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论义

2022-07-11陈再阳娅玲

儿童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梁惠王鲁国子路

文/陈再阳 图/娅玲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见义勇为”“舍生取义”这两个成语吧?这两个成语中都含有“义”字,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它是什么意思?它是怎么来的?

儒家经典《中庸》说:“义者,宜也。”意为事事做得适宜就是义;凡是适宜的言行,就符合于义。在孔子思想里,义往往与仁、礼相联系,凡符合仁、礼的要求,就是义。义还有正义、道义之意。

君子义以为质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古文小词典

①君子:道德品质高的人。

②质:本质、实质,这里引申为基本原则、根本。

③之:代词,三个“之”都指代“义”。

④孙(xùn):通假字,通“逊”,谦逊。

⑤出:出言,表达,表述。

⑥信:诚信。

⑦成:完成。

古文翻译机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内在的本质,依照礼节实行它,使用谦逊的言语表达它,用诚信的态度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阅读拓展营

这一则《论语》论述了君子品格。孔子说,君子最根本的特质就是义。用适宜的行为实践义,用谦逊的态度表述义的观念、展示义的内容,用诚信的作风保障义的贯彻、促成义的实行。这样做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在孔子眼里,义是君子的根本特质,是内在的观念和品德;“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是具体做法,是“义”的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使“义”在君子的言行中得到贯彻,所以义是核心,因此作为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君子,义就成了他应该追求的一个重要人生目标,义也成了君子与小人的一条分界线,所以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为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追求的却是利。

那么,是不是说君子只应该追求义,而不应该追求利呢?

孔子强调君子与小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不同:君子最看重义,但利也是君子的生存基础和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君子不可能全然撇开利。

见利思义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 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古文小词典

①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比孔子小九岁,被列入“孔门十哲”“孔门七十二贤”和“二十四孝”。他性情粗朴直爽,逞勇尚武,曾头戴雄鸡式帽子,腰佩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教化启发他,子路受到感化,请为孔子弟子。

②成人:人格完备的人,即完人。

③臧(zàng)武仲:即鲁大夫臧孙纥(hé),早年长于宫中,深得鲁宣公夫人喜爱,曾任司寇。当时鲁国权臣孟孙氏很讨厌他,季孙氏却喜欢他,但他终不能见容于鲁国,先逃到邾(zhū)国,后又逃到齐国。他很聪明,逃到齐国后,预见齐庄公被杀而设法辞去庄公给他的田。

④知(zhì):通假字,通“智”,智慧。

⑤公绰(chuò):即孟公绰,鲁国大夫,鲁国权臣孟孙氏的族人。《史记》说他是孔子所礼敬的人,廉静寡欲,但短于才智。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常引用孟公绰的德行。

⑥卞庄子:鲁国的勇士。

⑦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学生,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

⑧文:修饰。

⑨然:这样。

⑩久要(yāo):“要”通“约”,穷困。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古文翻译机

子路问怎样才是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成就他的文采,也就可以说是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做到这样呢?(只要他)见到财利就能想到是不是符合道义,遇到国家、民族危难而愿意付出生命,长久地处于穷困之中却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说是完人了。”

成语储蓄罐

这一则里有两个成语,“见利思义”和“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的意思是见到钱财利益,就要想到是不是符合道义,后来形容人无贪欲,廉洁自守。

“见危授命”的意思是遇到国家、民族危难而愿意付出生命。

阅读拓展营

“成人”即完人,人格完备的人,是孔子教育弟子的培养目标。孔子论述了完人的标准,教育子路做一个品德完备的人。孔子对成人的标准似乎有高低之分,他回答子路的标准是兼具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廉洁、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四种德行外,还要受礼乐的熏陶。这样的要求很高,一般人不易达到,所以孔子又提出了低一级的要求,即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和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运用符合道义的正当手段获得利,体现了君子“义以为质”的特点;见危授命,强调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要有“杀身以成仁”的勇气和精神,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是长久地处于穷困境地或人生不得志之时,依然能信守诺言,体现了信。义、忠、信是君子的基本要求,如能做到,就可以说是完人了。

故事频道

·义利之辨·

有一天,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第三任国君。此时的梁惠王在东边被齐国打败,连他的大儿子都战死了;在西边被秦国夺去七百里国土;在南边又受楚国的羞辱。梁惠王为这些事感到羞耻,急着报仇雪恨。因此,他一见到孟子就问:“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有对我国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如果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面,把利摆在前头,他们不夺得国君的位置是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而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而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在孟子看来,富国强兵、征战夺地这种急功近利的“利”不是治国的上策,反而是引起动乱的根源。要使国家强盛,最好的办法是讲求仁义,积极推行王道,实施仁政。

猜你喜欢

梁惠王鲁国子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柳季与岑鼎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那一天
鲁国的军事家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