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山区优质农田技术集成与探索

2022-07-19佟国香聂紫瑾周继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房山区鲜食农田

佟国香 聂紫瑾 周继华

(1.北京市房山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102446;2.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 100029)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村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1]。在新的发展理念下,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再局限于耕地数量与质量问题,更要切实改善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经济型社会建设。如何真正实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是未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在农田建设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好地服务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是当前的研究重点和趋势[3-4]。

本文作者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房山区优质农田建设的方案,包括优质粮食产业提升、优美景观提升和优良生态提升三方面的技术,并开展优质农田综合关键技术集成在房山区的示范推广,以期提高房山区农田的产业水平、景观水平和生态水平,为首都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服务产品。

1 建设优质农田设计方案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三田”建设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强化“三生”统筹、“三优”协同和“三链”共构,构建“三型”模式,实现“三率”提升和“三效”融合,推动粮经产业高质量发展。即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三生”统筹,优质产业、优美景观和优良生态“三优”协同,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三链”共构,集成应用籽种繁育联动种养结合型、特色作物推动优质高效型和景观休闲带动三产融合型3种发展模式,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三率”提升,以及效果好、效率高和效益佳的“三效”融合。

2 优质农田提升关键技术优化应用

2.1 优质粮食产业田提升技术

优质粮食产业田提升技术是指开展粮食作物种植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包括优质品种筛选应用、栽培技术、产后储运等。

2.1.1 优质粮食农产品品种筛选与应用针对房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引进筛选了农大3753、农大5133、中麦175、中麦86、轮选987等10余个高产高效小麦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近5年累计10万亩左右;引进筛选BM380、京白甜456、京科甜608、农科玉368、农科糯336、京科糯728、美珍208等12个鲜食玉米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近5年累计2万亩;引进筛选烟薯25、紫罗兰、西瓜红、脱毒北京553等5个甘薯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近5年累计8 000亩。

2.1.2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1)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针对小麦玉米近几年投入高、效益低、种植水平低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示范,形成了高产型与节水节肥型2种栽培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表1),解决了生产中费工、管理盲目等问题。以房山区阎村镇后十三村种植大户左会来、陈华清承包的370亩示范田为例,引进喷灌水肥一体技术、因苗因墒管理等集成高产高效技术,2020年小麦亩产超过500 kg,春季节水一水,约为25 m3,节省尿素10 kg,亩节约成本65元,亩增产12.1%,亩增效39.3%。下茬播种籽粒玉米应用玉米高效栽培技术节省追施尿素1次、减少了下种量,节约成本50元/亩,全年亩节约成本115元。

表1 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

(2)鲜食玉米“抢早延后”高效种植技术。房山区种植鲜食玉米有一定的历史,部分农户掌握一定的栽培技术,但是存在品种单一(多为加工型品种)、上市集中、供应时间较短、果穗过小和效益低等问题。而鲜食玉米自身对种植时期、植保药剂要求较高。为充分利用北京地区有限的光热资源,保证鲜食玉米优质果穗6~10月持续供应,开展了确保产品品质、优质品种选择、错期播种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形成鲜食玉米“抢早延后”高效种植技术(表2)。

表2 房山区鲜食玉米“抢早延后”生产技术及应用效果

鲜食玉米春大棚、小拱棚育苗移栽和“深V”覆膜播种3项技术,使播种(移栽)期提早40 d,采收期最早提早35 d,2020年4个示范点亩增收44.5%。目前“深V”覆膜播种已在生产中普遍应用,改进“深V”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作业中开沟、播种、施肥、封闭、覆膜5项环节。与露地直播比较,播种期提前17 d,收获期提早14 d。

2.2 优美景观田提升技术

2.2.1 兼具景观功能的作物品种筛选依托粮经作物生产,引进和筛选兼具生产和观赏的作物品种,确保市民一年三季能够有花可赏,农户两季有经济收入,包括油菜、油葵、谷子、藜麦、京西稻、旱稻、荞麦、南瓜、甘薯、谷子等,例如周口店镇娄子水村、蒲洼乡东村、周口店镇黄山店村、韩村河镇罗家峪村等,不仅发展了各自优势的杂粮作物农产品,还营造了具有乡土风貌的农田景观(表3)。

表3 筛选出的部分景观作物播期、花期及类型

2.2.2 作物搭配技术同种作物花期延长技术是指通过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搭配种植,从而延长农田景观的观赏期。例如通过“冬油菜+春油菜”及春油菜错期播种技术,可使油菜的观赏期自4月初持续至6月末,突破冬春油菜“五一”前后观光的传统农田旅游期,使传统的观赏期由20多天增加到90多天。不同作物色彩搭配技术是指利用不同颜色的作物搭配种植,形成丰富多彩的农田景观。例如引进蓝香芥等早春开花作物搭配春季油菜景观,丰富“五一”前后农田色彩;利用油菜荞麦间混作技术丰富油菜花田色彩;利用花生或大豆和油葵间作,形成错落有致的条带景观;利用不同颜色的作物进行单一块状种植,可以形成色彩丰富的斑块景观,例如春季油菜景观和麦田景观搭配种植,形成黄绿相间的斑块。

2.2.3 创意景观技术以粮经作物为基地,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营造创意图案,提高农田三产的收益。从房山区农田创意景观实践出发,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总结了农田创意景观的3个设计原理,包括图案美观大气、契合园区主题;图案清晰明了、易于施工成图;可玩可赏可学、功能多样丰富。应用的作物可以是小麦、水稻、油菜等常用景观作物,形成了商业广告、爱国、亲子、乡土、环保、抽象图案、作物迷宫等7种创意主题。总结了2种图案落地方法:①先种植后放样的方法。通过割与未割部分形成色差,构成图案,例如房山区韩村河镇天开花海的麦田蝴蝶图案,利用两弧相交确定第3点的方法进行放样,在小麦接近拔节时刈割出1.5 m宽的道路,以此为线勾勒出图形,图形完成之初本底为绿色、线为土色,后期本底为深绿色、线为浅绿色,其观赏期由4月初持续至5月下旬。②先放样后种植的方法。先在田间放样,以线拉出设计的图样,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颜色的作物,构成图案,如房山区十渡镇西河村的稻田色块图案,以三角切割组成抽样图案,采用先放样、后种植紫色和绿色2种稻穗颜色的水稻来营造图案景观。

2.3 优良生态田提升技术

2.3.1 节水节肥循环农业技术采用喷灌浇水比使用小地龙浇水减少了地表径流,节水节工,肥料加在水中充分溶解后才随水喷灌出去,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房山区种植示范田调查中,平均节约成本11.5%。2015-2020年房山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田累计2万亩。在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同时,还可以把废弃的秸秆还田或者打捆回收作为青贮饲料,既可以减少因秸秆过多、抛洒不匀引起的下茬播种质量问题,又可以增加亩效益,形成循环农业,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2.3.2 粮食绿色防控技术针对鲜食玉米穗期主要害虫为玉米螟、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等,筛选出以白僵菌为代表的生物防治药剂,以氯虫苯甲酰胺为代表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结合赤眼蜂、性诱剂和杀虫灯等绿色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虫口密度,防效超过80%,鲜食玉米果穗的蛀穗率降低26个百分点。

2.3.3 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2019年引进了4种可降解地膜,在鲜食玉米、甘薯、花生、土豆作物上试验,通过抻拉、撕裂时间、撕裂速度等方面的比较,筛选出2种比较理想的可降解地膜,减少了普通地膜覆盖后期地膜回收的用工成本,2021年房山区示范面积为420亩。

2.3.4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农田缓冲带是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技术,是指沿河流、沟渠、道路、农田边缘一定范围内建设的植被景观带,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氮磷流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等生态服务功能。农田缓冲带技术分为单一草花、组合草花和灌草组合3种模式。其中单一草花模式能与杂草竞争,形成草中有花、花中有草的效果,适合恶性杂草较多的农田边界;组合草花模式观赏期较长,物种丰富,适合一般的农田边界;灌草组合模式适合有一定坡度的地区,有利于水土保持。近年来,农田缓冲带技术在韩村河镇天开花海、周口店镇娄子水村等地得到了示范推广,对吸引授粉昆虫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天开花海为例,蜜蜂数量比普通小麦—玉米种植田增加了43.87%,食蚜蝇数量增加了2.78倍。

3 优质农田技术集成与应用

集成优化并创新实践了粮经作物优质农田发展提升的3种模式,推动了房山区粮经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北京市其他区及周边省市提供了经验借鉴。

3.1 籽种繁育联动种养结合型

以房山窦店等为代表,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种植,针对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上茬繁育小麦籽种、下茬种植青贮玉米,应用节水稳产品种、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动种养结合联动发展,实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以窦店镇窦店村为例,该村1 200亩农田上茬小麦高标准繁种田、下茬青贮玉米高产田,小麦籽种主要销售京津冀,青贮玉米销售到本村牛场,应用半固定式喷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多项技术集成,冬小麦在粮食高产创建中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单产冠军,2014年小麦亩产681.8 kg,创全市单产最高纪录,夏播青贮玉米平均亩产4 250 kg以上;生产的小麦部分秸秆和青贮玉米销售到本村牛场,产生的牛粪、沼液又用于小麦、玉米农田,形成循环生态农业;并在农田周边种植灌木、草花搭配的农田缓冲带,为主体粮食作物增加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 特色作物推动优质高效型

以琉璃河镇常舍村、海东源生态农场等为代表,发展鲜食玉米、鲜食甘薯、道地药材等特色粮经作物,以新优特品种配套绿色轻简高效技术产出高品质农产品,构建基于团购、电商等新零售的产销一体发展,实现优种优品优价。以琉璃河镇常舍村为例,全村种植鲜食玉米2 600亩,种植农科糯336、农科玉368、京科甜608、京科糯2010、京科糯768等优质高产品种,采用抢早延后、错期播种、绿色防控、适期采收技术,通过销售商超、电商等渠道,全村能保证70%的面积实现一年两茬的种植模式,赶不上两茬的可以播种快菜、大白菜、萝卜等生育期短的作物,平均亩效益比常规小麦—玉米种植增加160%。

3.3 景观休闲带动三产融合型

以草根堂农场、天开花海等为代表,以农田观光为切入点,作物—品种—技术—花期—造型等相结合,营造特色农田景观,吸引市民下乡,开展土地认领、农业科普和观光旅游等系列活动,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以北京草根堂农场为例,2013年初试种林下中草药,种植的品种除丹参、百合、白术、天南星、防风等一般药材以外,还包括射干、药菊等兼具观赏价值的药材,近年来还增加了周边行道景观的提升及农田缓冲带等生态措施的应用,打造了丰富的林下景观。据统计,2018年园区的接待游客达到30万人,截至目前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 000亩,每亩纯收入3 000余元,比种植大田高出2~3倍,形成了中医药健康旅游为发展方向的林下农游模式。

猜你喜欢

房山区鲜食农田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超甜糯鲜食玉米育种有了新路
房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及规划设计的思考
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状况时空变化分析
北京市房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