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后服务”的实践探讨

2022-07-06黄巍赵新称魏中礼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讨双减内容

黄巍 赵新称 魏中礼

一、优选内容,遵循原则,增强体育“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1.根据实际情况,因校制宜

体育“课后服务”如何合理选择内容?研讨教师的首选观点是立足实情、因校制宜。江苏朱云笙认为要分析校情、师情和学情,根据学校的体育发展特色选择体育“课后服务”内容,使全校体育工作做到一体化、整体化。山东姜建明、浙江孟凡东认为学校在体育“课后服务”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符合学校特色,要和一校一品的内容相符,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兼顾精英社团的建设,要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其次,要考虑趣味性和层次性,要让学生喜欢和学会。

2.关注学生需求,因需安排

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因需安排体育“课后服务”内容,是研讨教师比较一致的看法。山东宋晓露认为内容选择上要精准且具有个性化(如针对中考体育项目、达标项目、“小胖墩”“小豆芽”等)。天津田莉认为小学阶段主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的能够提高基本活动能力的内容,初中阶段主要选择偏重技能性的内容。陕西辛华认为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学生选择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需求服务。

3.遵循原则,因生选择

体育“课后服务”内容选择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安徽李厚余、山东魏中礼认为要遵循自愿性和目标性相结合实效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健身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发展性和文化性相结合的原则。江苏李伟认为要遵循拓展性原则,可以选择体育教材没有涉及的体育项目,如舞龙、抖空竹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内容;要遵循校本化原则,体育“课后服务”应彰显本地本校特色。

综合研讨教师观点,认为在体育“课后服务”内容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合理筛选与选择;同时随着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时间的增多,“课后服务”内容选择时要注重学段的衔接性、挖掘特长的适宜性、筛选设计的系统性,要与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储备相符合;另外,还应在实施過程中对活动内容适时调整、适当修正,以达到更加优化的目的。

二、合理实践,精心组织,提高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效性

1.家校社协同共育,多元发展

江苏李伟认为首先要通过对“家、校、社”三方进行问卷调查、座谈、汇报展示等多种形式,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对本校能够开展的体育“课后服务”进行多维评价;其次结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优化组合体育“课后服务”菜单,从时间、空间、维度、形式等方面多元呈现。上海吕祥文表示: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引进第三方及社会优秀公益资源进驻学校,助力体育“课后服务”。

2.制订周密方案,创新形式

要想合理组织体育“课后服务”活动,就要制订周密的活动方案和创新组织形式。山东郭瑞凤分享了自己学校的具体做法:活动开展前,各级部联合体育教研组共同商讨、制订活动草案,然后征求家长和学生代表的意见,最后体育教研组结合师资配备、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确定正式活动方案。组织方式以社团为主,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分层实施,不同项目分为基础班、提高班,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该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性。重庆刘富英认为应优化组合体育“课后服务”内容的“新、活、趣、实、创”,运用“菜单式”“结对式”“选项式”“社团式”“志愿式”“走班式”等多种模式,因校制宜。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也可以采用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的方式,根据学段、年级错峰开展体育“课后服务”,并分年级实施,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教师进行走班辅导。

3.挖掘校内资源,发挥特长

山东王志强认为学校要积极在内部挖掘资源,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积极性和特长,使其主动参与到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中来,如某学校的地理教师,痴迷跳绳,技术高超,不计报酬,积极带领学生在体育“课后服务”活动中学练跳绳技能,成了该学校的一大亮点。

4.健全评价办法,加强监督

浙江陈通海、江苏李丹认为体育“课后服务”要“长期有规划,定期有评价”,评价标准要可测量、可操作。云南胡金华表示:确定了体育“课后服务”的远期目标、各阶段的发展要求、具体的实施路径等内容,关键要看落实情况,对体育“课后服务”中的需求变量要定期统计、合理布局,对教师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有效评价。江苏黄健提出:对教师的体育“课后服务”工作应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指导、评价,在绩效工资、评优树先方面,适当向体育“课后服务”工作量大的教师倾斜,以评价、制度为抓手,推动体育“课后服务”深入实施。

综合研讨教师观点,认为要想让体育“课后服务”组织得更加合理,一要充分调研,多方动员,协同共育;二要用周密的方案做保障,用创新的方法做支撑;三要注意挖掘校内教师资源、项目资源;四要发挥评价监督的作用,以评价强质量,用监督促提升。此外,还要保障体育“课后服务”活动有合理的运动负荷、适宜的练习密度,能够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要随着具体的学习环境变化而调整相应的组织方式,如在疫情背景下,不宜在室外多人聚集,因此在室内需要有配套的活动方案;要拓宽组织视野,在体育“课后服务”中发挥体育在“五育”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发挥体育的“健体育人”价值,还要发挥体育对其他“四育”的促进作用。当然,在组织方式上,体育教师还要慎借鉴、巧模仿,适宜的就是最好的,切忌盲目跟风、生搬硬套。

三、正视困难,探寻办法,推进体育“课后服务”行稳致远

1.加强沟通,阐明意义,争取多方支持

研讨中,针对部分学校、家长依然“重智育轻体育”、对体育“课后服务”支持力度不够这一现实困境,新疆马飞建议:要合理地向学校领导及家长解释,阐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理解身体是学习的基础,同时强调体育“课后服务”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健康行为的养成、良好品德的培养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与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多交流,同时,跟学生多沟通,让他们用成绩打消家长的疑虑。

2.勇于担当,广泛动员,补强师资力量

专业体育教师不足、工作量增加导致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也是参与研讨教师关注度较高的难题之一。面对这一问题,工作中如何化解?山东张耀表示:教师自身思想上不能放松,选择体育,热爱体育,教师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坚持,看着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运动场上展现自我,心中就会有自豪感。江苏李伟建议:充分发动运动能力突出的学生,让此类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进行学练。

3.补齐短板,合理利用,提升硬件条件

室内外场地、器械、器材不足是实施体育“课后服务”面临的第3大困难。针对此问题,山东何晓晗认为可以结合学校现有的器材选择活动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技术水平,合理规划器材的使用。浙江王玲建议:利用废弃材料,合理开发,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体育器材。

4.规范制度,完善措施,解绑思想负担

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之痛,同样也存在于体育“课后服务”之中。研讨中,多名教师都提到安全制度不到位这一困难。吉林曹占良认为要强化学校管理,建立健全体育“课外服务”制度,完善工作措施,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甘肃金智宏认为要完善学校体育安全法规,明确体育安全责任划分,降低学校、教师、家长对孩子参与课后体育活动的安全顾虑,为体育“课后服务”的常态化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综合研讨教师观点,认为在开展体育“课后服务”活动中,学校存在一些困难是不争的现实,但是不能因为存在困难则停止不前,而是应直面困难,不回避,不逃避,不牢骚。要积极主动地去做,脚踏实地地去干。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体育“课后服务”就会行得稳、走得远。

——黄巍(山东省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72000);赵新称(山东省嘉祥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272400);魏中礼(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中心小学,272400)整理F5C6300A-9F2B-424A-8F0B-A50930B1CCD7

猜你喜欢

研讨双减内容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