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汾阳圣母庙壁画服饰纹样研究

2022-07-10薛凯予赵建中

天工 2022年16期
关键词:侍女龙纹圣母

薛凯予 赵建中

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汾阳圣母庙西壁壁画描绘的是圣母出巡乘龙辇、驾祥云的威仪的《巡幸图》;东壁壁画描绘的是圣母出行盛仪和迎驾之礼的《迎驾图》;北壁壁画描绘的是圣母后宫生活场景的《燕乐图》。这三幅壁画因不同的身份、人物而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同时也透露出我国古代王公贵族的一些生活场景。虽然表现的是宗教内容,但体现的是世俗化的场景,壁画中的服饰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帝后服饰和侍从服饰来描绘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明代宫廷生活的写照,所以我们可以从服饰纹样的分析中,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特征[1]。服饰纹样作为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服饰纹样属于一种符号类型,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其所传递的是一种社会信息,应是社会习惯所约定俗成的。圣母庙壁画服饰纹样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以具体可感的形式代替思想,将当时的社会意识和人文意识以一种约定俗成的视觉符号的形式传达出来,并为人们所共知[2]。

一、汾阳圣母庙壁画服饰纹样中的视觉符号

(一)圣母及女官服饰纹样

在东壁壁画《迎驾图》中,圣母的袖边有莲瓣形锯齿状装饰,袖子上绘有四爪金龙,以此凸显圣母的尊贵地位(如图1)。龙纹(如图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圣母袖子上绘的四爪金龙线条流畅,不仅是古代绘画追求的气韵生动的体现,更代表着龙纹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生命力与亲和力。将龙纹绘制于圣母宽大的袖子上,可以感受到圣母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圣母头饰上有三只金凤,正面金凤高,两侧金凤稍低,体现出她高贵的气质。凤纹作为皇家尊贵女性的专用纹样,同龙纹一样具有重要地位。在此壁画中,圣母既饰龙纹又饰凤纹,体现出了圣母的威严与优雅、尊贵与神秘,也体现出龙纹、凤纹作为视觉符号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图1 《迎驾图》局部

图2 龙纹

圣母胸前挂有金镶玉如意形璎珞,长裙前配有蔽膝,其上装饰金饰和如意云形玉质坠子,作为主神的圣母头饰上还有三片翠云发钿,发钿周围排列珍珠,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喜用如意云形的装饰。明代女性通过穿饰有如意云纹的服饰,表达了她们祈愿幸福、吉祥、美满的情感与愿望。作为视觉符号,如意云纹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以形式体现思想的一种纹样。

紧挨圣母的两位应是身份较高的女侍或女官,从其装束可以看出,服饰、发饰分别与圣母的服饰、发饰相近,并且区别于其他侍女,袖边也有莲瓣形锯齿状装饰,但没有四爪金龙纹饰,女侍或女官袖口的莲瓣形装饰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为在百姓的心中,莲花是吉祥的象征,“莲”与“连”同音,有“连生贵子”之意,能表达人们渴望多子多福的美好心愿。

(二)侍女服饰纹样

在北壁《燕乐图》中,众多侍女、乐伎姿态优雅,形象生动,她们的服饰、发饰符合明代宫中侍女服饰规定,服饰纹样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透露出明代清秀隽美的社会审美取向和特有的时代气息(如图3)。

图3 《燕乐图》局部

北壁西次间手持金香炉的侍女的上衣、手抱琵琶的乐伎的长裙、吹箫的乐伎的上衣以及东次间吹笙的乐伎的长裙上都饰有“福”字、“寿”字纹样。文字纹样也是一种装饰纹样,人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福寿永至,将这些文字纹样饰于服饰之上。这些文字纹样作为视觉符号寓意求福、求寿之意。

北壁东次间执金酒壶的侍女的长裙、提金炉的侍女的腰裙等上皆饰有几何形龟背纹(如图4),内部装饰小花或套方格形。龟背纹是一种以六边形为基本单元连缀而成的四方连续纹样(如图5),广泛应用于服饰装饰中。此纹样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对龟背的观察,认为龟背中蕴含着天地间神秘莫测的内容,是宇宙的微缩,故人们将龟背进行抽象化的概括和符号化的表现,形成具有人类精神寄托的纹样。从汉字读音来看,“龟”与“贵”谐音,是富贵的象征,这是龟背纹作为视觉符号的另一种解读。

图4 侍女服饰局部

图5 龟背纹

北壁东次间抱卷轴的侍女的蔽膝上饰有缠枝纹。缠枝纹因其连绵不断、繁而不乱的特点,常被赋予生命无限、长久繁荣之意,人们将缠枝纹这一视觉符号在思想上进行了子孙绵延、繁衍生息、幸福安康等美好寓意的扩张,使其不论从装饰意味还是文化意味上都表现出更多的世俗情感。

北壁西次间执黑色拍板的乐伎的腰裙、奉荷花的侍女的上衣及执壶的侍女的领口上都饰有云气纹(如图6)。云气纹(如图7)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古时人们靠天吃饭,“云起而雨至,雨润则万物生”,在农耕文明下,云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从现代视觉符号的角度来看,云气纹这一符号蕴含了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理念。

图6 侍女服饰局部

图7 云气纹

北壁西次间手执古琴的乐伎的腰裙、吹笛的侍女的长裙等上皆饰有菊花纹,以散点朵花的形式出现(如图8)。菊花纹(如图9)所承载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人们通过对这一视觉符号产生联想,达到其意义的表达。菊花因盛开在九月,“九”与“久”同音,因此,菊花纹是长长久久和生命力的象征,寓意长久和长寿。中华民族向来感性至上,菊花纹的情感象征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体现。

图8 侍女服饰局部

图9 菊花纹

(三)武将服饰纹样

在东壁《迎驾图》中,台阶两侧有四位身穿甲胄的天王,其中判官身着补子袍服,补子上绘沥金龙纹[3]。龙作为图腾之首,可以看出此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尊贵。补服制度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服饰制度,其通过补子纹样来区分官员身份和等级,补子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对中国封建体制和文化传承都有重要意义。补子纹样作为一种装饰性的纹样,在人们心里外化出神灵崇拜、伦理观念等思想,而后基于现实蓝本,将它的政治功能用这一符号化的图形概括为等级区别与世俗观念。补子纹样也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的标志,不仅具有简单的审美形态,在审美形态背后还有其寓意。补子纹样寓意富贵、福禄、如意、长寿,其中图案体现出的等级区别也是官员自我勉励的体现。

二、壁画服饰纹样作为视觉符号传达的思想观念

服饰纹样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是基于前人生活经验的表达,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内在的审美意识。它在壁画服饰中以一种图形符号的形式存在,虽然表达形式只是一种单纯的视觉形象,但它一旦与人的思维发生碰撞,便会被赋予丰富的意义[4]。

(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壁画服饰纹样的视觉符号象征,使人们的情感在服饰纹样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在民族文化中,人们遇到喜庆的事情时总是喜欢用大红大绿的色彩,如婚嫁或寿庆表现在服饰纹样上,是用福、寿、禄的纹样点缀,以此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中华民族特定的心理基础和对大自然长期的观察中,人们将不同的事物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并且相信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或灾难。通过对圣母庙服饰纹样的研究,可以发现圣母庙服饰纹样表达了人们幸福美满、求福求寿、儿孙满堂、富贵吉祥等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理想。一直以来,人们坚信心诚则灵,使得服饰纹样也成为寄托情感的载体。壁画中的服饰纹样成为考证当时人们精神世界和思想观念的史料。

(二)力量与等级的象征

圣母庙壁画基于现实蓝本,从壁画的服饰纹样可以看出我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从传统文化来分析,龙是英雄和力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显著地位,并逐渐发展为皇权的象征。凤纹在传统文化中与龙纹一样重要,寓意美好和幸福,人们普遍认为,凤凰可以带来好运,使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故龙凤题材经常出现在宫廷服饰中,以彰显宫廷中高贵、典雅的身份。圣母庙壁画中圣母袖口的龙纹和佩戴的凤鸟头饰,就是封建社会背景下圣母尊贵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圣母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服饰纹样对应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通过服饰纹样可以基本获知此人的社会地位。明代官员的服饰上饰有补子图案,品阶有固定的图案表达,可见服饰纹样能表达出身份与地位的差异,所以服饰纹样成为封建制度下的一种文化符号[5]。

(三)对生命信仰的表达

壁画中的服饰纹样作为传递情感的载体,通过对视觉符号的选择,来表达人们的心理需求。生存繁衍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在圣母庙壁画服饰上也就出现了具有生命意识和繁衍意识的视觉符号。从装饰艺术的象征性来看,莲花有着繁衍、生育、纯洁之意,壁画服饰中的莲瓣纹、缠枝纹等都在传达生命无限、生生不息的思想观念。壁画上出现的相关纹饰,是基于后土圣母“送子之神”职能分析后进行的描绘。

三、结论

从总体上看,汾阳圣母庙壁画服饰纹样的视觉符号象征意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生理安全类,以借喻、谐音的方法获得心理安慰,如莲生贵子、长长久久、幸福美满,以求得心理安慰和生理安全;二是文化寓意类,以视觉符号中褒义的成分延伸出对和平安康、生生不息的期望,如直接以文字表示的“福”“寿”等;三是精神文化类,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特征,如龙凤纹就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表达,由个人心理的寄托外化在社会文化之中。

壁画中服饰纹样的表意作用远远大于纹样本身,“纹而有意,意必有其韵”,服饰纹样包含着它作为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是一种非读不能明其义的符号。圣母庙壁画中的服饰纹样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只是外观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视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解读,使我们在现代视角下体会到中华民族更深层次的文化结构。

猜你喜欢

侍女龙纹圣母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弈棋侍女图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侍女形象
千眼圣母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
遛鸟公主
遛鸟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