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电休克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激越症状的对照研究*

2022-07-12丁毅王怀坤段炼杨欣湖蓝晓嫦范妮黄雄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心血管统计学

丁毅,王怀坤,段炼,杨欣湖,蓝晓嫦,范妮,黄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东 广州 510370)

甲基苯丙胺(MA)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ATS)中的一类,具有中枢兴奋、食欲抑制、依赖性、致幻等多种药理毒理作用[1],滥用后容易出现幻觉妄想症状群和类躁狂症状群等急性兴奋激越症状[2],有较强的冲动性和危险性,给公共安全带来较大风险[3]。氟哌啶醇针剂注射治疗MA 滥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较好,但容易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等不良反应。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疾病伴有冲动激越症状疗效较好,特别是对伴有自伤或伤人毁物风险的严重冲动激越行为具有很好的效果,但较少用来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比较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和氟哌啶醇针剂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兴奋激越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2019 年5月—2021 年1 月在该院收治的伴有激越症状的47例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ICD-10 甲基苯丙胺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4];停用甲基苯丙胺的时间在2 周以内;PANSS 激越因子分≥14 分;年龄18~50 周岁;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影响治疗方案选择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即MECT 组(M 组)和对照组即氟哌啶醇组(H 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s),n]

表1 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s),n]

组别 例数 男∶女 年龄(岁) 平均病程(月)M 组 24 23∶1 25.6±7.0 80.6±65.1 H 组 23 22∶1 27.2±6.8 79.7±69.9 χ2/t 值 0.001 0.957 1.851 P 值 0.745 0.342 0.950

1.2 方法

M 组使用美国产醒脉通电抽搐治疗仪(型号SPECT5000Q),麻醉药物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一般剂量标准为1.5~2 mg/kg 体重。首次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症状等设定治疗电量(即能量百分比),之后根据患者治疗反应设定治疗电量,一般在90~504 mC 之间。在监测血氧饱和度的情况下完成治疗。提前8 h 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禁食禁饮,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排空大小便。治疗频率前3 天每天1 次,之后隔天1 次。H 组:肌肉注射氟哌啶醇针剂,每天2 次,根据病情和体重情况起始剂量5~10 mg/d,观察患者反应加量至治疗剂量10~20 mg/d。7 天为1 个疗程。氟哌啶醇生产厂家:湖南洞庭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0555;规格:1 ml:5 mg。两组患者均不干预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方案,例如补充水电解质、补充维生素、神经营养、通便药物、控制血压等非针对冲动激越症状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价:在治疗前、治疗第4 天、第8天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激越因子分,包括兴奋、敌对性、紧张、不合作、冲动控制障碍5 个条目,分数5~35 分,分数越高表示激越症状越重。②不良反应评价:在治疗期间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治疗的不良反应,分数越高表示不良反应越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第4 天和第8 天,两组PANSS 激越因子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 激越因子评分[(±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 激越因子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第4 天 治疗第8 天M 组 24 25.68±5.37 14.46±3.27 9.86±3.90 H 组 23 24.89±6.31 15.01±4.10 9.27±3.63 t 值 0.120 1.354 0.947 P 值 0.420 0.124 0.228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M 组TESS 总分低于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 组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发生率高于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s),n(%)]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s),n(%)]

项目 M 组(n=24) H 组(n=23) χ2/t 值 P 值嗜睡 6(25.0) 4(17.4) 0.406 0.724肌强直 0(0) 10(43.5) 13.255 0.000震颤 0(0) 9(39.1) 11.616 0.001静坐不能 0(0) 14(60.9) 17.348 0.000便秘 5(20.8) 3(13.0) 0.004 1.000头晕头痛 7(29.2) 2(8.7) 3.179 0.078心电图异常 0(0) 1(4.3) 1.066 0.489总分(分) 40.6±5.4 51.8±6.3 2.120 0.032

3 讨论

3.1 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CT 组轻微头痛和轻度嗜睡发生率较高,临床观察半天到1 天后自然缓解,便秘者对症治疗后3 天内缓解,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氟哌啶醇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锥体外系反应,肌强直和震颤发生率接近一半,而静坐不能发生率超过一半,给予东莨菪碱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中显著高于MECT 组;1 例出现心电图QTc 间期延长,氟哌啶醇减量后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嗜睡、头痛患者观察半天后自行缓解,便秘者对症治疗后3 天内缓解。以上结果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且效果相当,MECT 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氟哌啶醇组容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心电图改变等不良反应。

3.2 心血管风险分析

MA 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毒副作用是造成甲基苯丙胺使用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MA 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心衰、主动脉夹层、血栓和猝死等,MA 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可能通过直接毒性作用、儿茶酚胺过量、内皮功能损伤、线粒体损伤、活性氧增加、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急性或慢性损伤作用[6]。研究结果显示,氟哌啶醇注射治疗后存在极高的心血管风险,心电图的QTc 间期延长,这与李国辉等人[7]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为甲基苯丙胺的氧化应激会使得心肌结构重构和左心室功能受损,引发左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障碍、单发型的室性心动过速,长期滥用形成小灶性的纤维化心肌病、心肌坏死[8],而使用氟哌啶醇又对心肌细胞产生了损伤。

3.3 治疗方案选择

美国精神急诊激越指南BETA 推荐合作患者首选口服药物治疗,治疗兴奋剂中毒和酒精戒断引发的激越首选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精神病性激越首选抗精神病药物[9]。在激越患者不能配合口服药物时,氯丙嗪和氟哌啶醇针剂注射也可作为控制兴奋、激越等症状的选择,但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和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10],从而影响后续治疗效果。MECT 治疗在传统抽搐电休克治疗基础上应用麻醉剂和肌松剂,避免了传统电休克治疗并发的关节脱位、骨折、恐惧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合并症较少[11]。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MECT 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激越症状的效果和氟哌啶醇治疗相当,但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优,患者主观体验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3.4 研究局限性

一是研究例数较少,未能对使用甲基苯丙胺的患者进行更细致的分层,未能限定入组患者使用甲基苯丙胺的时间;二是研究时间较短,为保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1 周后根据患者病情已开始口服药物治疗,未能继续观察和对比MECT 和肌注氟哌啶醇治疗的后续情况;三是没有详细和动态监测评估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指标;四是未能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估和分析。后续将总结本研究经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心血管统计学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