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提升研究
——基于京津冀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调查

2022-07-12许海元

关键词:情怀留学生情感

宋 丹,许海元

(河北经贸大学 a.外国语学院; b.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国际教育是深远的战略问题[1]。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回顾“十三五”时期,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外交流的重要纽带,积极宣讲中国故事,全力帮助和支持中国发展,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对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伴随来华留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治安、疫情防控、高校管理等领域涉及来华留学生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当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使得文化差异与疫情管控之间的冲突成为来华留学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实现从数量提升进入内涵发展上来,培育更多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智慧的传播者和推广者[3],与中国人民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的参与者[4]。因此,探索如何培育和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已成为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阐释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是指外国留学生在认知、感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具有积极情感与态度特征的精神品质,是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民族情感、价值取向、社会制度等认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倾向。它涵盖了热爱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多个方面,具有情感与态度所具有的稳定性、社会性和指向性三个基本特征。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一词是借用本土概念,对来华留学生所具有的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的表达,与描述中国人精神品质的家国情怀既有共性又有本质区别。两者的共同性在于:二者都是一种具有心理倾向属性的精神品质;二者情感指向均为中国和中国人民。两者的区别在于:表现主体不同,一个是外国人,一个是华人;感情程度不同,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中国毕竟不是他们的祖国和故乡,情感不如中国人厚重,家国情怀则包含着极其厚重的情感和深深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还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主要表现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亲近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中国的亲近感是指来华留学生愿意主动亲近、接触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一种意向感,同时中国文化对来华留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它是建立在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与认知基础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主流价值、制度选择基本认同,能够与中国人在学习生活方面进行有效交流,同时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生活,主要表现为喜欢与中国人交朋友、能积极接纳中国文化习俗、对中国印象良好以及认可中国在防疫过程中的政策举措等。对中国的归属感是指来华留学生感知到自己已经认同中国文化和适应当地社会生活习俗,并愿意积极主动融入当中,强烈期望被所在组织欢迎、接纳、支持、尊重等的取向。它建立在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深度认知、积极信任、真诚喜爱与接纳基础上,产生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体验之后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认同,主要表现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信任自己所在的院校、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等。对中国的责任感是指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帮助、支持、宣传中国的使命感,并将这种态度内化为积极行为,其主要表现为把传播中国文化、帮助与支持中国发展、与中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例如,在国外能够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中国人或中国在海外的组织和企业,能够积极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和发展成就,帮助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国。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在感知中国的基础上形成认同中国。主要体现为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感知,逐步内化形成对中国文化、情感、价值观、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自我认知,进一步深化形成认同。第二,认同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促进主动作为。主要体现为在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认知内化为认同的过程中,个体内心产生某种特殊积极体验,促进其积极主动为中国和中国人民有所作为。第三,努力践行的意志促进精神品质形成。主要体现为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认同进一步深化,逐步形成积极作为和主动奉献的意愿,并努力克服或排除各种困难,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热爱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认知到认同、情感到行为、意志到品质的三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促进着留学生中国情怀的形成与发展。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形成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认知认同和环境适应两个方面。认知认同方面包括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和社会制度认同,主要表现为能够接受、认可、融入中国文化和适应中国社会习俗;理解并认可中华民族历史情感,具有理解、包容、接纳和支持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积极情感态度;能够接受和认可中国社会遵循的主流价值标准;能够对中国现行的社会制度给予积极肯定与认可,对现行制度下中国取得的成就和社会治理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等。环境适应方面包括教学满意度、校园生活满意度和人际关系适应度,表现为在学习期间对教学过程、效果以及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主要是对师资配置、教学方法、师生配合、教学内容等方面认可程度;在校园内师生、同学关系和谐情况,走出校园能够与其他人顺利交流和友好相处情况;对校园生活适应状况或校园文化生活体验情况的满意程度,主要包括对食宿条件、消费状况、校园环境、交通状况、后勤服务等的适应与满意程度,等等。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鉴于京津冀地区来华留学生比较集中、不同办学层次高校齐全、高校间沟通联系较多便于样本选取等原因,本研究选取京津冀10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88%。调查高校涵盖全国重点大学、省属重点大学和省属本科学校,在读学历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309人,占46.6%,硕士生255人,占38.5%,博士生99人,占14.9%;在所有调查样本中,获得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432人,占65.2%,自费留学生231人,占34.8%。性别、生源国、汉语水平等随机选取。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制了《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量表》和《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量表》的编制过程中,一是运用分层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并编制量表项目;二是开展小样本测试,通过独立性检验、题总相关分析和同质性检验,并运用因素分析法确定最终题目,形成正式量表;三是对正式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97,分半信度为0.862,亲近感、归属感、责任感三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61、0.745和0.778,分半信度分别为0.783、0.703和0.767,总量表和亲近感、归属感、责任感三个维度分量表内部一致性非常好。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量表模型拟合度指数均达到较理想水平(见表2)。

表1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评价指标及权重分配

表2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量表模型的拟合度指标(N=663)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主要有四个环节。一是依据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影响因素含义,针对每一指标从不同侧面设计多个题项;二是请5名中文水平较好的来华留学生对所设计题项逐一进行讨论,考察每一题项是否适合来华留学生作答,并形成中英文对照初步调查问卷;三是将初步设计的问卷送交3名来华留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和3名来华留学生任课教师进行两轮审阅和讨论,并提出各自修改意见;四是邀请10名中文水平一般的来华留学生进行试作答,并听取每位留学生的答题感受和修改意见。经过上述四个步骤,最终确定问卷题项为30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现状分析

1.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整体表现中等偏好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量表》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整体得分为3.87,三个构成要素亲近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分别得分为3.81、3.79、4.02。这说明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总体表现中等偏好。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得分分布直方图展示出了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的总体发展状况(见图1)。

图1 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得分均值分布直方图

2.不同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中国情怀表现有差异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华留学生群体比较来分析,在读博士生中国情怀得分4.15,在读硕士生中国情怀得分为3.88,在读本科生中国情怀得分为3.77,在读博士生中国情怀及其三个要素得分均显著高于在读本硕学生(p<0.01),在读本科生中国情怀及其三个要素得分均显著低于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p<0.01),呈现出来华留学生在读学历层次越高中国情怀表现越好趋势。

从来华留学生获得奖学金资助情况来分析,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和自费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得分分别为3.94、3.84和3.75,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及三个要素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类留学生(p<0.01)。

从来华留学生通过不同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情况来分析,通过初、中和高等级考试的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得分分别为4.07、3.81和3.83,未通过汉语等级考试的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得分为3.36,通过等级考试的留学生中国情怀及其三个要素得分均显著高于未通过的(p<0.01)。

从来华留学生是否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生源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分析,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得分为3.94,来自其他国家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得分为3.8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中国情怀及亲近感和归属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p<0.01);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来自发达国家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得分分别为3.87和3.81,二者差异不显著;来自发达国家留学生的亲近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留学生(p<0.05),来自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发达国家留学生(p<0.01)。

(二)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影响因素表现情况

1.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影响因素整体表现不均衡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影响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各种因素中,认知认同因素中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观认、社会制度认同得分分别为4.09、3.91、3.8、4.28;环境适应因素中的教学满意度、人际关系适应度、校园生活满意度得分分别为4.11、3.95、3.9。总体来看,社会制度认同得分最高,其次是教学满意度,价值观认同得分最低。

2.不同来华留学生群体影响因素表现情况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情怀影响因素得分情况看,在读博士生的价值观认同、社会制度认同、人际关系适应度和校园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分别为3.91、4.48、4.23、4.17,均显著高于在读硕士生和本科生(p<0.01),在读本科留学生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教学满意度、人际关系适应度得分最低,分别为3.86、3.75、4.24、3.85。

从来华留学生获得奖学金资助情况来看,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的情感认同得分为4.23,显著高于其他因素得分(p<0.001),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得分为4.15和3.94,显著高于自费留学生得分(p<0.01),其他因素得分差异不显著。

从来华留学生通过不同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情况来看,通过初、中和高等级考试的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社会制度认同和教学满意度得分均高于未通过的,其中通过高等级考试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人际关系适应度得分最高,分别为4.31、4.21、3.94、4.11,均显著高于其他留学生(p<0.01)。

从来华留学生是否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生源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和社会制度认同得分为3.97和4.36,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留学生得分(p<0.001),两者其他影响因素得分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来自发展中国家留学生人际关系适应度和校园生活满意度得分为3.93和4.21,均显著高于来自发达国家留学生(p<0.01),两者其他影响因素得分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

(三)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与影响因素关系验证

为进一步检验影响因素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形成的作用情况,我们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来检验影响因素与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的关系。相关性分析显示,七个影响因素均与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及其三个要素存在显著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来华留学生价值观认同、社会制度认同、教学满意度以及人际关系适应度得分均与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及其三个要素得分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来华留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得分与其中国情怀和归属感得分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四、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一)问题原因分析

从调查样本中选取50名被试进行访谈,调查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怀现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许多高校由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办学规模太小导致办学规模效应不高,日常教学、管理、服务方面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不足,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过程中硬件软件方面存在问题突出,这些往往会造成留学生对在华留学不满、高校知名度降低等不良影响[5]。

第二,多数高校缺少系统完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有关制度设计不完善,各部门的相关资源缺乏统筹协调,大部分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还不能满足来华留学生需要[6],来华留学生校友管理松散或缺失,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体系不完善,自费留学生入学后缺乏获得支持机会,在华就业等方面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7],来华前生活水平差距使得他们对校园基础设施要求不同导致来华留学体验差异较大。

第三,多数高校未对申请来华留学人员的汉语水平和专业能力作硬性要求和入学考核,导致课业学习困难、人际沟通困难的来华留学生比例较高[8]。由于缺乏社会援助机制,文化冲突常常会产生误解,影响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适应中国社会。一些留学生来华目的并非追求学业,面对严格管理和考核表现出不适应甚至产生抗拒。

第四,低学历来华留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对中国文化、社会制度等理解不深,在缺少老师和朋友的情感关怀下,无法快速融入到学校生活。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与中国文化渊源不深,加上西方媒体负面宣传,造成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偏见。此外“中国概况”类课程安排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来华留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需求。

第五,目前,高校承担了许多超出教育范围以外的职责,导致高校来华留学教育负担重,服务效果不尽人意,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所形成的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相互隔离的管理体系,也容易导致“保姆式优待”等问题[9]。同时,长期的“区别管理”使来华留学生与校外社会接触少,缺乏对所在地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的了解和体验,导致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陌生化”[10]。

(二)对策建议

第一,提升高校来华留学教育服务水平。一是通过鼓励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完善来华留学教育“留、转、退”等机制,提升办学规模。二是建立来华留学生教学辅导和生活咨询指导体系[11],完善奖、助学金和就业、实习服务体系,做好人文关怀,帮助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高校教学和学习环境,进而提升高校留学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推进高校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力求做到培养要求和管理服务基本一致。四是进一步加强来华留学生校友管理工作,实现留学生校友联络渠道多样化,为留学生校友提供多形式优质服务。

第二,建立来华留学申请评估机制。一是建立申请者个人基本情况评估体系,对申请来华留学者的汉语水平、学业水平、道德素质、经济状况等进行基本研判。二是建立留学目标意愿评估体系,对留学目的、动机、学业目标以及认知中国情况等进行评估。三是建立规范的入学评估与考核机制,根据申请者的申请留学时学业成绩、学术成果以及我国专设的有关考试等综合评判入学前学业水平,报到注册时高校还要进行入学考试或考核,确保生源质量符合要求。

第三,强化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国教育。一是加强中国国情和文化体验活动,增开有深度、有温度、有文化、有能量的中国文化技艺类选修课[12],定期安排来华留学生走进街道社区开展访谈、调研和志愿者活动,积极为留学生搭建与本国学生和社区交流的平台,促进来华留学生与社会的正面良性互动[13]。二是加强来华留学教育中国概况类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应涵盖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俗文化等,构建一个由浅到深、覆盖全过程的中国概况类课程教学体系。三是开展来华留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国特色品牌塑造,展现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方法和中国学术界在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贡献等。

第四,加强来华留学教育社会化支持体系建设。一是通过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专业的留学、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等社会化服务,建构成熟的社会支持环境以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充分发展[14]。二是强化政府社会保障服务职能,明确其应承担的有关职责,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社会力量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并引导其开展公益化的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情怀留学生情感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情感
留学生的“捡”生活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台上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