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2022-07-28竺永金潘启强陈健鑫魏玉倩马焕成胡亚萍伍建榕

关键词:菌根牛肝菌真菌

竺永金,潘启强,陈健鑫,魏玉倩,张 颖,马焕成,胡亚萍,伍建榕,

(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高校森林灾害预警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4;2.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4;3.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云南省大型真菌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在全省126个县市均有野生大型真菌分布[1],是世界野生食用菌品种和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2]。但到目前为止,对云南省大型真菌较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还较少,对各行政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大型真菌资源研究也只是初步探讨。1998年,赵理忠等[3]对滇西德宏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研究,报道了刺革菌属大型真菌12种,中国新记录种5种,新种1种;魏礼等[4]于2013年7—8月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调查,得到大型真菌127种;2006年赵琪等[5]对丽江老君山黎明乡的木腐菌种类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得到86个已知种,48个未知种;2011年戴玉成等[6]对紫溪山的木材腐朽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报道了87种多孔菌,新种1种;2018年冯云利等[7]对滇中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101种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报道,对其分布特征以及经济价值进行了讨论;2020年刘朝茂等[8]对景东徐家坝大型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得到大型真菌210种,隶属于2门6纲13目41科88属。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围山保护区”)地处云南省南部,介于红河州东南部的屏边县与河口县之间,北回归线以南,地理坐标为N22°35′~23°07′,E103°20′~104°03′,总面积15 365 hm2[9]。该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具有分割破碎的特点。地貌主要类型为中切割中山山地河谷地貌和石炭峰丛山地地貌[10]。保护区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及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属热带北缘气候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类型区,具有降水多、气温高和湿度大等特点。该区年降水量1 700~1 900 mm,在1—5月云南春旱期时,降水量依然可以达到420 mm以上,年均温度16~22.6 ℃,全年无霜期[11]。保护区内自然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分布有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多种植被类型[12],土壤类型由低山到高山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和黄棕壤[13]。据有关资料显示[14]:大围山保护区的野生种子植物达到188科994属3 027种以上。保护区内地理环境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化,水热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81.5%[15],包括大型真菌在内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孕育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提供了重要条件,是研究大型真菌资源的理想地区之一。然而,关于该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系统的、完整的本底资源调查研究尚未见报道,未能体现出该地区真实的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在对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采集与鉴定的基础上,对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研究,以期为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研究组于2019年7—8月在大围山保护区采集到大型真菌标本共计700余份,所有标本保存在西南林业大学标本馆(SWFC)。野外采集过程中对大型真菌所处生境进行拍照,详细记录大型真菌的种类、采集地点、数量、海拔和植被类型等相关数据,填写大型真菌采集记录表,详细记录子实体特征,为后期鉴定提供参考资料。

1.2 标本的分类与鉴定

通过广泛查阅各种大型真菌彩色图鉴,结合传统形态学分类鉴定方法、显微镜观察子实体微观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标本鉴定和分类[16-24],分类主要参照《菌物词典第十版》,菌物名称按照最新版真菌索引拟定(http://www.indexfungorum.org/Names/Names.asp)。

1.3 优势科属统计

根据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目录进行科、属、种的统计分析,按照科、属、种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确定该保护区大型真菌优势科、属。在科的组成成分中,所含种数≥10的科称为优势科;在属的组成成分中,所含种数≥5的属称为优势属[25-26]。根据大型真菌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习性对大型真菌进行归纳统计[27-30]。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型真菌组成

由表1可知: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十分丰富,本次研究共鉴定出大型真菌种类288种,隶属于55科136属。

表1 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组成Tab.1 Composition of macro-fungi in Daweishan Reserve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2.2 大型真菌科的分析

由表2可知:该区域鉴定出的大型真菌中,优势科为红菇科 (34种)、多孔菌科 (21种)、牛肝菌科 (18种)、蘑菇科 (16种)、珊瑚菌科 (15种)、蜡伞科 (13种)、小皮伞科 (12种)、鹅膏菌科 (10种)和口蘑科 (10种),占总科数的16.36%,共有149种,占总种数的51.74%。仅有1种的科有13个,占总科数的23.64%,共有13种,占总种数的4.51%;含2~9种的科有33个,占总科数的60.00%,共有126种,占总种数的43.75%。

表2 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科、属及种数Tab.2 Total number of family,genus and species of macro-fungi in Daweishan Reserve

2.3 大型真菌优势属分析

由表3可知:仅有1种的属有85个,占总属数的62.5%,共85种,占总种数29.51%;含2~4种的属有29个,占总属数的21.32%,共96种,占总种数的33.33%;种数≥5种的属有13个,占总属数的9.56%,共107种,占总种数的37.15%。

表3 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优势属Tab.3 Dominant genius of macro-fungi in Daweishan Reserve

2.4 大型真菌经济价值分析

根据利用价值可将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分为食用、药用、食药用和毒菌4类。在已鉴定的288种大型真菌中,可食用菌73种(占25.35%),药用菌74种(占25.69%),两者数量相差不大,其中可食用菌以伞菌为主,药用菌以多孔菌为主;有43种具有食药用价值,占14.93%;毒菌数量最少,有34种,占11.81%。

3 讨论

大围山保护区气候湿润,植被丰富,人为干扰因素较少,适合大型真菌生长,但关于该区域大型真菌资源的研究几乎空白。鉴于此,本研究对该区域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研究。通过对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初步研究,发现该区食用菌资源较丰富,共有74种,以红菇科、牛肝菌科和侧耳科种类最多,其中部分为食药用型。大围山保护区发现的食用菌主要包括红汁乳菇、松乳菇、皱盖牛肝菌、绒柄松塔牛肝菌、灰白亚侧耳、木耳、红蜡蘑、鸡油菌、香菇、蜜环菌、鸡枞和黄裙竹荪等常见食用菌,这些食用菌营养丰富,市场价值巨大。调查还发现了一批极有经济价值的药用野生菌品种,如硫色㶷孔菌、猴头菇和牛樟芝等,充分说明大围山孕育有丰富的野生菌资源。

毒菌中绝大多数属于伞菌,许多毒菌生态习性与食用菌相似,特别是绝大多数的野生食用菌形态特征与毒菌不易区别,甚至许多毒菌同样味道鲜美[30]。每个地方对毒菌的识别绝大多数是按照其外形、颜色和气味等特征来判断,这种识别方式并不科学,从而使中毒事件屡屡发生。在大围山发现的34种毒菌中,部分菌为剧毒,如致命白鹅膏、芥黄鹅膏和簇生黄韧伞等,误食会引起中毒且死亡。随着野生大型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毒菌资源开展调查、对毒菌毒素及其中毒类型进行分析以及制作毒菌手册,有益于预防毒菌中毒事件发生。

该保护区的原始植被为大型真菌资源提供了生长条件,同时也为木生大型真菌的发生奠定了基础。在保护区发现部分木生菌对阔叶类树种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但同时绝大多数的木生菌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如在保护区发现的部分灵芝属真菌,不仅在传统和民间医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其提取物还对癫痫、帕金森病和记忆障碍等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灵芝属作为木腐菌中重要的一个属,其很多种类能侵染活立木,造成干基部腐朽,导致寄主树木易风折[31]。如何解决木生大型真菌资源的利用和森林阔叶林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菌根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高等植物根系与土壤中一些真菌形成的共生体,是两者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产物。菌根一般主要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32]。菌根真菌与树木共生的同时能促进树木生长、增加抗病性和抑制病原菌[33]。大型真菌中有很多种类是重要的外生菌根菌资源[34],在对大围山大型真菌分析中发现:该地区优势科、属以外生菌根菌为主,对树木的生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丰富了该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同时选育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菌株进行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型真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大围山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应当增加对当地大型真菌利用和保护的宣传,减少人为破坏,合理开发和应用,这不仅能带来经济价值,还能保持生态平衡。不同种类大型真菌在不同时间、不同生境下不尽相同,且大型真菌的发生与当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大型真菌的野外调查工作任重道远。本研究仅对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缺乏连续性,有待后续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4 结论

对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采集鉴定得到大型真菌288种,隶属于55科139属。优势科为红菇科、多孔菌科、牛肝菌科、蘑菇科、珊瑚菌科、蜡伞科、小皮伞科、鹅膏菌科和口蘑科;优势属为红菇属、乳菇属、鹅膏属、小皮伞属、湿伞属、栓孔菌属、粉褶菌属、乳牛肝菌属、小菇属、韧革菌属、牛肝菌属、蜡伞属和蜡蘑属;其中可食用菌73种,药用菌74种,食药用菌43种,毒菌34种。该地区食用菌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大型真菌的物种分布情况受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宣传与保护。

猜你喜欢

菌根牛肝菌真菌
干巴菌菌塘周围云南松幼苗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外部形态*
云南发现4.2公斤野生牛肝菌
几种野生牛肝菌的红外光谱及其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千奇百怪的真菌
菌根真菌:植物的共生伙伴
奇趣的真菌王国
真菌对我们的帮助
致命真菌
海南霸王岭毛棉杜鹃根部真菌的多样性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牛肝菌扒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