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演进特征分析

2022-07-13姚博文徐小任朱丛乐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7期
关键词:经济圈高水平耦合

姚博文,徐小任,朱丛乐

(临沂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山东 临沂2760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人地矛盾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高质量发展应符合生态保护的理念,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问题。

学界就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90年代GROSSMAN et al.[1]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环境库兹涅次曲线(EKC)假说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内有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EKC假说,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或地级市横截面数据对其进行验证[2];二是利用耦合与协调发展度,测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涉及内容包括生态、经济、能源、人口、资源等[3]。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理念,目前学界对其内涵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任保平等[4]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总量与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赵剑波等[5]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多个维度上的全面提升,需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已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如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维度切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6]。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的重大研究课题,尚处于理论不统一和缺乏系统研究的初期阶段。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进行生态保护的经济基础,对生态保护具有动力作用;生态保护提供的良好生态环境,对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和支撑作用。因此,研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可以为促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当前学界关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流域层面,缺乏省域级别的研究。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被列为重大国家战略,山东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经济大省,对山东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积极探索,可以为整个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1.1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本研究围绕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在生态保护方面,从生态资源现状、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三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共包含9个指标。在高质量发展方面,遵循高质量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共选取29个指标,其中:创新发展考虑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成果转化,选取了5个指标;协调发展从产业结构、城乡协调程度等方面切入,选取了5个指标;绿色发展从产业发展“绿色化”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选取了5个指标;开放发展从对外经贸、国际交往等方面选取了8个指标;共享发展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居民获得感等方面入手,共选取6个指标。

表1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1.2 研究方法

1.2.1 综合评价

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的计算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打分,公式为

(1)

式中:P为生态保护或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Zi是单个评价指标权重;Yi为单个指标评价分值。本研究中把数据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作为单个指标评价分值。

1.2.2 耦合协调度计算

(1)耦合度模型。耦合度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借助其可以揭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协同机制[7]。本研究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耦合度模型,公式为

(2)

式中:H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取值区间为[0,1],H越大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P1、P2分别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k为调节系数,实际运用中应满足k≥2,在本研究中取k=2。

(2)耦合协调度模型。虽然耦合度模型可以表示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但不能反映系统是在较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还是在较低水平上密切联系,因此需要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来体现协调发展的水平[8],公式为

(3)

F=αP1+βP2

(4)

式中:G为耦合协调度;F为不同系统间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且相加和为1,本研究认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相等,故α=β=0.5。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00年为研究起点,结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的计划周期,以5年为时间间隔,选择2000、2005、2010、2015、2019年作为时间节点(因截至研究结束时,尚没有山东省2020年的相关数据,故最后的时间节点选了2019年;同时,2019年莱芜市并入济南市,故2019年时将两市合并进行分析),进行山东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演进特征研究。本研究数据从历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中获取。

2 结果分析

为更直观地反映各地市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度的差异,使用几何间隔法Geometrical Interval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将水平测度结果进行分级;同时,运用ArcGIS 10.7软件功能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绘制专题地图。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2.1 生态保护水平时空变化分析

本研究将生态保护水平划分为4个水平:低水平[0~0.348]、中水平(0.348~0.447]、中高水平(0.447~0.569]、高水平(0.569~0.754]。山东省生态保护水平时空变化见图1。由图1可看出,时序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整体上各市生态保护水平较低,2000、2005年低水平城市分别为10个和2个,中水平城市分别为6个和10个,中高水平城市分别为1个和3个,阶段末期(2005年)出现1个高水平城市(东营);2005—2010是第二阶段,此阶段末期低水平城市消失,出现第二个高水平城市(威海);2010—2019年为第三阶段,整体上各市生态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中高水平和高水平城市数量都得到了增加。

图1 山东省生态保护水平时空变化

从空间上看,山东省各市的生态保护水平发展不平衡,城市间生态保护水平相差较大,东营、威海为生态保护高水平城市,菏泽、济宁、聊城为生态保护低水平城市。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鲁东地区高于鲁西地区,鲁北地区高于鲁南地区。结合山东省政府提出的三大经济圈的发展布局来看,以济南为首的省会经济圈和以青岛为首组成的胶东经济圈内部的生态保护水平差距较小,整体水平较高。而由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市组成的鲁南经济圈与另外两经济圈差距较大。

2.2 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变化分析

本研究将高质量发展水平划分为:低水平[0~0.271]、中水平(0.271~0.382]、中高水平(0.382~0.484]、高水平(0.484~0.721]。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变化见图2。由图2可看出,时序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整体上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2000、2005年低水平城市分别为7个和3个,中水平城市分别为9个和13个,只有青岛市达到中高水平,无高水平城市。这一时期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速较快,但起点较低,整体水平较低。第二阶段为2005—2010年,该阶段中高水平城市由1个(2005年)增加到5个(2010年),并出现了一个高水平城市(青岛)。第三阶段为2010—2019年,该阶段山东省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低水平城市减少到1个,中水平城市由8个减少到2个,中高水平城市由5个增加到9个,高水平城市由1个增加到4个。

图2 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变化

从空间上看,山东省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差较大,青岛、潍坊、烟台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城市,枣庄、日照、莱芜为高质量发展低水平城市,空间分布上与生态保护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结合三大经济圈来看,以胶东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省会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5年后差距变大。

2.3 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分析

本研究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4个等级:基本协调阶段[0.412~0.553]、中等协调阶段(0.553~0.651]、中高等协调阶段(0.651~0.754]、高等协调阶段(0.754~1]。山东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见图3。由图3可知,时空演变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是第一阶段,此阶段初期基本协调城市数量最多,其次为中等协调城市,无中高等协调城市,后期基本协调城市减少到2个,中等协调城市增加到14个,并出现1个中高等协调城市(青岛);第二阶段为2005—2010年,该阶段初期尚有2个城市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且中高等协调城市只有1个,后期中高等协调城市增加到6个;第三阶段为2010—2019年,此阶段初期中等协调城市数量占半数以上,到了后期减少到3个,青岛市率先达到了高等协调阶段,后期济南、威海也达到高等协调阶段。

图3 山东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

从城市层面来看,青岛、济南、威海为耦合协调度高值城市,枣庄、日照、莱芜为耦合协调度低值城市,空间分布与前文得到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三大经济圈的耦合协调度也呈现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

2.4 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就山东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现状主要给出以下建议:

(1)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山东省各市需要破除以往行政边界的限制,从整体出发制定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统一的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市的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发展功能区,促进区域内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各市互助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2)山东省各市需要针对各自情况采取差异性措施。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城市,应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环境治理保护作为今后的发展重点。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开展环境治理修复工作,为本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好生态保障,构建有效的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对于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城市,应把优势保持和稳健发展作为目标,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协调发展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应继续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高质量发展中为生态保护提供更多资金、技术、政策的支持,形成二者的良性联动。

(3)结合三大经济圈来看,各市的发展目标应与所属经济圈的发展定位一致。各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应发挥好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合作和技术、资金、人才交流加强与圈内城市的联系,带动经济圈内部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共进,缩小经济圈内部的发展差距。与其他两经济圈相比,鲁南经济圈缺乏一个起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临沂市作为鲁南经济圈人口、面积、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在鲁南经济圈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中应该担起更大的责任,缩小鲁南经济圈与其他两经济圈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

3 结 论

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演进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山东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期内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出初期水平较低增速较快的发展规律,到研究期后期各市生态保护状况均得到一定发展,整体平均水平较高,但城市和地区间差距逐渐增大。空间格局上,山东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较强规律性,总体上呈现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鲁东地区高于鲁西地区、鲁北地区高于鲁南地区,但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三大经济圈呈现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

(2)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水平不断提高。2000—2005年,少数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兼顾生态保护;2005—2010年,经济发展兼顾生态保护的路径成效开始初显,大部分城市走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融合的道路;2010—2019年,山东省整体上进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融合协调阶段,部分城市率先进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的阶段。结合三大经济圈来看,胶东经济圈耦合协调度最好,这与圈内城市整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有关。省会经济圈2000—2010年耦合协调度较差,这与圈内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足有关;2010—2019年,随着济南市带动作用不断增大和圈内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提升,省会经济圈的耦合协调度转好。鲁南经济圈的耦合协调度较差,这与圈内城市发展水平相近,缺乏一个起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有关。

猜你喜欢

经济圈高水平耦合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