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学校体育的机遇和挑战

2022-07-06钟秉枢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教青少年融合

钟秉枢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自创刊以来,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尤其在文件印发或经历历史节点时,《中国学校体育》杂志都基于体育教师实践层面,邀请专家、学者呈现文件解读、方向引导以及操作方法,以为体育教师落实各项学校体育方针、政策提供方向与理论引导。

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借助纪念活动与读者、作者朋友们共同探讨“体教融合”下学校体育的機遇和挑战。我将结合国家印发的有关学校体育方面的文件以及《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往期呈现的专题相关内容,从新时代新要求、对“体教融合”的认识、学校体育的新阶段新呼吁、学校体育的机遇等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新时代新要求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学校体育教育会有怎样的变化呢?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而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健、体育精神。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体教融合意见》),从中可以感受到,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协调。

二、体教融合的认识

新时代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体教融合的要求,那么体育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如何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换句话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体育法最近在做修订稿征求意见,在2021年10月的修订稿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教育包含德智体美劳,即思想品德、智力发育、体质健康、审美素养,而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对它们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动训练中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这个教育不仅是体育的教育,而且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智力发育的培养,还有审美素养的教育。

那么,如何理解体教融合呢?首先,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协调,以及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相协调。其次,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协调和配合,不是两个部门融合,而是结合。此外,运动项目和体育教育应相融合,竞技体育发展融入学校体育,要把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曾在讲话中指出,“要以运动项目为载体,以体育竞赛为手段,实行多元化项目教学”。

三、是什么让学生远离体育

2012年,姚明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们有13亿人口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球员?是因为我们把体育从教育中剥离了,脱离了宽广的教育体系的空间,使我们青少年培养体制变得非常狭小。”

体育与教育什么时候分开的,分开的原因是什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远离体育。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陶凯元透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缺觉已是全国中小学生的“老大难”问题,由于课后作业量大,很多初中生不能在晚上11点前睡觉,早上最迟6:30起床,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和2019年相比,半年时间学生的近视率就增长了11.7%,18岁以前不近视的已是凤毛麟角。经科学论证,周末一次性运动14小时起不到近视防控的作用。就像饭要按顿吃一样,户外活动一定要分散到每天至少2小时。

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缺少运动,缺少运动就会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而更重要的是,躯体不健康会影响心理健康。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和2009年对比,青少年的抑郁比例在升高。“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是升学压力的真实写照,而这些给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金牌体育使体育远离学生

普通学生远离体育的同时,运动训练中的金牌体育也使体育与学生分开了。中国竞技体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从1956年陈镜开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100枚奖牌创历史,辉煌的背后也会伴随一些问题。

对此,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刘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进行总结时称,长期、反复的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导致或诱发运动性伤病,已经成为困扰运动员的最大问题;运动员承担的大量训练和比赛任务,又严重挤占了文化学习的时间,学训矛盾突出;省级以上的专业队长于运动训练,短于文化教育,文化课甚至形同虚设,有文凭无文化、有文凭无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非尖子运动员因缺乏文化和技能,退役后就业难,直接影响了更多有体育天赋的学生进体校、进专业队,出口不畅,进口必然受阻;不少体校培养目标单一,学生如果不能成为尖子运动员,既无文化,又无技能,导致难以就业。

应试教育和金牌体育二者的叠加,使学校中的学生体育活动越来越少,使投入体育中的运动员文化学习越来越少。2ACB0E93-6EBA-4033-A5F2-352E5C64FD31

五、新阶段新呼吁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显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我们的学校体育有没有?有!运动员培养有没有?有!而高质量发展是要做到好。怎么才是好?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植树活动中勉励少先队员们“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要“加强户外运动,课外的活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调研时表示,“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2020年“六一”儿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希望广大少年儿童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对于竞技体育,2020年9月,习近平

总书记表示,“要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六、学校体育的机遇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教融合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学校体育下一步的工作赋予了机遇与挑战。

1.认识体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体教融合意见》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为什么学校体育能够育人,而且能育创新之人?这就要了解体育运动对大脑发育、身心健康起到的作用。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智商明显高于未参加或极少参加运动的人,几乎所有的运动都会使创造力提高,长期坚持体育运动者,其创造力及各项能力的总体水平都高于不爱运动的人。

参与体育就要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就要开动脑筋,开动脑筋就会利于创新。这样的机遇体现了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的建设都离不开体育对人格的塑造。

2.掌握技能,增强体质

《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學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体教融合意见》中明确,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云南体育中考分值已经提升到100分,基础体能占70分,专项技能占24分,体质健康占6分。体育纳入了评价体系,大家重视体育了,愿意去练习了,这是机遇,但也有挑战。如,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训练水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达到要求;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真正使学生学会、勤练、常赛,掌握1~2项运动技能。这种技能掌握不仅用于考试,而且更多地用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竞赛相衔接,纳入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体教融合意见》指出,鼓励各地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把原有的体校、运动学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省队如何有机融合,让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后备人才培养中。这是极大的机遇,但未来学校要培养运动人才了,学校要引入教练员了,我们准备好了吗?优秀的中学改为传统特色校以后,准备招募优秀教练员了吗?准备与附近的少体校、业余体校或者运动学校合作了吗?这些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4.青少年赛事体系的变化

《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大中小学校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乃至全国联赛。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

《体教融合意见》明确,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运动员的成绩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

新的赛事体系出台,就不用再担心以往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之间的矛盾、相互的壁垒,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这样的比赛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要参与比赛,让所有人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在竞赛中增强体制、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在竞赛中学会超越自己,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以后,平日校内比赛、周末校际比赛、节假日跨区域比赛、假期全国性比赛,如何兼顾体育教师的节假日休息?学校的赛事、单项协会的赛事、学生体协的赛事,所有的赛事要如何相互协调构建?我们能否在学校赛事中首先闯出一条路,这都是挑战。

5.教练员入校园

《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参照体育教师,研究并逐步完善学校教练员岗位评价。明确高校高职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最低标准。《体教融合意见》也规定,要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

体育教师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只管把课上好。但教练员什么都得管,今天运动员练不好,就得想他为什么没练好,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进校园的教练员要有全面的能力,把具有不同背景、天赋、经历、兴趣、伤病的运动人群聚合到一起,鼓励他们消除病痛、承担责任、创造成绩,把他们当作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和贡献者。执教并非只是懂得技术或者设计完美的计划,它更需要关注人,真正地相信运动人群、真正地关心他们,真正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当面对体教融合,审视中国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时,落脚点都在于培养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希望大家携手共进,促进体教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刊根据录音整理)2ACB0E93-6EBA-4033-A5F2-352E5C64FD31

猜你喜欢

体教青少年融合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体教融合背景下西藏农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