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爵位服像考识

2022-07-02赵连赏

文史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明代王阳明

赵连赏

摘 要:崇敬圣贤,为其作像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王阳明作为古代先贤之一,保存下来的各类形象有不少。虽然王阳明所处时代距今并不遥远,但王阳明着装形象却参差不齐,能够准确表现其官服着装内容者为数并不多,给现代社会认识王阳明服装和未来为王阳明作像造成了困扰。不过,通过对明代服饰制度的考察,可以大体还原流传下来的王阳明爵位服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明代;王阳明;爵位服;考识

明代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集文学、哲学和军事诸学于一身,其思想学说流传后世,远播海外。王阳明凭着他的聪明才智,长期在朝廷为官,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等官职;还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被封为新建伯,最后追赠新建侯,经历显赫。

与其他朝代一样,明代官员等级的高下,大多也是通过房屋居所、交通工具、穿着服饰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又以服饰表现得最为直观具体。王阳明一生奋斗,官职从低到高,历经种种因官职变化而带来的官服变化。由于明代服饰制度处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史上的集大成阶段,服饰系列种类和表现内容丰富繁杂,本文仅对明清时期形成的王阳明爵位服像中的部分朝服内容进行考识。

一、现存明清时期形成的

王阳明爵位服之朝服像基本状况

崇敬圣贤,为其画像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从不久前江西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漆屏风上所绘最早圣贤孔子像开始,经东汉画像石(砖)圣贤画像、唐代陈闳《唐列圣像》、南宋马麟《圣贤图》、明代吕维琪《圣贤像赞》,至清代顾沅《古圣贤像传略》等不同时代的一大批各类圣贤像,都充分地表现出古人对圣贤的尊崇。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期,为圣贤画像更是普遍。除圣贤像外,许多在社会上有些地位的人物也都留存有各种画像。一些撰史者认为:“记事之家有表有传,然表既其人,传既其世,而皆未既其貌。”[1]故此,人物画像在明代中后期的许多文献中大量出现,保存下来不少。

明代的画像习俗不仅为故去者画像,很多在世的贤名之人也看重个人画像,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明人朱谋垔《画史会要》记载:“王文成镇虔日,以写貌进者阅数十人,咸不称意。盖文成骨法棱峭,画者皆正而写之,鼻之间最难肖似。世新幼年随其师进,乃从傍作一侧相,立得其真。”[2]随着王阳明心学理论体系影响的扩大与传播,其人物像也逐渐增多,据统计,现存明清两代形成的各类王阳明像有63幅(座)。[3]

这63幅(座)王阳明像包括明代33幅,清代19幅(座),日本、韩国存其明清时期像11幅。王阳明像主要来自传世绘画、明清文献中插图、石碑刻像、庙祠塑像等。经观察,这些造像的表现形态,基本是根据王阳明生平经历而创作产生,内容可以简单分为民服像和官服像两大类;其中,官服像又有朝服像、祭服像、常服像、赐服像等类型之分。四种类型官服像中,朝服像或近似于朝服像的数量比例最多,明代成像有7幅,清代成像有5幅(座),加上日韩保存画像中的2幅朝服像,共计14幅(座)。需要说明的是,王阳明的这14幅(座)朝服像内容,并不是他身为一般品官时的朝服画像,而是王阳明被封、赠爵之后的不同爵位的朝服像。

二、明代爵位服之朝服构成和等级

如前所述,爵位服属于明代多个服饰系列中的具有等级色彩的部分。爵位服的朝服只是在一般品官朝服冠上增设了笼冠,其他则与品官之朝服无异。因此,搞清楚一般品官朝服内容,爵位服的朝服内容也就清楚了。

明代朝服制度,主要承袭唐宋之制,用于文武官员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较隆重的朝事活动中穿着,由梁冠、衣裳、中单、蔽膝、大带、革带、佩绶、袜履组成。

梁冠

古称“进贤冠”,是古代官员区分等级的重要标志。始于汉代的梁冠,初时仅作为文官的首服,后逐渐演变为文武官员通用的朝服礼冠。明代梁冠结构主要由“前屋”“后山”和冠缨等组成,基本形式趋同,没有高下之分。等级的区别体现在屋顶上设置梁的数量上,梁数多者为上。具体规定:一品冠七梁,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四品冠四梁, 五品冠三梁,六品七品冠二梁,御史加獬廌,八品九品冠一梁。[4]

明代有爵位官员朝服的礼冠需要在梁冠的基础之上,另外加上一个笼巾(图一),以此与其他官员相区分。[5]这种组合的朝服爵位冠产生于宋代,也叫貂蝉冠。其方形,如同簸箕,藤漆为之。《宋史·舆服四》:“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6]

明代初期,爵位共分三等,即公、侯、伯。在制定功臣爵位服制时,相关部门大体承袭了宋制,朝服的各级爵位服之间冠的等级并不突出。[7]当这个即将被执行的制度呈给朱元璋过目时,太祖认为需要突出一下公的等级标志,提议“公爵最尊,而朝祭冠服,无异侯伯以下,于礼未安,今公冠宜八梁,侯及左右丞相、左右大都督、左右御史大夫七梁,具加笼巾貂蝉。”[8]于是,明代朝服的爵位服冠等级被细化。《大明会典》:“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用玉为蝉。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用金为蝉。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为蝉。具左插雉尾。驸马冠,与侯同。不用雉尾”[9]。

衣裳

即传统的上衣和下裳。明代朝服之衣为中国古代传统的大衫。交领,右衽,大袖,赤色。领、袖、襈等饰有青色缘边。裳的整体如同现代之圍裙,颜色亦为赤色,结构为前三幅、后四幅设计,裳的两端上角位置分别设有一条绦带,供穿着时结系使用。

中单

是古代重要礼服的衬衣,也称中衣。唐孔颖达《礼记·郊特牲》正义:“中衣,谓以素,……犹今中衣单也。”[10]明代朝服中单用白色,纱质。结构为交领右衽,大袖,身长短于外衣,领、袖等衣缘部分饰有青色缘边。中单不分等级。F80849DF-0E0D-4572-BCF0-165EECEBDB69

蔽膝

亦称“芾”,又作“韍”“”等。古代礼服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上窄下丰围裙式衣饰。《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郑玄笺:“芾,太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谓之‘芾,其它服谓之‘,以韦为之,其制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11]传说蔽膝的产生原因是为了不忘古人着装之本,以之纪念。孔颖达引郑玄笺:“古者,田鱼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12]明代官员朝服蔽膝形制与古制一致,为竖长条梯形状。赤色。不饰图案,没有等级之分。蔽膝上端设悬鼻,供革带穿过系于腰部。(图二)[13]

大带

大带,是系于腰间的丝帛宽带。明代洪武时期大带等差主要体现在帝王与群臣之间,比如,帝王大带设有缘边,而品官大带则不设缘边。洪武元年规定:“素表朱里两边用缘上以朱锦下以绿锦”[14],而品官大带只有“赤白二色”[15],且从高到低,没有等级的区别。

革带

大带之外还要系一条革带。《礼记·玉藻》“革带”郑玄注:“凡佩系于革带”[16],明确了革带在礼服中的功能就是凡“佩系”之物都由它承载。明代品官革带为皮质,带钩有等级区别,其中,品级较高的一品用玉钩?,二品革带用犀钩?。[17]

亦称“大佩”“杂佩”“玉佩”。大佩的上部是一个长弧形玉叫“衡”(也作珩),衡下按一定比例下垂三条丝线,并都穿缀珠;两侧珠线的底端各悬挂一半月玉饰叫“璜”,衡与璜之间另悬挂一方形玉叫“琚”;中间一条珠线底端悬挂的一枚椭圆形玉饰叫“冲牙”,衡与冲牙之间又悬挂一枚圆形玉饰叫“瑀”;瑀与两端的璜和其他玉件之间需用珠相连接,由此组成大佩。在使用时,在腰的两侧革带上各挂一大佩,据说走起路来,冲牙与两璜相互碰撞,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诗经·郑风·女曰雞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汉毛亨传:“杂佩,珩、璜、琚、瑀、冲牙之类。”[18]

明代玉佩结构基本沿袭古制。玉饰花纹,帝王用阳刻,品官用阴刻。帝王、有爵位者及一至三品官用纯玉。嘉靖八年简化品官玉佩内容,去掉珩和玉滴。(图三)[19]

绶是身份的象征。起源于汉代的绶为丝质,以长短表明身份,长者为尊。汉代皇帝的绶长度达到二丈九尺九寸。直到唐代,绶的结构才有所改变,变成了类似围裙状,等级改用色彩和玉环区分。明代绶分为大小绶,其中洪武元年规定,皇帝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纯玄质。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一品官和正二品官均用锦绶,色用绿、黄、赤、紫,四色丝织成云凤花样,下结青丝网,小绶用玉环二。[20]使用时,均用革带系于身后。(图四)[21]

袜履

周代的足衣(鞋类)统称为“屦”或“履”。屦和履字义相通,二者是不同时期对足衣的不同称谓。战国前,人们习惯称各式足衣为屦,如《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22],其中的“葛屦”就是指用葛麻编织成的草鞋。履为单底,鞋帮以布帛为之,帮底间镶有滚缘为饰,叫“”。鞋头前左右各作一小孔,叫“句”或“”,除能供穿系綦外,还有提醒着者谨慎的寓义;鞋的口沿饰有一周缘边,叫“纯”。履一般为黑色。

明代的履基本形制与此前历代没有太大变化。洪武元年规定,官员朝服履为黑色,配白色袜,只是不再使用鞋带,也同样没有等级区别。(图五)[23]

以上是明代品官朝服内容的介绍。

三、现存王阳明部分朝服之爵位服分析

知道了明代朝服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根据制度规定,对现存国内外明清时期形成的王阳明朝服系列中的14幅爵位服像进行分析考识。

1.明代形成的王阳明朝服之爵位服像的考识

为便于论述,我们将列举的明代7幅画像分为半身像和全身像分别进行分析说明。

半身像包括:隆庆年间刊刻《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阳明朝服像;隆庆二年刊刻《王文成公全书》中王阳明新建侯朝服像;隆庆六年版《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阳明新建侯朝服像;万历三十年版《三不朽图赞》王阳明朝服像等4幅。

第一幅是隆庆年间刊刻《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阳明朝服半身像。这幅画像的主要表现特点在首服,也就是冠的内容:人物头上所戴笼巾为方形,巾前部随脸型变化呈锐角形。巾顶设有如弹簧状的四折立笔,巾中部设有供簪导通过的钮孔,并有簪通过。巾下是梁冠,目测为七梁,未见结缨。对照《实录》和《会典》等文献记载,发现画像人物冠上明显缺少了貂尾或雉尾,也缺少了系冠的缨。[24]除缺少雉尾和结缨外,该梁冠上的七梁,加上四折立笔笼巾,也基本上构成了明代侯爵朝服冠的特征。(图六)[25]

有意思的是另一幅隆庆六年版《王文成公全集》中的王阳明新建侯朝服像,画像容貌与服装内容大致与前一幅隆庆年间刊刻本半身像基本一样,只是被印制反了,衣领成为左衽式,可能与我们刚刚介绍过的隆庆年间刊刻《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阳明朝服半身像是同一张画像。[26]

第二幅刊刻于隆庆二年,标注为“新建侯文成王公小像”,是《王文成公全书》中的王阳明朝服像。该画像首服虽然做四折立笔的侯爵标志,并插有雉尾,但冠梁却是伯爵的二品六梁,冠侧位置还缺少了簪导。更有问题的是,画像人物的袍服被装饰上了明代公服、常服及赐服上才能常见到的通身蟒纹,与习俗有了明显的差距。(图七)[27]

最后,在明代版半身画像中,还有一幅万历三十年版《三不朽图赞》的王阳明朝服画像。该画像首服的结构画面比较清楚,立笔、雉尾、簪导、冠梁等都比较齐全,朝服和笏板也非常明确。但所画人物首服的立笔为伯爵使用的三折,而梁冠的冠梁却是公爵才能使用的八梁,并缺少结缨,[28]透露出绘者对制度理解的模糊或随意。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明代形成的王阳明朝服画像中的3幅全身画像。F80849DF-0E0D-4572-BCF0-165EECEBDB69

在明版王阳明画像中,有一幅唯一彩色的画像,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时间标为明代,是佚名无款的王阳明彩色全身画像。这幅画像的服装内容为:人物头戴笼巾,为漆纱质,方形,巾前为锐角形,巾两侧饰有花纹。巾顶设有四折立笔,笔缨为红色。巾中部设有供簪导通过的钮孔,并有簪通过。巾下是梁冠,冠为六梁,未见结缨。画像人物所穿的朝袍为红色交领右衽宽袖袍,领袖镶有浅青色缘边;下裳与蔽膝为土黄色,蔽膝下部有绿红二色横道装饰,蔽膝末端设有三只垂珠;大带为浅皂色;佩为绿色花结;足穿红色履。笏板上窄下宽,牙质。(图八)[29]

结合文献记载,发现冠上同样缺少貂尾或雉尾,以及系冠的缨。[30]另外,梁冠上的冠梁仅为六梁。按明制,这应当为二品官朝服梁冠等级。依照明初朱元璋所定爵位品级,公、侯爵位品级,定为一品以上,伯爵定为二品以上。[31]王阳明这张画像的笼巾上是四折立笔,表明人物身份是一品的侯爵等级,而冠梁为六梁,又是伯爵二品标识,等级有些矛盾。画像其他方面,人物的朝袍为红色交领右衽宽袖袍,领袖镶有青色缘边,笏板为上窄下宽牙质,内容与制度相符。但画像人物所穿的下裳与蔽膝为土黄色,蔽膝下部设绿红二色横道装饰,蔽膝末端设有三只垂珠,大带用浅皂色,佩为绿色花结,足穿红色履等表现均与制度不符。服饰对照结果表明,该画像貌似符合明制,但实际内容确与制度差距较大。

其余两幅明代版王阳明全身画像,一幅是隆庆二年刊刻《详注王阳明传习录》中王阳明朝服像。该幅画像人物表现比较呆滞,服饰内容也有些随意。首服虽笼巾上设有四折立笔,簪导,但缺少雉尾,梁冠上的梁也作最高等级的八梁,缺结缨。朝服袍的底缘过于装饰,不该有装饰的蔽膝也作了令人看不明白的纹饰,画像的侧身部位缺少玉佩。足衣虽然是履,但内容与明代风格差距较大。[32]

另一幅全身画像,是崇祯年间刊刻本《先儒像赞》中的王阳明朝服像。该画像问题主要体现在首服上:设有四折立笔的笼巾上,缺少貂尾或雉尾、簪导、结缨等。重要的是,笼巾的设计几乎将梁冠全部遮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等级体现标志。相比差距较大的首服,画像上的朝服袍、裳、蔽膝、大带、玉佩、履等,表现内容还比较符合制度。

2.清代形成的王阳明朝服之爵位服像的考识

本文所述清代形成的王阳明像,包括康熙十二年版《王阳明先生全集》中王阳明像;康熙中期,焦秉贞画《王阳明先生真像》;乾隆年间,塑于浙江余姚龙泉山阳明祠王阳明像;嘉庆年间,贵阳市阳明祠收藏的王阳明大像;光绪二十九年,《王氏宗谱》中的王阳明画像等共5幅(座)。其中,比较靠近明代服饰制度的只有两幅。

一幅是康熙十二年版《王阳明先生全集》中的王阳明像。经观察,发现该像内容与明代隆庆六年版《王文成公全集》中的王阳明新建侯朝服像内容一致,同为版式发生错误——被印制反了,衣领表现为左衽式。二者应当是同一个版本画像。

另一幅为康熙中期,焦秉贞所画《王阳明先生真像》。这幅作品为彩色半身像,表现的是王阳明伯爵的朝服像。笼巾上设立笔两折,巾上缺少貂尾或雉尾、簪导、结缨等。笼巾下方的梁冠为五梁(或是六梁),身穿橘红色交领右衽朝袍,领上有缘,手持笏板。该画像所表现的王阳明服装,除立笔和冠梁接近王阳明伯爵身份外,其余内容与其官服距离较大。(图九)[33]

除此之外,清代的另外三幅王阳明造像服饰内容,与明代相应的服制相去甚远,在此不作辨析。

3.日本、韩国存清代王阳明朝服之爵位服像考识

本文列举的现存日本和韩国王阳明朝服之爵位服像有两幅,其中,日本大洲市博物馆藏,大约成像于清代的《阳明先生肖像》内容比较清楚。人物首服为设有两折立笔的伯爵肖像,笼巾上插有貂尾、簪导。笼巾下方是梁冠,具體梁数不清。身穿交领右衽大袖朝袍,饰有深色缘边。袍内穿中单,身前有蔽膝、大带垂绅,腰间革带清晰可见,足穿履。没有玉佩。手持笏板。另一幅是日本中目上广氏所藏,大约成像于清代的《阳明先生画像》,该像质地模糊,服饰难以辨认,亦不作分析考辨。

四、结论

我们用明代服饰制度对照明清时期形成的王阳明朝服像之爵位服予以初步分析,发现王阳明朝服之爵位服像不论是伯还是侯,准确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即便是在明代形成的画像,其准确率也是如此。此前我们分析的14幅(座)王阳明像朝服之爵位服,只有隆庆年间刊刻《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阳明朝服半身画像比较准确,其他造像存在的错误都比较多。

作为据今时间较近,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著称的王阳明的各时期造像本应该准确,但就目前已经掌握的王阳明造像来看,数量和种类尚可,准确率则不足。而造成王阳明朝服之爵位服不够准确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因王阳明不追求身份表现,不刻意绘画。

二是因为明代朝廷礼仪中,需要穿着朝服的时候不是很多,再加之官员中有爵位的人又相对较少,造成了画师可供仔细观察的机会少,画起来不能很全面。

三是因为从明代中期逐渐蔓延的服装等级僭越风气的影响,导致画像超出等级规格而失准。

四是因为明代以后的画师不懂明代服饰制度,而随意发挥产生的结果。

注释:

[1](明)王圻等:《三才图会》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21页。

[2]参见潘运告主编《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页。

[3]其中杨德俊主编《王阳明遗像图册》(贵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明清两代国内外各类王阳明造像图片63幅(座);国家博物馆藏1幅。

[4][9][13][19][21][24]参见(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六十一,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明抄本,1976年版。

[5]陈晓苏主编《明宫冠服仪仗图》卷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版。

[6]《宋史》卷一百五十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58页。

[7]在洪武元年,相关部门制定的朝服制度方案中,对爵位服冠是这样规定的:“梁冠。一品公、侯、三师左右丞相、左右大都督、左右御史大夫冠八梁,国公加笼巾貂蝉。”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六下,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版,第689页。

[8][20][23]《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六下,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版,第693页,第679页、689页,第689页。

[10][16]《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8页,第1481页。

[11][12][18]《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9页,第490页,第340页、341页。

[14][15][17]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六下,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版,第679页,第689页,第690页。

[22]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25][26][27][28][32][33]参见杨德俊主编《王阳明遗像图册》,贵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页,第24页,第23页,第25页,第21页,第45页。

[29]王春法主编《妙合神形——明清肖像画(第一卷)》,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年版,第101页。

[30]参见(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六十一“文武官冠服朝服梁冠图”。

[3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七《封建考·皇明异姓封建》,第11684页。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F80849DF-0E0D-4572-BCF0-165EECEBDB69

猜你喜欢

明代王阳明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论明代宾礼制度下的礼乐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王阳明“因时致治”法律思想探讨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