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教学背景下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试题的探究

2022-07-04孔祥成

高考·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孔祥成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对于高中教学工作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教育工作内容,而是从专项课程内容向着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中教学工作不仅要注重基础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做好其他课程的平衡,其中就包括了地理课程。高中教学工作受到高考教学任务的影响,因而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落实和深入,对于现阶段的地理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寻找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的教学问题,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性格需求,进行地理课程的改革。可以通过融合任务教学背景进行地理教学工作的探究,尤其是在一些试题设置过程中可以加入研究型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任务教学背景;高中地理;研究型试题

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化,对于高中教学工作的要求更加倾向于综合化、全面化的发展。通过持续有效的教学工作方式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拓展学生对于知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其中就包括了地理教学工作。地理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地域知识的讲解,它融合了天气、气候、经济、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环境下不同的人文风俗、地域风貌,让他们通过书本开阔眼界,拓展知识边界。目前,在地理教学工作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并不扎实,这也是受制于环境以及意识的约束。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则需要逐步进行改革,通过融合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地理研究型试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发现地理、了解地理,让他们进行深度思考,从而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一、“任务式”的教学背景

“任务式”这个教学方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工作中一些相对刻板的教学方式的一项改革措施,通过任务式的教学应用能够为现代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参考,而且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掘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通过任务的制订,能够培养他们勇于去发现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并将所学到的内容应用于解决地理问题方面[1]。

(一)“学习任务”

“任务式”的教学工作,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相关教学知识内容来设定一定的知识型任务,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融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任务。在任务的设定过程中,不仅仅是包括了学生即将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需要获得的相关能力。通过这种任务的设定,让学习的过程从传统地被动接受知识信息,到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完成任务,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二)“学习任务”的特征

任务型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这与传统的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差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设计者和引导者,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问题时给予足够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并掌握相关知识。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融入一些游戏环节,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小组设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能力,发挥他们各自的“个性”和特长,及时寻找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相互学习[2]。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成绩追求者转向对知识的探究,对于教师来说也能够将教学重点从成绩的提升转向对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在进行任务设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地理学习的过程相融合,尤其是通过任务型的教学工作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对任务完成策略的制订和运用能力。

在任务制订过程中不能忘记课程的预设目标和教学工作所要达到的标准。所有的任务设定要始终围绕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与任务目标相契合进行课堂任务的讨论,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的解决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更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增强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确保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堂任务,逐渐引导学生将每一堂课都看作是“通关任务”来完成,讓学生预先制定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度,而且在任务通关过程中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及动脑能力[3]。

引导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寻找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与同学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协作的方式来合理完成任务目标,从而形成以事实为依据的理论性解决思维。

(三)如何将地理教学内容向“任务”转化

在进行任务教学背景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地理”教学工作的应用需求也各有不同,所以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中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

1.在任务设定过程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设计中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引导的地位,组织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任务的环节中,并对学生任务完成的程度、过程进行反馈,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2.社会化教学方式。教师在任务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小组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加入一些与地理相关的社会性的知识内容或是场景,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了解程度不再受制于课本内容,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社会化的学习能力。

3.游戏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地理教学工作来说,地理知识所融合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民族风情也各有不同[4]。所以在知识内容中的趣味性也会更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不同的角色体验,激发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4.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交互式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这里重点落实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学习并非独立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讨论、协作,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彼此的优点,补全自己的知识盲区,提高对于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5.技术式的教学方式。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个学校不仅是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度优化,也对硬件及时地改革升级换代。现代化的教学配备了多样化的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不同的工具来实现地理知识的多样化呈现。地理知识可以通过视频、图像等形式来更加全面、完全地展示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空间和范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自主地进行学习,自己在课外寻找相关的地理知识,建构知识的结构体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的差别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在设置方面则更加偏向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与相关基础知识的融合。在知识考核的过程中更需要融合各类知识进行融合、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对应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在制订课程内容时,应当先以基础知识为主,然后进行教学内容的融合,帮助他们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题目中所隐含的条件和信息,这样更好地梳理信息,解决问题[5]。比如:以2022年高考真题为例。通过对海岸线变化快慢来了解该区域所经历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经纬度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区域位于美国东南部位置,正好处于飓风影响最强烈的影响范围,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气候环境变化,导致飓风频发,因而造成该区域海岸线变化速度加快。

二、融合“任务型”教学方式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试题的探究

对于知识进行检验离不开试题的考核,所以教师在进行试题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将试题的形式以“任务”的状态呈现出来,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

(一)趣味性

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试题设计,趣味性是提升学生兴趣的最佳方式,而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中跳脱出来,与社会、自然、环境相融合,拓展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6]。在这个状态下,学生们对于问题的探究更加专注也更加执着,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更加优异。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和探究,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通过融合“任务型”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改变对于传统地理知识的学习状态。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出于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极大兴趣探究的状态下,通过任务型的设计方式,能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让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二)交际性

地理研究型试题的设计应当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所以地理试题的设计应当能够融合一定的交际性特点,让学生与教师能够产生互动和交流,增强课堂学习的气氛,改变传统课程的氛围。对于一些试题的解答,可能让学生无法独自完成,所以此时就需要通过调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调以及交际能力,来共同协作并解决问题[7]。任务型的试题设计,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将题目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拓展性

地理研究型试题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核,也是对于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掌握这些能力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应用,才能够学以致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将任务型与地理研究型试题相结合,就是通过设计任务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会将思维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拓展思维,不断地补充、丰富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成长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三、具体的实施应用方式

试题考核的方式更多的是对于知识学习的成果检验,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能力。但是通过融合任务型的地理研究型试题,则是以试题内容为主来引导学生转变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学习认知。试题仅仅是检验,但是解决试题中的问题才是提升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进行试题设计的过程中,要融合不同范畴的地理知识内容,单一的基础性知识仅仅是为了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而综合性的试题内容则更加偏重对于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的过程中就将试题作为开放性的考核内容,不设限。对于题目的解决,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知识讨论来得出相关的答案,或者是以小组模式进行,在答案后面注明参与人员。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问题,各抒己见,寻找大家所认为的最佳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小组化的整体。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度,而且在讨论的环节中,学生也能够通过讨论来获得不同的见解和认知,了解到不同人对于试题所给出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也能够增强他们对于不同见解和认知的包容性。另外,学生还能够与同学分享在试题解决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对于他们去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试题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并不参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所有学生完全表达之后再进行总结和点评,并给予不同学生或小组相应的分数。这种试题的设计方式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结束语

对于将任务型教学与地理研究型试题的设计融合起来的方式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考核的方式。一方面,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考核完全以分数来衡量的方式,逐渐转变学生的认知,从分数转向对于知识内容的学习和应用。另一方面,任务型的教学与地理研究型试题的融合,能够让试题的设计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考核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灵活多样。当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多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甚至可以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增加兴趣话题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在试题考核设计方面的趣味性,改变传统考核所带来的压力感,将考核从压力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学生能够通過这种方式更好地在题目的引导下来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地理教学工作的效率,提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范渊志.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地名试题命制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8):85-88.

[2]梁梅青.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试题讲评模式建构[J].地理教学,2022(16):12-15.

[3]姚泽阳,段玉山.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情境化试题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教学,2022(7):40-44,49.

[4]肖卓勇,章新平,阳瑞珺.基于学术情境试题视角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地理教学,2021(24):45-48.

[5]杨利娜,宋波.以生活素材为题材的高中地理试题讲评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64-66.

[6]赵尔博.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原创试题的命制原则与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107-108.

[7]未荣广.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原创试题的命制[J].新课程(中学),2019(9):226.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
家乡山河亦教材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