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大学生无纸化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22-07-01杨姝文王丽媛张潇予李淑霞

消费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无纸化信息化素养

杨姝文 王丽媛 张潇予 李淑霞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科技、大数据、5G、Al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而这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教育领域渗透。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为响应党中央“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遵循教育部发布的相关通知,各地教育系统应势而动,将教与学的主阵地从传统实体课堂转移到了线上,打破了固有的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思路,无纸化教育与学习的发展自此被按下加速键。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无纸化学习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二、无纸化学习的简介及特点

无纸化学习,孕育于快速发展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并随着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9年占GDP比例为4.04%,已连续八年保持在4%以上),同时结合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逐渐成为科教兴国的有力实践。笔者认为无纸化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并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同时,无纸化学习并非仅仅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也并非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单纯地将学习从线下搬迁至线上,而是一种将信息技术和学习过程深度融合的学习方式,具有推动教育公平、提升学习效率等优点。并且,无纸化学习短时间内不会替代传统纸质化学习,而是将两者深度融合,构成一种新的学习形态。无纸化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开放多元。由于无纸化学习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知识的获取无地区、国家的限制,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同时,随着无纸化学习的迅速发展,学习资源也将逐步完善,最终实现无纸化学习在质与量上的平衡发展。第二,重组关系。无纸化学习颠覆了传统纸质化学习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导者,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第三,强化学术交流。无纸化学习的出现使得师生、生生的交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术的交流与沟通更便利、频繁,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三、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参次不齐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3.42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成果已现雏形。然而大多数大学生无纸化学习信息工具的使用水平集中在使用学习通、钉钉等一系列线上直播学习类软件,以及传统的office软件。对于Notability、Goodnotes、Xmind一类可替代纸张完成笔记和思维导图整理的学习效率类软件和CCtalk等一系列大型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大学生使用率并不高。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的无纸化学习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开始占据一席之地,始于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之下的,起步较晚。虽然,现今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和手机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但在信息素养水平方面当下呈现出高低不一的现状,并与各地教育资源水平成正比。在构成信息素养的八个方面能力中,处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和灵活高效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二)无纸化学习资源开发和后续管理

从传统纸质化学习到现今疫情下突破瓶颈、快速发展的无纸化学习,这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搬迁到各类的教育学习类软件(例如雨课堂、学习通等)。在无纸化学习资源开发方面,虽然有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一系列成功的典例,但相对于当下疫情反复地区大学生们为了疫情防控要求都必须选择居家学习来说,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例如如何居家学习每天保持安全合理的运动与健身?如何让大学生们在家可以享受到在校时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目前我们的网络共享资源平台尚不成熟,对于各种各样的无纸化学习资源并没有一个权威性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一些学习资源零零散散,丧失了原本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因而,目前的数字学习资源的整体没有建立起和谐、严密的生态,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以及学习者的知识版权意识不高。

(三)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和先进技术应用滞后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习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而在当下无纸化学习所处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存在着学习资料和信息鱼目混珠、缺乏传统课堂浓厚学习氛围等问题。一方面无纸化学习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显示了互联网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无意义信息、碎片化信息充斥、缺乏系统完整的学习过程以及知识体系等负面影响。同时,无纸化学习将学习的阵地从单一固定的实体课堂转移到了各类信息工具上,将学习扩展到更多场景,实现了学无纸境,但在学习氛围上相比传统课堂有所欠缺,并且需要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

此外,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滞后。我国目前的无纸化教育虽然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等政策的切实落实和各大高校积极实施教育方式改革的背景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一些先进技术例如可以将体验、探究、训练、矫正、交流、创作、学习、教育等多重功能一体化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目前还没有广泛地走进高校课堂,更多的一些能够从结构上扭转无纸化学习体验感、缺乏课堂学习氛围的一系列短板的智能技术也尚未全方位投入使用,导致无纸化教育缺乏未来大力发展的助推剂,以及弥补自身短板的先进科学技术,而这将不利于无纸化学习未来的发展。

(四)过度资本化和传播错误价值观

在疫情因素的助推下,并配合当下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纸化学习无疑是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但是虽然形形色色的教育机构推出的网络学习资源遍地开花,教学内容、水平不一,并且偏向于传播应试方法、解题模板等内容,亮出的旗帜通常是“快速提分”、“高分逆袭”目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谋取商业利益,从而无法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等一系列教育的根本性任务。此外,由于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在这样几乎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席卷之下,很容易致使学生以及家长形成一定程度的教育焦虑。更有学者指出,这样功利性的教育只能使学生变成兼具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同时丧失了个人的志趣、创新能力的接班人。

(五)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被淡化

现今手机、电脑平板几乎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标配,使得获取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学习变得更容易了,但是学生留给自己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了。在课堂上,拍照、录音、录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笔记的主导地位,而知识一旦获得后,便被遗忘在手机相册的某一个角落,不再复习、思考,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所见即所得,以后总会有时间去复习。而在课后,各类论文小组作业,学生们很容易地能够从网络上搜索、查看标准答案,而真正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却被淡化,由此造成了思维上停滞不前,很难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和想法。假如一旦脱离了网络,那么这些过分依赖于电子设备的学生们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正常的学习节奏将受到影响。

四、解决方法

(一)科学开设信息素养类课程,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个人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纸化学习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其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在此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测评,再根据测评结果开设一些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类课程,包括信息检索课程、信息处理分析课程等系列课程,以此帮助具有不同信息素养水平的大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循序渐进地构建起信息意识、有效灵活使用信息工具、信息创新等多方面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结果,从而能够促进无纸化学习普及率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维度合力助推无纸化学习

1.校企合作,共创高质量、多元化的网络学习资源

相较于大部分高校,大多数从事教育行业的企业更早地进入无纸化学习这个领域,并具有更成熟的技术和掌握市场、消费者的最新动向。校企达成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技术支持,高校可以汲取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快速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并创造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当下国家正在推行“双减”政策,再次着力提倡素质教育,企业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学习高校内的素质教育模式,为下一步的转型发展打下基础,以此达到两者协同发展、互惠互利的效果。

2.加快新兴技术投入教育领域应用

在智能化+5G背景下,有学者通过分析《2020年地平线报告》指出深入推动人工智能和自适应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和自适应技术的应用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相关产品例如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智学网”。此外,随着传输速度快、容量大的5G网络的出现,也为另一项强大的XR技术(拓展现实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常见的XR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例,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三大特点,可以给予学习者一种身临其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实现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并实现情景学习和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果进一步投入使用有望在提升无纸化学习氛围、课堂即时反馈等方面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新兴技术的投入使用可以使教育领域焕发新生。

3.统筹建设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然而,先进信息技术的推进投入固然重要,但统筹建设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也是完善无纸化学习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信息化学习环境应不仅仅具备课堂授课、课堂考勤等一系列传统课堂场景,同时也应具有提供给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个人阶段学习报告等一系列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完成的数字化学习计划,弥补传统课堂中以老师教学方针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让大数据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因材施教,以此最大化发挥无纸化学习的优势。

4.进一步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近年来,以MOOC为代表的公开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正在快速成长,这类平台将各大高校之间的围墙打开,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高校特色精品课程,课程涉及公共课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各类专业课,同时也支持师生研讨、生生讨论等学术交流,以及课程结束后会开展结课考试。如果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合格证书,给予了学生完整、综合性的学习体验。为了持续推进无纸化学习的普及,大多数现有网络学习平台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优化,因而需要基于成功的课程案例,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为导向,在完善平台内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继续引进更多覆盖各个学科的高校优秀国家精品课程,完善好平台的相关功能,深入构建更多元、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

(三)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感

在无纸化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建设水平等一系列外在评价指标。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最终应回归到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方向上。具体落实在大学阶段,高校应坚持以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因而需要重视大学生无纸化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感。例如,可以开展有关建设和完善网络课程的教研会,邀请一些有经验的国内外高校教师,提升无纸化学习任务的趣味性、新颖性、复杂性,并将思政教育也融入其中,充分发挥无纸化学习的优势,挖掘无纸化学习的潜力,改变无纸化学习留给老师和学生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彰显教育的温度。

(四)探索无纸化学习与传统纸质化学习的全方位融合

经历了新冠疫情过后,无纸化学习的实用性得到了客观的印证,并真正走向了教育领域的中心。与传统的纸质化学习相比,无纸化学习有着便携、即时、丰富、多元等优点,但传统纸质化学习具备浓厚的学习氛围、专注的学习体验等无可替代的优点恰恰是新兴无纸化学习所无法提供的。对此,我们需要探索无纸化学习与传统纸质化学习的全方位融合。首先,政府、高校和有关企业应合作积极提升无纸化学习的科学应用和普及,鼓励学校师生主动学习并投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将其与传统纸质化教育实现有机化合。此外,在有关学术研究领域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成功的案例,融合两种学习方式的精华,从而找到两者和谐、稳定发展的平衡点。

五、结语

总体而言,虽然无纸化学习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优化,但不可置否的是无纸化学习方式的出现也为高校师生带来了种种便利。它的出现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增添了更多可能性,并加快了知识更新和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延展了高等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无纸化的种种优势在实践中逐渐凸显,并成为在当下教育信息化变革浪潮下的主力军。无纸化学习已然是一种趋势。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学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规模无纸化学习的社会实践,笔者相信无纸化学习将会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并能够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无纸化信息化素养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大力推进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无纸化入学报名多多益善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