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赋能的教学新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2-07-14刘艳丽

科技视界 2022年17期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同学

刘艳丽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重庆 402247)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了传统教育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出了新的形态,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赋能为传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教育发展路径,使教育在新形势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1 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产生了新的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线上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涌现出大量的网上学习平台,如网易云课堂、MOOC中国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免费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新形势下必然产生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教和学的方式变得灵活多样,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也在线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2 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教师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需要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互联网中的资源进行学习、交流、整合一系列的综合应用,还需要教师具备开发线上资源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数据分析能力。

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网上海量的资源,如何有效使用网上的资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如何有效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如何有效地使用课外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线上学习,并参与和教师、同学间的交流互动。

3 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便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布鲁姆教学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六个层面:记住、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代表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目标,及时关注学生发展状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可以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实现动态监测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学习程度等,制定科学的课程能力目标体系,设计精准的课堂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推送个性化知识,便于学生自主调节学习的步调和节奏,实现“因材施教”和“因异施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地指导学生从浅层的理解记忆过渡到深层次的灵活创新。

4 信息技术赋能的教学新路径探索与实践

4.1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学科,知识点包含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及应用,还包含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网页技术和编程基础知识等,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实践操作的综合应用能力,因为计算机一级、二级等级考试是对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的考核。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课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有基础的同学和没有基础的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对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如果采用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整个班级的学生来说,讲解内容或难,或简单,必然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这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对于这种“众口难调”的情况,急需教师建立一套新的可行的教学模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2 教学改革前数据收集

以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铁道机车1班46人为研究对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同一执教教师教授的班级还有铁道机车2班45人。在学期初,任课教师对教学的两个班进行了课前上机测试和问卷调查,上机测试参考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类型,包含理论题和操作题,其中理论题为选择题20题占20分,操作题是上机操作题占80分,难易程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相当。问卷调查主要包含上网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线上学习的了解程度、学习习惯、小组讨论的认识、翻转课堂的了解等问题。

根据教学改革前的测试数据,利用SPSS软件形成独立样本t实验结果,结果如下:一班平均分40.56分,标准差14.56;二班平均分41.65分,标准差15.38。两个班级测试成绩相关性:t值-0.623,自由度:79,显著性:0.886。通过数据分析情况显示,两个班级同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整体较差,同学之间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同学们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形成,主动学习意识薄弱,习惯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课堂参与度较低,自主表达意识欠缺,对于翻转课堂较为陌生。收集教学改革试验前两个班级学生的学情数据,掌握了学生基础知识所处的阶段,以确保在学期末教学改革试验数据的效度和信度。

4.3 课前工作

课前教师设计制作或整合线上教学视频,上传学习资料,组织学生线上学习,参与线上问题讨论,加强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便于教师对线上学习和学生反馈及时监测,及时掌握学习状况。这样教师在课前及时修改教案、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案例的难易程度,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着力培养以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

4.4 课堂教学

将线上学习引入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线上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在授课之前就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进程、学习的难点、学习成果等,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目标的教学。

知识点的学习不拘泥于教师的讲解,而是教师作为引导者,鼓励和组织学生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将学生带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线上学习中共性的、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进行讲解,其他组代表补充讲解,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和概括;教师协调和管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并做总结和归纳。进行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就有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互动和上机练习,以便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练习,扩展计算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对于积极表达,主动参与的同学,给予奖励,计入平时成绩考核。对于个别不善于表达的同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讲解中,在整个班级中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着和总结者;学生是主要参与者,课堂教学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4.5 课后总结反馈

课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上传练习题,并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检测,通过线上平台测试试题并汇总成绩,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包括开展课后探究活动、小组讨论活动、扩展知识结构、提升学习视野等,经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反思和检测,形成对知识的过程性自我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将其内化为知识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由感性的、功能的认识深入到内涵的、机理的认识。

4.6 实验结果总结和分析

铁道机车1班实施信息技术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改革,2班为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期末上机考试中,题型和学期初考试题型一致,难易程度相当,考试成绩如下:一班平均分78.23分,标准差8.25;二班平均分70.53分,标准差9.32。两个班级测试成绩相关性:t值-1.321,自由度79,显著性0.0401。通过期末考试结果分析,1班和2班平均分相差7.7分,显著性为0.040 1<0.05,表明两种教学方法,对期末考试成绩影响显著;但是,1班和2班期末成绩相差7.7分,标准差显示教学改革试验的1班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程度差别较小。对1班和2班同学期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改革的1班,同学们自主学习意识增强,线上线下参与度增加,积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角色认可和教学评价明显改善。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技术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使用信息技术平台,根据教师发布的阶段性学习任务、测试试题、问题讨论参与度等情况,形成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的自动评价。学期末,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的自动测试成绩平均分为76.65分,而上机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8.23分,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值为:0.745>0.7,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这就表示,在信息技术平台自动测评得分越高的同学获得的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就越高,说明信息技术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极大的积极的影响作用。

学生们在3月和5月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同学表示3月的一级等级考试试题较为简单,感觉良好,通过率平均值为82.61%,5月的二级等级考试,试题难度比一级增加,通过率为54.35%;传统方法授课的班级一级通过率为55.6%,二级通过率为33.3%。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实验班同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的2班,这就得益于1班同学在线上平台接触到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承担了更多的自主学习任务和小组讨论作业,从而养成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培养了遇到难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达到了由浅层学习过渡到深层次的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结果显示,信息技术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

5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传统教育、教学服务的模式,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切入点,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学习过程中,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这种信息技术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施,考试成绩数据和同学们的问卷调查显示,除了能够获得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外,还可以提高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计算机思维与思辨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计算机信息技术同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计算机操作系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