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玉萍:让戏曲文化绽放光彩

2022-07-06

现代妇女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张桂梅评剧舞台

我与评剧的缘分是注定的。1959年,在沈阳评剧院成立的8天后,我就出生了。14年后,我考入沈阳评剧院,到2023年,我就从艺整整50年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也越来越感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下,是难得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

作为当代艺术家,有责任、有担当,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画像,用情、用力、用心讲好中国故事,记录伟大的时代,是我们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不断学习,让艺术的羽毛更加丰满

回首我的艺术之路,我在舞台上塑造了吴秋香、韩英、谢瑶环、穆桂英等许多女性角色。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我不是在演,我就是她们。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了做人的真谛,看到了真、善、美。她们的担当,她们践行的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她们坚定国家大义和国家大爱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净化我、引领我,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在创作和表演的这么多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87年我第一次获得梅花奖的作品《风流寡妇》。那年我28岁,穿着小红棉袄、梳着小翘辫走上舞台时,人们以为我演的是十七八岁的小玲,没想到我演的却是40多岁、生活和爱情经历都很坎坷的寡妇吴秋香。表演结束后,我满票通过,名列第五届中国梅花奖榜首。

那时的我在演艺舞台上还是一个新兵,为什么专家评委给我那么高的评价?我想是老师们对我寄予了厚望。当老师们得知我正在攻读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时,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说我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演员。

1997年,我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系。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我很珍惜在中央戏剧学院的两年时间,让我在理论上进一步体会了从体验到体现、由表现到再现的表演艺术,也让我的艺术羽毛更加丰满。

从演员到导演,创作出更多精品剧目

2014年,我被调入沈阳市文联,创立了辽宁省首个以戏剧家名字命名的冯玉萍艺术工作室,开始承担导演的角色,艺术生涯开始了另一个阶段。2018年,我排了晋剧《孝庄长歌》,2019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和第十六届山西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杏花新剧目奖”,同时打造了数字电影版。2019年,我导演了现代评剧《牵·纤手》,讲述了辽西北榆树村驻村第一书记于梅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导演了诗画音乐剧《镌·刻》,用疫情的切口来展现以沈阳大学为原型的盛京大学。

我受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邀请,导演了以张桂梅为原型创作而成的评剧《女儿》。我认为寓意深刻,因为张桂梅出生在牡丹江,我们排演这部剧,也是想接女儿回家。东北这片黑土地滋养了她,她骨子里充满了倔强和不服输——即使面对生活中那么多难关、窘境。她是真正为中国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位女老师、女校长、好母亲和女儿。

我热爱、了解和熟悉这个舞台,知道观众喜欢什么,什么样的舞台适合今天的观众。未来,我还会创作更多的精品剧目,让跨地区、跨剧种的创新传承方式发展下去。

不离不弃,坚守、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京评豫越黄,从戏曲的剧种来讲,评剧曾经是第二大剧种,曾经很受欢迎。

记得那是1973年1月16日,我到沈阳评剧团(那时候叫评剧团少艺班)报到,很荣幸成为韩少云老师的学生,当天剧团正上演花淑兰老师的《一捧盐》。

在我印象中,那时候剧场门前都是排着长队买票的人。等到我出演《穆桂英挂帅》和《白蛇传》的时候,也是一天要演好几场。可是到后来的后来,当台上的人比台下的人还多时,我们真正陷入了迷茫: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从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观众怎么会这么少?我们的选择错了吗?

我原本有很多机会去到其他行业,然而,从事了几十年评剧工作,我知道,評剧人才奇缺,我不希望评剧艺术断送在我的手上,就这样我依然不离不弃地坚守了近50年,只因我始终有一颗热爱评剧的赤诚之心。

从2019年开始,我出任沈阳大学评剧研究中心主任。

曾有人说我是拼命三郎,说我是把评剧视为生命的一个传承者。亲朋好友都说:“你这个年龄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了,为什么每天还要那么累?”

2019年末,在排《牵·纤手》时,我累倒在地。从那之后,我觉得每天都是捡来的,不敢懈怠,提醒自己不能带走一辈子积攒的能耐。

在黑龙江排《女儿》期间,40多天里,我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周末和节假日都在工作。有时候我也想休息,但是不严于律己,怎么要求别人?就像《女儿》这部戏里张桂梅说的:“看着身边这些孩子,如果不给他们搭建好平台,就很难帮助他们实现人生梦想。”所以,我愿意让他们踩着我的肩膀朝上走,希望我的肩膀能够把他们抬得更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排《女儿》这部剧时,我看到了一群热爱戏曲的年轻人,我在跟他们见面的时候,第一句话说:“我是带着敬畏与责任来导演这部剧。”在我心中,我觉得他们这么年轻,有很多选择,比如,可以选择较为热门的行业,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戏曲,这令我非常感动与欣慰。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有梦想,需要这样的平台,我愿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一辈子的积累传授给他们。

在导演一部戏时,我既是导演,更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我更要注重传承,更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用艺术手段来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也是我的责任所在。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任编辑 张宇昕)

猜你喜欢

张桂梅评剧舞台
评剧《女儿》
军迷大舞台
评剧《花为媒》
军迷大舞台
张桂梅——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致敬张桂梅老师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