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大学为例

2022-08-02□魏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课程

□魏 瑾 王 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双创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其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纵览全球,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教学体系完善、资金支持力度大、注重实践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特点,而我国的双创教育目前仍存在大学生对双创教育存在认知偏差、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和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1]。

基于此现状,本文计划通过对有关安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寻找出其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有效意见和措施,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以服务于更多有需要的大学生群体,提高其双创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壮大国家创新创业高级人才的队伍,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一、问题缘起

(一)现实诉求。如今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曾强调:“新的一代青年,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作为其成长和学习重要场所的高校,则应当承担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趋势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方向,有助于其创新创业意识的觉醒、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遇事能灵活多变,从而实现企业和国家在用人方面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平衡,以在服务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2]。这也迎合了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对双创表示出浓厚兴趣的学生群体中,仅有34%的人认为自身能力满足创新创业需求;超八成的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配套服务评价一般,而认为提供了较好的双创服务的学生不到30%。《人民日报》曾指出,部分创新创业工作者所持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使得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工作呈现出“虚假繁荣”的态势,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管理制度混乱。而《光明日报》曾提及,高校的社团没有为学生提供利于其积累足够的未来创业的社团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差,同时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中处于被动地位。由此可见,解决高校双创教育在学生个体认知、教学体系和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是现实所需,迫在眉睫。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中指出,资金、管理和市场的匮乏成为大学生创业道路上主要的“拦路虎”。其中,有近七成的人将缺乏资金视作最主要的障碍。由此可见,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三个难题,那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能如“空中楼阁”,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能运用于实践产生实际的效用。所以,只有提供了资金、管理和市场上的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朝更快更稳的方向发展。

(二)政策导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双创的政策密集出台。2018年以来,《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和《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通知》,涉及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教资培训和“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等方面,切实发挥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引领作用。于同年7月印发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对满足国创计划要求的创新训练和实践项目的支持,制定了项目管理原则,旨在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凝聚中国复兴的强大力量。

2020年11月,教育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示其在建立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提高双创教学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师结构、实施弹性学制和提供实践项目等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六大措施上,已取得的瞩目成就和辉煌成果,未来也将继续在这些方面推进双创教育的深入发展。这些措施旨在实现在大学生有“敢创”精神的同时,通过加强素质教育,让其掌握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技能“会创”,从而让其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事半功倍,效果效率显著提高。

(三)实践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就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之路,并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具有代表性的一流高校进行了实践和尝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研究开始时间早、涉及学科领域广、体系建设相对健全和积累经验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双创教育的理念认知统一度低、教育研究多停留在浅层、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低且效果不够显著、双创教学管理不善进而导致的负责主体较多、创新创业资源匮乏或分配不均等问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在拓展研究深度中,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性的研究方式的运用,从而有助于提出更具认可度的理念,产出更具实操性和技术性的研究成果,努力加强双创教育的课程、教师团队和资金筹集等方面的建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二、研究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对象为安徽大学本科生,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科生的基本情况、本科生创新创业兴趣、本科生双创知识能力掌握程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现状、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阻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2份,其中有效问卷110份,问卷有效率为98.21%。其中,本科一年级学生16人,所占比例为14.55%,本科二年级学生31人,所占比例为28.18%,本科三年级学生38人,所占比例为34.55%,本科四年级学生16人,所占比例为14.55%,毕业班学生9人,所占比例为8.18%。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经管类、文史哲类、理工类专业本科生,分别为57.27%,30.91%和9.09%。其他学科专业占比较少,仅占2.73%。(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数据特征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图1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和进一步的深化,要求高校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差异化教育,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目的[3]。

调查显示(见图1),43人表示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占比39.09%,67人表示对创新创业兴趣一般或没有兴趣,占比60.09%。经过进一步的访谈交流,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认知方面存在不足,学生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其开设仅是指导学生创业,而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图2 个人在本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经历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4]。针对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应该着重加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时候可以开设诸如《创新创业概论》《创新创业入门》等普遍性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大四学生,应该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设专业对口、针对性强的精英课程,例如清华大学专门开设的《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创新领导力》等创新创业课程[5]。调查显示(见图2),大部分同学在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经历是上创新创业课程和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沙龙、讲座、培训班、比赛等),分别占66.36%和44.55%。少部分同学参加创新创业社团或参加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训活动(如到科技园、产业园区的创业企业实训),分别占24.55%和20%。目前我校创新创业课程以公共基础课为主,课程设置存在倾向非专业化形态、实践课程偏向形式化主义、课程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表2 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010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发展,提出《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主动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现实案例的研究,以此来提高其自身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学水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6]。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显示(如表2所示),认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能够激发我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的学生占比19%,认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生占比26.4%,认为“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数量充足”的学生占比29%,认为“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教师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的学生占比30.9%。这说明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方式、自身知识实践储备和教师数量等方面存在问题。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支持不足。

图3 阻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

资金充足与否决定了高校是否能够顺利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支持方向之一。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高校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以此来引导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服务毕业生就业的水平。调查显示(如图3所示),大学生们认为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前三个因素是缺乏创业资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以及缺乏合适的创业项目。分别占到了85.45%、73.64%和66.36%。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因此,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筹集的研究。

四、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知。大学生中普遍认为,高校的双创教育只是教授创新创业的技能和步骤,以指导未来的创业实践活动,解决社会就业岗位少的问题。但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一种错误的认知。如何改变这一观念,让更多大学生能够了解并感受到双创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7],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满足就业需求的功利心理,更多关注个体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思辨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养与锻炼。而传统的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收效甚微。对此,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反转课堂、辩论赛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其从接受别人观念的“输入式学习”向开拓思维、表达自己观点的“输出式学习”转变,自己做双创课程的“主人”。并且,引导大学生不仅在双创教育课堂上勇于创新,更要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养成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从而为社会创新型发展注入活力与生机。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高校在创新精神的传递方面,不应仅限于专门的创新创业课上,还应该与不同的学科领域融合,将创新精神更好更完全地融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和文化氛围之中,无声中播撒创新精神的种子,并让其生根发芽。政府则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双创教育基础知识,提高大众知情度,引导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进国企、考公务员等传统观念的改变,缓解对创新创业的偏见和抵制,营造尊重、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利于其发展进步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开设合理多样教学课程。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培养国之栋梁的摇篮和发源地,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备双创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大学生这一时代重任。

在课程种类上,高校应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开展培育与社会所需有效对接的人才、切实促进经济发展的教学课程。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特性、各自的兴趣爱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开设类型丰富多样、专业特色鲜明、跨学科领域甚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8]。此外,还应注重课程种类设置的层次性,如低年级应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高年级则更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率的提高。让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到双创专业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构建系统完备的知识框架和图谱,为其以后步入社会,真正投身于自主创新创业的大军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课程类型上,高校应当在开展传统的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操作技能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例如开展创新创业沙龙、讲座和社团,积极举办知识竞赛、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项目,并将比赛成绩和获得奖项纳入期末考核标准中,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此外,高校当与政府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多在双创项目上进行合作,建立如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器和产业园等多种校政企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实践和户外活动,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知行合一,实现双创教育在现实中落地开花。

(三)加强专业性教师团队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的教师作为传授学生知识、解决其问题疑惑并给予专业指导的人员,其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量、实践经验的丰富度和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在高校相关人才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建设可谓是刻不容缓。一是高校应该增加双创教育的教师数量,避免学生有指导需求却找不到导师的现象发生。此外,调整优化教师的组成结构,邀请创新创业领域享有盛誉、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和优秀企业家担任讲师或顾问,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重视教师创新创业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的再教育,鼓励其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各高校举办的双创交流会[9],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后,能够立足于本校教学现状和学生水平,实现对自身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式进行更新和优化,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双创知识的热情和参与度。三是要安排教师定期到实施创新创业项目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系统培训,增加其实践性的知识和实操性的经验,提高自身教育知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以及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技术上的指导、帮助,实现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四)提供双创教育资金上的保障。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资金的缺乏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而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是高校双创教育能够从“空中楼阁”真正落实于地、平地崛起的关键。

政府层面,要在出台扶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提高在双创教育方面的财政拨款力度,缓解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支出压力。并给予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自主权,让其自行安排用于双创的教学体系建设和设施购买资金的比例;高校层面,要加强与大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鼓励家长给予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资金上帮助。同时,高校还要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开展传授双创经验的讲座,缓解高校另聘专家、购买高价教育资源的经济负担。并鼓励其通过捐款等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帮助;企业层面,应当与各高校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选择科技含金量高、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创业项目交由企业进行孵化[9],实现科研项目向技术产品的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再将所得资金投资于企业的孵化器建设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形成校企间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社会层面,高校可以在学校官网或其他多媒体平台,展示优质项目的研发和运行过程,在展示双创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吸引风险投资,从而为双创教育提供更多的风险投资[10]。

猜你喜欢

双创大学生课程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