方特色。2)对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滨海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3)农文旅产业融合不足,单纯靠观光、采摘等一般性体验活动,无法形成休闲农业产业链,旅游资源与文创、康养等结合不够,发展创意能力不足。4)茂名市乡村旅游资源较为分散,缺乏“串点成线、串线成群”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从而导致游客旅游时间短和人均消费偏低[16]。

3.4 从业人员素质和经营理念方面

1)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落后、人才匮乏。在经营模式上,运营团队缺乏企业理念、愿景、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等软实力。企业也缺乏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培训。2)招聘有志青年难度大,即使聘用下来,许多经营主体由于没有较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也难以留住人才。

4 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4.1 在规划建设中,以全方位谋划产业发展

1)茂名市应根据茂名区域特点,组织专家人员对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深入挖掘,谋划茂名市乡村休闲旅游未来发展,从区域布局、产业功能、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多个方面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合理规划,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2)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提升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推动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3)制定政策举措,推广“土地银行”模式。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可持续性、降低土地流转不稳定给经营者带来的不确定性。4)开展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工作。发掘山海兼优的全地形资源潜力,实施乡村民宿(农家乐)品质提升计划,打造“好心居”民宿(客栈)品牌,盘活农村闲置房产,推动“空心村”二次创业,打造区域性农村民宿集聚区,让农房变客房。

4.2 在产业互动中,以农文旅创康融合推动产业发展

1)茂名市应充分挖掘茂名南部的滨海资源、北部的山地资源及生态农业资源,围绕“热带高效农业+蓝色农业(村)”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和主导,融入休闲旅游元素,延长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面向本地和珠三角市场,形成“农业为基、旅游带动、三产融合、多业共享”的产业主导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2)支持创意农业、科普农业、乡村研学为主的农文旅创研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众多的农业科普基地(园区)、创意农业园、苏区红色乡村的潜力,设计以农为素材、为基础的文创产品、项目,策划农业科普研学、文创展演、商贸会展于一体的旅游线路,开发具有茂名特色的农业科普研学旅游、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乡村红色旅游。3)依托茂名市农村电商平台,加快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四级统一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度。把乡村旅游纳入全市、全行业共享的数据中心及管理、营销体系,通过5G+VR体验馆体验休闲农业种植和乡村风光等场景创新5G+VR乡村农业观光的新业态,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的普及应用。

4.3 在质量追求中,以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地区受限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往往缺失专业人才。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加强产学研合作。1)茂名市应加强与农业院校、旅游院校的合作,优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源头。推动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开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课程,并根据市场变化升级教学课程,丰富、完善乡村民俗文化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基础课程。乡镇政府或经营主体可以和各大高校合作,在当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乡村生活且真正愿意在乡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强化政策资金激励,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相关政策资金,采取“学校+农户”“政府+农户”“研究机构+农户”“公司+农户”“旅游协会+农户”等多种培训模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各类培训,鼓励人才“走出去”,参加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培训讲座、游学体验、专业论坛等,学习前沿的管理与服务经验。3)聘请一批省内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战略运营、投融资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形成智库,定期邀请专家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方面的咨询与指导。

5 结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朝阳产业”,是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已取得全面胜利,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风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此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尤为迫切。茂名市是农业强市,“十三五”时期以来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水平大幅提升,各种乡村休闲产业平台多元化发展,但也面临着政策、用地、人才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因此茂名市需在顶层设计、农文旅创康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布局,进而推动茂名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茂名市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我的弟弟
旅游
茂名市民营企业商会致力于塑造民企商会品牌 推动民营企业崛起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