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转型视角下绿色消费构想

2022-07-16杨东胜

中国市场 2022年18期
关键词:浪费消费绿色

杨东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418)

1 绿色消费的意义

1.1 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构成

生态文明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共处共融,其主要特征体现在践行绿色化生活方式上,比如绿色出行、少用一次性物品、使用能量利用率高的产品;用天然无公害物品替代化学制品、购买可循环材料制成的商品、注重垃圾分类等。

据联合国数据,全球每年损失和浪费粮食近13亿吨,占全球产量1/3,其中食品高达9.31亿吨,人均浪费121千克,与食品浪费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10%。而全球正面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2019年总的饥饿人口达到8.21亿人,还有约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饮食。[1]绿色消费能不断优化和升级消费结构,体现人类崭新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绿色消费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应从自己做起,杜绝粮食浪费,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1.2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来看,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本质上是一致的,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追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与统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社会文明发展和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色消费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既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需要,又满足生态需要,为后人自身需求发展留足空间。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城市餐饮业每年浪费食物约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千万~5千万人一年的口粮,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平均浪费率高达38%。城市居民人均每餐浪费0.22m3水、产生0.34kg温室气体和1.5ghm2生态足迹。餐饮浪费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意味着食物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投入的水、土地等的无效消耗。餐厨垃圾处理目前主要是资源化处理、焚烧和填埋,无论哪种方式都会产生污染,增加环境负担。[2]过度生产、过度消费使垃圾处理成为难题,“垃圾围城”更加剧土地资源匮乏,中国国情已难以支撑“挥霍式”消费。

1.3 绿色消费是供给侧改革的强劲动力

长期以来,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多限于生产领域,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主要由生产活动造成,忽视和低估了消费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实际上消费者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还通过消费活动产生了数量庞大且范围广泛的污染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国际商品流通强调要符合绿色产品标准,否则不准进入国际市场。欧盟20世纪90年代后期启动ISO 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入欧盟的产品从制造、销售、使用、废弃及回收利用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绿色消费的兴起和发展、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将直接促进供给侧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新能源汽车消费如火如荼,但是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乱象丛生。到2020年为止,累计退役电池约达20万吨,实际正规回收不足2万吨,大多数电池被缺乏资质的个人和小作坊非法回收,拆解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废弃物直接排放,造成区域环境的严重污染。退役电池能否绿色环保处理,将决定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否实现。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车企(电池企业)应在产品规划初期和前端产销的同时,加大回收环节的投入。

2 绿色消费困境

2.1 消费力和生产力的矛盾

关于生产和消费,马克思指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其一,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其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量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以便形成新的需要;其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3]以资本为主导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导致资源环境问题以及消费主义盛行。必须使资本保持合理的扩张,使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将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

快时尚的兴起,使廉价购入的时装废弃率急剧增加。麦肯锡报告指出,2000—2014年间,全球服装产量翻倍,但消费者购买服装的均价和穿着时间均出现下滑。持续扩张的纺织业成为全球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生产和运输棉花及其他各种化纤材料,耗费了大量淡水、石油、煤炭、木材等资源,生产过程中纺织、染色、涂层到软化纤维会使用高达3500种化学药剂,其中不少都对人体与环境有相当大的危害。今天的衣服有60%是人造纤维混纺材质,过细的合成纤维随着洗衣污水流进海洋,最终进入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

2.2 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的矛盾

消费不足的本质是贫困,可能表现在收入上,合法收入不能满足基本需要,或者明显低于当地其他人的收入;也可能表现在社会排斥上,无法平等享受公共物品供给、获得就业机会、接受基本教育等;还可能表现在应对风险的脆弱性上,面对外部压力和风险,缺乏基本的防御能力,[4]要解决贫困人口消费不足的关键是提升其消费能力。中国目前尚有六亿人月入不足千元,大多居于农村,由于维权意识淡薄、对商品价格比较敏感等原因,经常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随着农村消费能力增强,监管必须下沉,加强常态化治理,净化消费市场。

消费过度则超出了消费的本义。马克思揭示了过度消费的本质,“仅仅供享受的、不活动的和供挥霍的财富的规定在于……他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仅仅看作自己无度的要求,自己突发的怪想和任意的奇想的实现”。[5]据“绿色和平”调查,当前过度消费蔓延全球,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引领潮流”,2014年人均购买新衣6.5千克,超过世界人均5千克的购买量。快时尚是导致浪费、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而以当前技术,即便回收利用也难以抵消其负面影响。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并存,成为今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

2.3 绿色消费增长和绿色供给不足的矛盾

《中国公众绿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报告(2019版)》显示, 83.34%的受访者表示支持绿色消费行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普遍和强烈。据《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调查,93.3%的受访者表示践行绿色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但只有5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做得较好,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存在较大差距,践行度相对较低。至于阻碍选购绿色产品的因素,一半以上受访者认为无法识别绿色产品、质量没保证是主要原因,同时产品价格和类型因素也影响购买。

与庞大的制造业体系相比,中国大多数工业品生产、使用及评价无标准可依。面对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抉择时,企业更倾向于获取经济效益。作为购买主体,普通消费者最关心食品是否安全,绿色与否是其次,大多也不会主动进行绿色采购和消费。绿色消费需求应该成为企业生产的导向,倒逼企业推进绿色生产,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销售商如果更多采购绿色产品,也可进一步倒逼企业加快向绿色生产转型。“限塑令”之所以效果不彰,就在于过分强调消费侧的“经济杠杆”作用,忽略了对企业在提供替代性服务上的强制要求。

3 绿色消费对策

3.1 健全绿色政策法规

通过法规标准形成绿色消费的制度安排,运用产业、财税、价格政策等调动企业绿色生产积极性,用资源环境标准倒逼经济体系的绿色化转型;通过技术、产品、质量等,引领产品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动态调整并不断提高产品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加强金融扶持,积极支持绿色消费信贷;制定餐厨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条例,明确企业、消费者、政府机构等的责任义务;建立由车企、电池企业、回收企业、物流企业协同联动的回收矩阵,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率。

3.2 培育绿色消费理念

当前消费者环保意识及绿色消费观尚未成型,对绿色产品也未形成主动、科学的辨别和选择。要加强资源环境基本国情教育,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媒体要积极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发布公益广告,报道绿色消费经验;绿色消费是对更高层面的精神生活、公共生活、生态环境、公民权益、社会公益等产生诉求,要让绿色消费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既需要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也有赖于消费者的主动行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前提是树立理性的消费心态,牢记承担与自己行为相应的环境责任。

3.3 推进绿色生活方式

改变非绿色的消费方式,追求健康、崇尚自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中国纺织业规模占比已超全球50%,化纤产量占世界70%,贸易占全球1/3,每年产生废旧纺织品约2000万吨,再生利用率不到20%。[6]要组织创建绿色家庭、学校、社区,建立绿色市场、商超等流通主体,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环保购物袋,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低碳出行,支持共享经济,有序发展网约拼车、中小学校校服及课本循环利用等。通过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安全消费。

3.4 倡导公共机构率先垂范

政府要积极支持绿色产品销售,通过集采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公共机构要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和强制采购制度,不断扩大绿色采购范围和规模,具备条件的办公区域应安装雨水回收系统和中水利用设施。日本自2000年颁布实施《绿色采购法》以来,国家机关通过采购绿色产品引导本国企业不断向环境友好型转型,截至2018年,政府采购中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185个,占总采购数的90.2%。[7]美国政府绿色采购亦起步较早,形成了独特的法律体系和操作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3.5 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

绿色供给规模和结构暂难适应消费升级需求,要推动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保管运输方面创新,优化和丰富绿色产品供给;生产和使用低毒高效、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农药化肥,保证食品安全;加快建设绿色供应链,使用无毒无害、可降解可再生的包装材料,防止偏远农村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滋生地和生存地;推广绿色居住,使用节能门窗、环保装修材料、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绿色建材。据研究,中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玻璃门窗造成的能耗占整个建筑物散热量的56%,能源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

3.6 开展全社会反浪费行动

反对奢靡。异化的消费模式必然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领导干部要带头抵制贪图享乐之风,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反对浪费。严格执行反食品浪费法,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单位食堂实行健康科学营养配餐;餐饮企业要认真执行《绿色餐饮经营与管理》国家标准,合理设定浪费收费标准,推行科学文明的餐饮消费模式;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强制回收包装物管理办法,整治以过度包装为代表的奢靡之风。

4 结论

低碳时代需要每个公民都认识到转变消费理念、践行绿色消费的紧迫性,真正从点滴做起,减少环境足迹,“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8]

猜你喜欢

浪费消费绿色
不浪费
绿色低碳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浪费等于扔钱
新消费ABC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