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赤水河流域
—叙永水潦彝族咪苏唢呐乐器音乐特色

2022-07-29谢云秀肖荣洋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赤水河曲调唢呐

谢云秀 肖荣洋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流行于赤水河流域的“咪苏唢呐”乐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特殊的地域造就了当地水潦彝族咪苏唢呐丰富的音乐曲牌、独特的唢呐制作工艺、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咪苏唢呐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充分反映了当地彝族同胞的民风民俗、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地理位置

赤水河流域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东邻重庆,南经贵州,西连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包括汉、苗、彝等47个民族,其中苗、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合江、叙永、古蔺地区。赤水河流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以山地为主,沟壑纵横,北部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平坝连片。流域内水系发达,长江于北部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与赤水河、永宁河、濑溪河、龙溪河、沱江等几条河流交织成网。同时,由于四季分明,降水充分,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造就了当地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物产。

历史渊源

赤水河流域地区古属西南夷地,早在西汉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就有濮、羿、僚等部族居住。秦汉时期,这里曾出现少数民族的部落国家——古习国和夜郎国,属犍为、牂牁、江阳、泸州等郡地。东汉建和至光和年间(147至183),恒部首领赫德辉(彝族)率领军队从黔西北进入赤水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濮、羿、僚部落,建立了统一的“扯勒”部落。隋朝开皇九年(589),当地彝族兴起,在川黔滇边境建立了“僚国”政权。到了唐朝,唐太宗秉承隋制,任命程咬金为泸州大都督,设立府署,让其负责开发泸州及赤水河流域一带的羁縻蔺州。此时的彝族首领为羁縻蔺州刺史,职务世袭,在名义上接受唐朝的管辖。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废除羁縻蔺州。在唐末宋初(907至960),一部分苗族从川北迁入黔西北和泸州南部彝区依附于彝族。从唐朝至明朝,这一地区虽属州、府,但实为当地彝族土司统治。清朝康熙至雍正年间(1703至1729),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实施政治改革(历史上称“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设立巡检司,用流官统治的方式代替传统土司统治,同时将大量汉民迁入当地。清雍正八年(1730),中央政府以赤水河为界,将赤水南岸的毕节、金沙、仁怀、赤水、习水等地划归贵州管辖。

人是文化的携带者,人口流动、民族迁徙不仅会影响一个地方的社会结构,还会逐渐改变其文化特征。赤水河流域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彝族人经过上百年的繁衍生息,加上长期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已形成其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本文将结合当地彝族的历史背景、宗教习俗、音乐艺术,对彝族传统乐器之一的咪苏唢呐的起源、结构特点、音乐曲牌、演奏特点等进行研究。

彝族乐器—咪苏唢呐

咪苏唢呐的起源

咪苏唢呐,彝族人称“咪苏撒拉”,流传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历史上又称乌蒙、茫部地区)。咪苏唢呐源于四川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咪苏坝,历史悠久,早在两晋时期就有相关记录。特别是唐宋之后,咪苏唢呐在当地彝族广泛流传。明朝时,咪苏唢呐常用于各种民间节日、礼仪中,是彝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和礼仪工具。千百年来,咪苏唢呐在彝族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故流传至今。

咪苏唢呐的特点

由于历史及地理因素,长期以来当地彝族与其他民族进行过无数次文化交流、碰撞,因而其音乐文化具有多元文化色彩,融合了当地苗族、汉族的一些特点。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舞蹈轻盈柔美,音乐回肠荡气,在其特有乐器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口弦、月琴、鼻萧、铜鼓等20多种乐器大类、40多个分支,而唢呐是彝族独具特色的一种吹奏乐器。

关于唢呐,《现代汉语辞海》中有这样的表述:“唢呐是一种管乐器,形状像喇叭,管制正面有七个孔,背面有一个孔,发音响亮。”唢呐,彝族称“撒拉”源于叙永县水潦乡咪苏坝,流传在川滇黔的赤水河流域,历史上称乌蒙、茫部地区。作为赤水河流域当地的一种音色特殊的吹奏乐器,因诞生于彝族聚居地的叙永咪苏坝子,故被称为“咪苏唢呐”。

咪苏唢呐的构造

咪苏唢呐在构造上与普通唢呐相似,主要包括唢呐盘、指杆、哨子、哨筒、堵气盘五个部分,所有的部件均为当地艺人就地取材制作而成。

1.哨子:咪苏唢呐的主要发声部件,通常用当地的大麦秸秆制作而成。人们用沸水将光滑粗壮的秸杆煮软,之后将其放置在阴凉处风干,最后再将其做成哨子。按照这种工序制作出的哨子十分耐用,往往能连续使用数月。

2.唢呐盘、指杆:唢呐的核心部分,所用材料是树龄1岁左右的桐树(高山顶风之处生长的梧桐为上品)。冬天将所用木材烘干备用。指杆上小下大,下口略成喇叭形。咪苏唢呐由长约33厘米的木管口内套小竹管再套鸡毛管制成,木管上开有7个等距离音孔,木管下方开有1个音孔,末端装有泡桐树制成的喇叭(如图)。顶端插入一个约3厘米、如筷子粗细的竹管制成的发音体,其音色圆润,多用长音、颤音、波音。陈世军在《彝族唢呐的制作、演奏程序和比赛规则浅议》中提到“大扣小的唢呐”和“对对唢呐”,咪苏唢呐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咪苏唢呐的曲调多样,除以民歌为基调外,也有典型的音调旋律,进而形成了一些习用手法。

咪苏唢呐的演变过程

千百年来,咪苏唢呐经过无数次的改良、创新,才变成如今的形态(见图)。据当地民间艺人讲述,彝民最早使用的唢呐是由呼烟果树皮卷制作而成的,因为唢呐上没有孔,所以只能简单吹响,无法演绎较复杂的曲调。之后,有人用竹筒替换树皮制作唢呐杆,在杆上钻上孔洞,再用葫芦制成唢呐口,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唢呐能够吹奏出一定曲调,但吹奏出的乐曲音域窄,尤其是吹到高音部分时上不去,因此也存在缺陷。经过不断的试错,最终有人尝试使用泡桐树制作唢呐杆和喇叭口,用粗壮的大麦秸秆制作哨子,再在唢呐杆上钻出八个孔洞(见图),才解决了高音的问题。用这种方法制作出的咪苏唢呐,既能够吹奏出高亢悠扬的曲调,又能够演绎出粗犷洪亮、穿透力强的乐曲。

图 咪苏唢呐的现今外观形态(图片来源:叙永县文化馆非遗办)

咪苏唢呐的音色特征

咪苏唢呐作为富有地方特色和表现力的民间乐器,虽然在外形上与小唢呐相似,但其音色比小唢呐更柔和、圆润,适用场景更多,不仅可用于独奏,还能用于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当吹奏活泼、欢乐的乐曲时,它的声音轻快、嘹亮;当演绎缓慢、忧伤的旋律时,其乐声低沉浑厚,如泣如诉。

咪苏唢呐的吹奏特点

咪苏唢呐对表演者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在吹奏一些复杂、快速的乐曲时,需要表演者拥有丰富的演奏经验。一般情况下,咪苏唢呐的吹奏采用双人合奏的方式进行,一前一后(或一上一下)模进演绎。因此,实际舞台上的咪苏唢呐分为高音唢呐、低音唢呐(俗称“一公一母”),通常由师傅(又称“上手”)吹奏高音部分,徒弟(又称“下手”)负责低音部分。两个声部采用和声奏法,或齐奏,或二部复调对位吹奏。

咪苏唢呐的演奏技巧方法:音色圆润,多用长音、颤音和波音,在用气方法、演奏技巧、曲调风格以及常用音调等方面大多都与马布相同。

咪苏唢呐的功能:由于能演奏出有各种变化的曲调,咪苏唢呐常常在当地公共节日或私人活动中出现,如在节日、婚嫁、祝寿、丧葬等期间吹奏,用于营造相应的气氛。

咪苏唢呐的演奏技巧

咪苏唢呐的演奏形式一般以对吹上下手为主,在演奏用气技巧上采用循环呼吸法,即改变了以往鼓腮换气的方式,在换气时通过颈部、咽部和下颌肌肉一起收缩的方式来实现循环换气,这种换气方法具有隐蔽性,音乐表现技巧更高,与原生态民歌中的长腔演唱有相似之处。采用此类换气法,演奏者能够连续吹奏两到三分钟的乐曲,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而不停顿。这种吹奏技巧难度较大,需要长期练习且具有丰富的经验才能驾驭,因而是很多唢呐师的“祖传秘方”。只有充分掌握了循环呼吸法演奏技巧的吹奏者,才能在当地被称为“老师”,才能拥有带徒的资格。这种高超的演奏技巧非一般人可为,极具演奏技巧特点。而民间活动或节日需要唢呐演奏的,通常要求吹奏者掌握此类技巧。

咪苏唢呐吹奏的曲牌

唢呐是一种比较压台的民族乐器,可演奏高亢的曲调,也可演奏低沉的曲调,可演奏欢乐的曲调,也可演奏悲哀的曲调,因此唢呐可以在任何场合使用。在彝族地区,其可以用于婚娶、丧祭、祝寿、生小孩、祭山等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而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曲牌。咪苏唢呐的曲牌主要分为正牌、耍牌两大类。

1.正牌:在比较正式的公共活动(如婚丧喜庆、社火集会、宗教仪式等)中使用的音乐曲牌。据当地民间艺人介绍,现今保留下来的正牌有100多个,包括斟酒调、撑船调、道谢调、离娘调、开响调、过路调、过街调、过河调、过桥调、爬坡调、进门调、拜堂调、脱龙调、多谢调、正反调、大鼓调、大开门等。

2.耍牌:表现彝族群众日常劳作生活和休闲娱乐的音乐曲牌。这种曲牌专曲专用,在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曲调。据当地民间艺人介绍,现今流传下来的耍牌有20多个,如下河摸鸡调、半夜鸡叫、找姑娘彝调、逗姑娘、采花调灯等。耍牌反映了彝族群众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咪苏唢呐的音乐旋律特点

咪苏唢呐有着自身特殊的演奏和艺术表演方式,主要用于表现彝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劳作场景和内心精神世界,通过吹奏不同的旋律,营造对应的意境。其旋律可以婉转柔和,悠扬流畅,也可以高亢明亮,气势磅礴,豪放而扣人心弦。其调式特点表现为同宫系统转调较多,但核心音调不在结构部位自由贯穿,而是通过调式的交替、变换,音调的对比、音乐情绪的转换,形成了咪苏唢呐的演奏效果。

1.离娘调:正牌《离娘调》:1—12小节五声,D宫角调式;从13—26小节巧妙地转到D宫徵调上,有五六拍的长音吹奏;用以表现新娘将离开生活多年的家,向父母辞行拜别的心情;一般走出堂屋时唢呐手吹奏“离娘调”;新娘跪拜在父母面前依依不舍,哭号陈词,凄恻动人。

2.找姑娘调:耍牌的《找姑娘调》:五声,D宫系统A徵调式,旋律流畅欢快,1—17小节齐奏;D宫角调式,18—20、26—30小节,凸显上下手(一公一母),(母)吹长音,(公)吹二部旋律,核腔音5、6、1、2自由贯穿,旋律有分有合。

结语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作品都必须与人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否则便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咪苏唢呐音乐艺术植根于川滇黔三省接合部的赤水河流域,不仅是当地彝族人用来娱乐的乐器,更是彝族同胞举行各种礼仪活动的“礼器”,无论是婚丧嫁娶,修房造屋,还是节日庆典、祭祀等,都和他们的生活习俗、生产劳动密不可分,是彝族同胞们的“精神乐器”。千百年来,咪苏唢呐形成了丰富的曲牌,数代唢呐师就地取材,不断摸索改良咪苏唢呐乐器制作工艺,口耳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吹奏技艺。一年四季,唢呐师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辛苦地穿行并活跃在川、滇、黔三省边界地带。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咪苏唢呐”,不仅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乐器,还是彝族同胞们的精神“礼器”。作为音乐文化工作者,对咪苏唢呐音乐、文化、民俗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填补和丰富我国民间乐器相关理论,还因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赤水河流域的民族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来到当地,走近咪苏唢呐,更好地去了解它、体验它、欣赏它。

猜你喜欢

赤水河曲调唢呐
唢呐手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唢呐
唢呐放光芒
情满赤水河源头
谭智勇 赤水河之子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