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阈下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特征与建设

2022-07-08

当代教师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合格道德

邹 维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610066)

一、问题提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用以协调教育活动中师生、师师、师校、师社等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称,具有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综合特征,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客观道德规范与教师主动吸收、内化和践行的道德规范的协调产物。[1]我国历来重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立德树人工作有效落实的前提与基础,再强调也不为过。由于教师职业道德一词,极具价值性、抽象性和复杂性特征,制度文本规范从高屋建瓴角度提出了高层次要求,却缺乏立足教师主体自觉的目标、方向和信念建构,难以形成更具现实感、存在性、动态化、生成中的道德力量[2]。而中小学教师践行教师职业道德,首要工作是合理把握其内涵与特征,因此本研究将从隐喻视阈,贴合实际,更为生动地阐述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形象为何? 特征怎样? 我们怎样更好地推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以助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与实践从政策文本世界到教育生活世界、从文本依赖到实践诠释嬗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视角

“道德”术语争议性较大,难以对其明确界定,本研究暂不纠缠该概念。一个颇具代表和影响的观点认为,道德概念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并不影响人们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进行思考和研究,因为,我们可以用隐喻来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3],借助意向图式,建构承载具身认知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隐喻理论符合人类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4],主要策略是人们借助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或概念,认识并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表现为始源域(具体、简单、易理解)向目标域(抽象、复杂、难理解)的映射[5],最终目的在于准确而生动地描述目标域,使目标域继承并凸显始源域的典型特征[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开放式题目,请问卷填答对象运用自我陈述方式,从隐喻视角反馈他们对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看法,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以及某位填答者的填答情况如表1 所示。调查问卷由填答说明、合格/不合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与特征(三种)、简要阐述组成。

表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与特征调查表

(三)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A 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本科生,主要考虑:其一,两种身份兼具。他们具有学生与教师身份,能够从自我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具有察他观己的功能,可更全面、客观地反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与特征;其二,学习践行过程。他们是中小学职业道德的学习者和中小学职业道德的践行者,对于他们深入反思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院系,按照目的取样原则,选取了体育、数学、历史、英语、教育、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填答调查问卷,共回收368 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32 份(按照要求填答),有效问卷率90.2%。

(四)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为:编制与修改问卷——选取调查对象——说明填答要求——填答问卷——问卷回收/筛选/录入/分析。此外,研究还借用了Excel 和SPSS 软件处理数据,并在描述统计基础上,进一步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分析,合并种属概念,逐步聚类。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形象

表2 呈现了本研究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代表性统计结果。合格/不合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人的形象、物的形象和其他形象三大类,其中人的形象主要由真实人物形象和虚拟人物形象构成,物的形象主要由植物形象(花草树木等)、动物形象(动物、昆虫、微生物等)、自然形象(风雨雷电等)、物体形象构成。

从表2 可以看出,隐喻视阈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不仅是认知的和语言文字的,还是社会的、文化的和情感的。具体展现为。

(一)古今融合意象

中小学教师职业形象认知,具有“遗传”与“变革”特质。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具有传统继承性。如出现频率较高的蜡烛(36 次)、园丁(8 次)、水(12 次)等,都是代代相传的教师职业道德形象比喻,有学生表示:“春蚕吐丝,说明有‘料’,教师也应有学识,努力建构自己的‘丝制品’。”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具有现代创新性。随着社会变化、“00 后”等新人新事新物不断出现和发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也具有新的喻指,出现了如王者荣耀游戏的辅助和刺客形象、动漫哆啦A 梦形象等,说明年轻一代正在社会中参与建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并且具有新情况、新特征、新思考,静态、空洞的政策文本,可能并不适合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7]。

表2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代表性形象统计表

(二)中国价值印记

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理应也确实具有中国印记、价值取向、文化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合格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中的唐僧、沙悟净,不合格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中的和珅、白骨精等都极具中国色彩,说明中国文化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认知、理解和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这也提醒我们,建设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应该注重中国特色、风范、气质,以更生动、活泼、正面形象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吸引力、解释力和实践性。

(三)美好向往倾向

这突出体现为运用“软”词和“硬”词联合呈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8]。例如不合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中,梦是“恶”的、医是“庸”的、风雨是“暴”的;而合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法师是“治愈”的、风是“微”的、天是“蓝”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具有善恶二分特性,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具有向上和向善的特点,体现为人们对真善美事物的追寻,而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具有向下和向恶的特点,体现为人们对假恶丑事物的抵制。

(四)生活经验迁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具有生活气息,是人们积极运用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感悟抽象、复杂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例如在新型冠状肺炎影响下,人们对蝙蝠、细菌等事物关注度较高,不合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对此也有所反应。又例如新时代青年对于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关注程度较高,并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体会,也能够运用审判使者、灭霸等形象帮助自我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并提出了相应要求,例如有调查反馈:“西方的审判使者作为公正的形象,可表现为对学生无偏见和歧视,能够换位思考,同理心对待学生。而小说中的恶毒女配角,则表里不一,处处找茬,势利小人,可表现为对学生的挑衅与伤害。”

(五)学科认知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反馈,具有学科特征差异。例如历史学院的学生能运用“良吏”这一形象形容合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并且认为“三王四代唯其师,圣贤政治中的带材兼备的官吏形象,就是为人师表的典型”。而生物学院的学生则运用“甲状腺激素”这一形象形容合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指出“甲状腺激素虽然量微,但却能使人感受强烈,激动愉悦,就好比让人如沐春风、开心舒适的教师一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不同学科特征差异也在提醒我们,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照顾对象特点,采取差异化教育方式,以他们熟悉的术语,切实帮助他们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

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332 位问卷填答者共提供了984 条合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描述和992 条不合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描述(个别填答者未提供3 条特征描述),特征描述具有冗杂、多样、重合等特点,根据合并同类项、种属概念联结、对比分析原则,可以形成表3 所示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统计表。表3 可以反映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的核心要点、转化关系和具体特征呈现。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表3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代表性特征统计表

(一)综合分析

当我们谈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时候,实际上并非仅仅在谈论空洞的道德特征,而是将其置于“教师职业”语境中进行分析讨论,是“教师”职业领域的“道德”,具有专业性特点,以区别于其他职业特征,呈现教师职业领域的核心要求和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是德能勤绩的综合建构特征,是教师道德、能力、勤奋和成绩的综合反馈,任何有德无才、有德不勤、有德无绩的状态,都难以称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胜任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论述,便具有综合分析的特点。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状态,是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与体现,是中小学教师在善良意志驱使下[9],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自我完善,帮助他人成长,彰显教书育人业绩的螺旋上升的发展境界。

(二)中庸思维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具有中庸思维特点,表现为“既”与“又”和“应该”与“但是”等辩证、中庸思考关系,由正向词与反向词构成,具有可转换性质。例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教师应该“温暖耐心”但不应该“暴躁粗鄙”,但“温和耐心”的教师对待学生也应该既“慈”又“严”,不应极端、激进。有被调查者反馈“黑白对立往往是一念之间,土匪可以弃暗投明拿起武器保卫人民,战士也可以扛起枪支伤害人民”,“教师职业道德也并非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状态,过犹不及和物极必反都需要被重视”。因此,被调查者主张要把握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度”,例如关心爱护学生的同时,也需要给学生空间,要具有自我立场。

(三)对比状态

合格与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对此呈现状态,有助于人们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有研究指出多数教师对于合格的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更清晰的认知,而对于不合格的职业道德认知则并不擅长[10]。在对比中统一思考合格与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从“正面”和“负面”两维整体思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例如有调查结果显示,合格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应是春风,具有温暖、生机和滋养特征,而不合格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应是东风,具有刺骨、狂躁、衰败特征,教师应润物无声,而不应摧花败柳,应是一个积极阳光、催人奋进的职业。

(四)褒贬同构

被调查者对于合格与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的描述,呈现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采用褒义词和贬义词分别形容合格与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且基本上以二字、三字和四字的短句式形式反馈为主。二字的褒义词如温柔、舒心、厚重等,贬义词如恶臭、敷衍、自私等;三字的褒义词如助成长、指方向、正义感等,贬义词如不正直、喊空话、能力差等;四字的褒义词如一视同仁、阳光积极等,贬义词如高高在上、尖酸刻薄等。表现方式主要有:一是选用自带褒贬义的词;二是借助“形容词”+“名词”形式构成褒贬义;三是运用成语反映褒贬义。总之,大家对于合格与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描述、理解,通常采用具有褒贬价值色彩的表达,以达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构思考、对比分析、系统把握。

(五)高位期待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行业化和角色化合二为一的独特性[1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被视为应是令学生称赞和认同的高位道德,是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之上的崇高境界认知,是高于均值道德、众人道德的教师生活道德,是对教师私德、公德、师道、师德的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例如无私奉献、不辞辛苦等高频率出现的词,都反映了大家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高要求、高期待。此处反馈出来的合格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实际上并不是基线标准,而是高位标准,不合格教师的某些特征在其他职业可能可以被接受和允许存在,但在教师职业领域,则被人所指责和不齿,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位期待。

五、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思考。

(一)内容上加强本土关照和自我建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常被诟病为说教色彩浓厚、抽象晦涩难懂、口号响亮实践空虚等。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从内容上应建构起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群体特性、具有守正创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指南,呈现出具有本土情境的师者形象和特征,以教师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形式,传递他们愿意听、听得懂、可操作的职业道德要求。此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建构,不能以道德想象代替道德建设[12],而应鼓励教师参与职业道德建设,倡导教师基于教育生活实践,建构形象生动、特征鲜明、内容具体、实践导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并符合时代与实践的发展潮流,形成更深入人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尺”。

(二)要求上突出整体思考和对比情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职业特点和道德特征的双重属性,是积极道德倡导和消极道德规避的统一存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不应仅盯空洞、虚无缥缈的“道德”二字,而应结合职业要求和专业素养,形成兼具“德能勤绩”维度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帮助教师形成“德才兼备”、“奉献”与“收获”统一的“有为”师者形象。有被调查者在阐述中提道:“教师上课应该有激情、不刻板,勾起作为观众的学生的注意;能表达、有研究,才学渊博、口才较好;注重外表,内心炙热,热爱学生,与生为友。”另外,在提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倡导性情境或者禁止性情境时,可以综合考虑二者的对比,借鉴“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对比情境形式,更好地帮助教师明白什么教师职业道德的禁止动作、规定动作和倡导动作,使教师道德要求具有职业本位特征、教育生活特征。

(三)价值上具有美好色彩和叙事意义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应该秉持“取法乎上”的策略,以美好的道德形象和特征鼓舞人心,推动教师个体和群体发展,不应为便于工作或者容易达成而将崇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转变为底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13]。美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助己渡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如若失去了高位期待,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的自甘堕落,难以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无法取代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当然,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美好色彩和高位期待,并不意味着非理性的苦修式、救赎式、规训式的“无人”状态,高标准、高要求、高期待的职业道德,更要注重德性叙述和智性言说[14],以中小学教师的故事、语言,在对话情境中,加深他们对职业道德信仰的接受、认同与理解,形成对于美好道德的认知语境和具身感知,成为自我发展的目标、路径。

(四)培育上体现常人经验和个体特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从制度文本向实践培育转变,实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真正落位。好而深刻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应是教师作为常人与他人的日常共处方式,具有日常生活的存在经验特征,体现为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阶段)的情境性、开放性、时代性、人为性、对比性特点,能够尊重中小学教师的个性、学科等特征差异,是一种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的反映,以现实、存在、动态、生成的教育方式,引导教师认识、理解、达成符合期待的职业道德。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培育,标准不能降低,但标准达成不应是一个模子和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尊重教师职业生活逻辑,从内向外激发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育。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要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应具有职业道德素养,推动自我从“单个人”向“社会人”再向“职业人”和“专业人”转变,为新时代中国梦实现贡献职业力量。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合格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我是合格的小会计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做合格党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