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中的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分析

2022-07-13陈磊贾佳吴文祯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3期
关键词:前牙种植体偏差

陈磊 贾佳 吴文祯

中图分类号:R78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22)03-0049-04

單颗上颌前牙缺失多因龋病、根尖周炎或牙外伤所造成,好发于青年及中年患者,不但影响前牙的咀嚼功能,前牙美观的破坏也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修复缺失牙的常用方法有活动义齿、固定义齿、种植义齿,不同治疗方案各有特点[1,2]。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治疗效果可靠,也可在恢复患者咀嚼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极大程度恢复患者的口腔美观度,且不损伤邻牙,有效维持牙槽骨的健康,因此种植牙也被称做人类的第三副牙齿[3,4]。近年来,口腔保健、牙齿的功能及美观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对上颌前牙区牙齿缺损患者实施有效的口腔治疗,恢复其牙齿功能,对改善口腔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口腔锥形束CT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数字化种植导板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实现了修复为导向、安全与精准的种植体植入[5,6]。为进一步评估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的应用价值,现结合我院70例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修复病例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70例口腔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33.56±5.33)岁;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3.69±5.52)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无法保留的前牙残根、断根,陈旧性上前牙缺失,愿意接受种植修复,且均为单颗患牙;②待拔除牙齿有完整骨壁或现有牙槽骨量能够维持种植体良好的初期稳定性;③牙周组织健康无炎症。排除标准:存在口腔种植及麻醉禁忌症者。

1.3 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传统种植手术:①术前准备:常规检查患者缺牙状况,包括牙槽骨形态、骨量、咬合关系及牙龈黏膜健康等情况;②根据CBCT结果,确定种植体型号、种植体位置及深度;③在局部浸润麻醉下,于缺牙区牙槽嵴顶偏腭侧处切开黏骨膜,翻瓣后根据3A2B原则自由手制备种植窝洞,将种植体正常植入。常规缝合切口并给予抗感染治疗。

1.3.2观察组 采用数字化技术种植手术:①术前准备与对照组一致;②将CBCT中Dicom格式文件以及口内数字扫描仪导出的STL数据导入专业种植软件中,生成全信息化模型,可进行虚拟拔牙,模拟植入;根据美学种植原则确定种植体的三维位置后,经3D打印设备制作出数字化的种植导板;③试戴导板,确保导板无异常,于缺牙区牙槽嵴顶偏腭侧处切开黏骨膜,翻瓣后戴入种植导板,在导板引导下逐级制备种植窝洞,最后将种植体植入。常规缝合切口并给予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种植体偏移情况 常规种植4个月后,骨增量同期种植6个月后,对比进入种植二期及修复阶段时愈合基台置移杆轴向以及X线片,比较种植体偏差值,包括定点偏差、深度偏差、轴向偏差。

1.4.2初戴时每单位修复体调改时间 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初戴时每单位修复体调改至边缘密合性、邻接、咬合等均满意的时间[7,8]。

1.4.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术中腭侧骨板穿通、术后牙龈退缩、龈乳头退缩、种植体基台暴露及修复体形态欠美观等情况。

1.4.4患者满意度 对患者开展就医体验满意度问卷调查,包括手术时长、疼痛程度、治疗过程舒适化程度、咀嚼功能及美观恢复满意度,问卷总分100分,90分及以上为满意,70~89分为一般满意,低于7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或Fisher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种植体偏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种植体定点偏差、深度偏差、轴向偏差数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初戴时每单位修复体调改时间 观察组初戴时每单位修复体调改时间为(8.86±2.61)min,短于对照组的(17.25±3.0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59,P<0.05)。

2.3 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4.417,P=0.000

注:*與对照组比较,χ2=5.385,P=0.020

牙列缺损如治疗不及时,不仅会丧失咀嚼功能,影响口腔健康,同时在一定程度加重患者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受损,最终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口腔种植修复是一种新型修复技术,在牙齿缺损位置种植人工种植体,紧密连接骨组织,使牙齿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上前牙区是种植修复高风险区,该处牙槽嵴顶部较窄,牙齿缺失后发生明显骨吸收,导致最终骨量及骨质不佳[9]。另外,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时容易出现位置偏差、种植体暴露等情况。种植体正确的三维位置是获得最终理想修复效果、维持种植体位置是修复成功的关键,传统口腔修复时容易受到医生经验的影响,准确性不高,整体效果受限[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种植体定点偏差、深度偏差、轴向偏差数据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口腔修复种植的稳定性;观察组初戴时每单位修复体调改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缩短初戴时每单位修复体调改时间。分析认为,数字化技术作为口腔种植修复领域的一种新型诊疗手段,可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和CBCT数据生成等技术,使用CBCT数据生成截面信息,再进行三维重建,记录压槽高度、宽度等,合理设计种植体的大小、方向及位置,最后制作数字化种植导板[11-13],克服了传统压膜导板的缺点,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更好;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分析认为,数字化技术可以对上颌窦、神经管、鼻腔等进行定位,避免修复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有效预防并发症,从而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14-16]。

综上所述,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中实施数字化技术,可提高种植精确度,增强口腔修复种植的稳定性,缩短修复时间,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前牙种植体偏差
不同部位微种植体支抗钉矫治成人露龈笑的效果比较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50种认知性偏差
如何让种植牙更“长寿”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加固轰炸机
真相
使用上颌合垫附前牙区螺旋扩大器式活动矫正器解除乳前牙反合病例一列
玻璃纤维桩在前牙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