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论文设计的社会保险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022-07-14卞呈祥

科技视界 2022年17期
关键词:保险学社会保险论文

卞呈祥

(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要求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为发挥高校医学与经济学、管理学交叉学科优势,着力培养具有地区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健全基于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有机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团队、平台、项目为支撑,加强创新创业训练,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目前,我国开设保险学专业(020303)的医学院校几乎都开设了专业核心课程社会保险或者相关课程。社会保险课程是皖南医学院保险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学校从2013年开设该课程以来,一直坚持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不断优化过程性考核方案,其中课程论文教学环节占比20%~30%左右。

课程论文作为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从学科和课程自身特点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性地研究社会保险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论文训练可以为大学生科研项目、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论文作为综合性考核的一种传统形式,旨在通过不断优化制度安排与教学设计,达到通过社会保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保险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实务热点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能够为保险学本科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培养理论与研究基础扎实,具备一定创新与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发挥作用。

1 社会保险课程论文教学设计实践

1.1 社会保险课程论文设计的必要性

社会保险课程属于保险学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由于社会保险学科充分体现了内容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同时也具备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加上医学院校医学类课程开设学时较多、实习时间较长等原因的影响,社会保险课程学时较少,几乎无法将课程主要内容完整讲述。课程论文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上述特点达到教学培养要求。国内很多社会保险相关课程均采用了课程论文的考核形式,如国家精品课程社会保险(邓大松等人)采用了课程论文且要求发表的形式来进行期中考核。

课程论文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献整理、调查研究、小组讨论,教师则将精力倾向于答疑解惑、指导研究问题,实现了翻转课堂效果。此外,由于目前中国大学MOOC、微课堂以及其他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受到学生欢迎,教师也可以采用推送课件、文献资料、录制短视频等将知识点在课外进行传授,课上更多精力进行专题讨论,尤其是教材尚未更新的最新改革进展。课程论文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有限的学时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2 社会保险课程论文设计方案

笔者所在学校为省属地方医学院校,社会保险课程为保险学专业本科生大三上学期开设,目前已经在2013—2019级学生中采用了形式多样的过程性考核,其中课程论文最为重要。

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理论授课第一节课就明确提出社会保险课程考核总体方案与要求。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进度安排,在期中根据已学理论知识,向全体同学详细说明课程论文的要求,包括选题、学生分组、课程论文写作(如文献阅读、调查设计、数据资料汇总分析、形成课程论文等)、最后课堂讨论(如PPT展示、汇报、小组间提问与答辩、成绩评定),这个过程前期还需要明确学习委员、小组组长的职责,同时特别详细地告知学生考核细节与评分依据,从而激励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论文并进行课堂讨论。

通过周密完整系统地课程论文设计,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将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特别是可以根据当年最新改革进展,指导学生通过完成课程论文来及时了解我国社会保险改革进展,达到理论结合实践较好地教学效果,而非仅仅拘泥于教材。

2 社会保险课程论文设计实践存在的关键问题讨论

课程论文设计在很多专业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同行教师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郭晓菊指出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同时选题也比较困难。张建英认为如果缺乏论文反馈环节,学生很难端正学习态度,甚至可能通过复制粘贴完成,导致课程论文流于形式的现状。张红等人提出,学校层面缺乏考核制度,无法体现绩效;教师层面存在布置要求笼统、时间配置不合理以及评价不公正;学生自身层面也存在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关键问题:

2.1 同一学期若干专业课程开设导致课程论文设置重叠、任务扎堆

根据学生近几个学期的反馈,大三上学期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以及法学等本科专业均存在相当大比例教师布置课程论文的情况。大部分学生提出了课程论文任务较重、期末考试复习压力大等问题。由于课程论文基本上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据笔者了解,很多同学滥竽充数,并没有很好地按照小组分工完成任务,只是敷衍了事署名,从而拿到并不真实的平时成绩。

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来看,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计量经济学、健康管理学、社会保险、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障学等均在同一学期开设,若同时间段特别是接近期末布置课程论文或者其他类似期中考核作业,学生会感觉到较大压力,从而大大降低投入的热情与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2.2 课程论文要求集中体现为学术论文甚至期刊论文可能缺乏现实可行性

目前很多双一流大学课程期中考核均要求发表课程论文来作为平时成绩的给定依据。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应定位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从教学实践来看,在较短的时间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完成符合规范的学术论文,大部分学生尚不具备学术研究的能力。目前我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但并未覆盖所有专业,对于保险学专业学生来说,尚缺乏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技能。对于任课教师,很难在有限的理论教学之余系统传授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技巧以及相关软件、论文数据库等的详细介绍,更重要的是选题、文献综述、研究类型的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等环节非常考验学生的科研水平,这些障碍使得学生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

2.3 课程论文反馈有限、成绩评定公平性不足

很多同学之所以不重视课程论文,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论文缺少反馈。由于课程论文多采用小组团队完成并提交,教师最终根据提交的课程论文给定平时成绩,而没有任何反馈环节,学生很难真正重视起来。课程论文缺乏反馈环节,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存在问题,工作量过大,很难做到细致的指导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的制度机制建设,单独依靠该任课教师是很难完成的。

另外,成绩评定的公正公平问题非常重要,目前很多学校教师都采用了学生自评、组间自评结合教师评定的方式尽可能满足评价客观的要求。但是评分的满意并不一定代表评价的客观公正。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组间自评,都可能是给一个虚高的分数从而皆大欢喜。此外,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的比重,组内学生的分数差异,组间学生的分数给定都值得深入思考。总之,没有有效的反馈和公正的成绩,课程论文考核形式很难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3 社会保险课程论文设计方案优化的若干思考

作为服务于地方的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论文作为过程性考核的一种重要形式,无疑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科研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保险课程教学通过课程论文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保险学科特点,紧跟社会保险改革最新思路,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保险人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思考:

3.1 以课程论文为载体,探索建立多学科、多课程、多专业协同培养机制

基于学生反馈的课程论文等期中考核任务重、多门课程几乎同时开展的现状,教师应该从整个培养方案的角度探索解决方案。以笔者所在高校保险学专业为例,社会保险、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计量经济学、医疗保障学等课程均采用了课程论文的形式。因此,协同整合几门课程的课程论文考核任务,整合任课教师为一个指导团队,甚至相近专业也可以自由组合成任务小组,并且系统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就成为一个备选项。

具体地,首先从课程论文布置上统一安排。由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或者论文写作等课程教师集中统一讲授论文研究的一般规范与格式要求。学生专业内外自由组队,并选择指导教师。其次,从选题与论文写作方面,不同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选题,选题可以兼顾不同课程,比如医疗保障学、卫生经济学与社会保险均可以涉及相同或者相近的专题内容。选好题目后,不同小组独立开展课程论文写作工作,疑难问题可以请教指导教师。最后,论文评价与反馈可以通过指导教师集体打分或者匿名打分等形式综合评定,从而尽可能实现反馈积极与评分公正。

3.2 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论文形式

通过与学生访谈交流,教师发现学生中只有一部分对开展课程论文研究感兴趣。部分学生表现出只关心解决实际问题,并不强求理论解释或者悟透原理。如果强行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学术性的课程论文可能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课程论文形式,对于大部分小组学生可以选择撰写文献综述,部分有考研意向或者研究能力突出的学生鼓励完成学术论文或者期刊论文并发表。对于更加特殊的学生,如社会实践能力较强,但是对理论性分析讨论兴趣不高,可以采用案例讨论、情景剧表演、见习报告,甚至通过社会调查完成短视频并推送到网络平台等多样化形式。不过,教师应当注意控制多样化形式的比重,更多的小组仍应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更多地推送或者讲解不同章节涉及的学术论文,并提炼出完整系统的学术观点,从而让学生更加熟悉学术讨论的规范,了解学术研究现状,提高研究兴趣。

3.3 教师适当调整工作职责,增加理论授课外的指导工作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教师理论教学的模式,虽然理论传授十分重要,但是限于学时较少、课程内容更新太快、信息时代资源丰富等新的背景变化,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工作任务,更多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教师可采用微课和雨课堂推送PPT课件等方式请学生课前自学,课中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难点为主,教学方式以答疑解惑、案例分析、反馈学习效果为主。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全面梳理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哪些知识、理论可以通过短视频、PPT课件、文献资料、案例等让学生自学,哪些难点问题需要课堂系统讲解,重新配置时间,提高时间配置效率,同时不能忽视课后学生课程论文的全过程指导,尤其是最后的意见反馈和成绩评定。

4 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必将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同时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示范引领,不断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显然,新时代下,教师应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理论学习思考与创新应用,不断强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本文总结了医学院校在社会保险教学实践中课程论文教学设计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优化方案。毫无疑问,课程论文设计具有一般性,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引入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深化教学效果研究。同时,还要不断扩大视野,从学科专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高校自身优劣势、社会需求动态变化等内外部环境分析中,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方案,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保险学社会保险论文
“新财经”改革背景下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
“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保险学: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
保险学: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