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翻译学看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

2022-06-30陈颖

文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陈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旅游翻译是传播景区文化最主要的手段,是城市文明外宣的重要桥梁,旅游翻译更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人际交流。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研究旅游文本中的英译策略,以洛阳市龙门石窟为例。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分析洛阳市龙门石窟的翻译文本在语言维度、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所存在的失误,并基于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以及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翻译方法提出相应的校改策略,以期提高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旅游文本翻译 三维转换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政府着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各景点的旅游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入境游也不断涌进河南,旅游业成为带动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全面展示河南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以洛阳市为例,洛阳市是带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龙门石窟作为洛阳市的五A级景区,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洛阳市政府为经济的大力发展,于2016年2月上报国家发改委关于洛阳地铁第一期的建设规划,2016年8月25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建设,标志着洛阳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获批建设地铁的非省会城市,洛阳地铁一号线将于2021年6月1日开通。交通的发展必然带动洛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文本翻译的准确度与国内外游客对景区景点的整体形象的认知把握有直接的联系。

一.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的学者胡庚申提出来的一种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全新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基于翻译适应理论,从生态学角度对生态理性进行翻译的综合研究。

所谓“翻译适应”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哲学基础,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生态视角下的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和选择的交替过程;生态视角下的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多维度指语言维度、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生态视角下的翻译方法是三维转换,指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视角下的评价标准是三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等[6]。简言之,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翻译就是一种基于译者处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中的适应与选择的活动,选择原文中的内在生态结构,从语言维度、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出发选择翻译作品,使译文生态和原文生态达到平衡状态。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审视下的龙门石窟旅游文本翻译

1.调查方式与现状研究

笔者于2019年4月以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一名大三实习生的身份,参加了洛阳市龙门石窟景点讲解员的团队,笔者通过拍照采集龙门石窟各个景点的翻译和上网搜集龙门石窟英译旅游文本的相关资料,并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与讲解下,从中发现了龙门石窟旅游翻译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龙门石窟旅游文本的翻译存在许多生硬机翻现象,以及译文与原意不匹配问题。另外由于景区侧重语音服务,对文本翻译不够重视,因而导致书面提示语翻译较少且文本翻译质量欠佳。

笔者通过网络搜索,以知网、龙门石窟官方公众号和维基百科為主,发现关于龙门石窟权威的英语介绍十分匮乏,翻译文本大都来自百度网友。此外,笔者通过在龙门石窟实习讲解,对龙门石窟的各个景点翻译的实地考察,发现了许多错译、漏译、机器翻译以及词不达意的现象,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对其现象进行审视。

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语言维度的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语言维度的翻译策略指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适应性转换”[3]。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只能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至少适应‘三维’(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传播维度)”[1]。

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整个生态语境,译者要做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者,对译文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汉语和英语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把握汉语和英语的不同的表达习惯及语言形式。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译者在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时,要注意译文的表达方式,调整词汇和句法,转换语言形式,避免出现因为对语言维度的考虑不周而导致的翻译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0年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中指出旅游文本翻译指对一切旅游语言文字资料的翻译,它涵盖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估计楹联解说等方面的内容。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公示语的翻译意义重大,公示语有提醒游客、指导或警示的作用。在龙门石窟景区的公示语中存在些许错误,禹王池边通往潜溪寺的楼梯口处的告示牌上的公示语上潜溪寺和敬善寺的翻译就存在不统一的问题。潜溪寺是西山石窟最北端的第一个大窟,主佛为阿弥陀佛,左右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故名为“寺”,但在路标中,潜溪寺的翻译是“Qianxisi Cave”,敬善寺却译成“Fengxian Temple”。这种翻译方式就会让游客迷惑“寺”和“洞”的区别,是主佛的区别,还是规模的区别?笔者在接待外国游客时,诸多游客因翻译差异而无法理解龙门石窟各洞窟的内涵。从生态翻译学语言维度出发,为避免词不达意的现象,潜溪寺应翻译为“Qianxisi Temple”, 这样不仅能避免歧义,还能准确地翻译出潜溪寺的内涵。

龙门石窟旅游文本的翻译除了在公示语上存在错误之外,在中国在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的龙门石窟评估中也有表述上的错误。

例:The grottoes and niches of Longmen contain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Chinese art of the late Northern Wei and Tang Dynasties(316-907). These works, entirely devoted to the Buddhist religion, represent the high point of Chinese stone carving.

译:龙门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如实描述佛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峰。

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层面分析,我方提供的关于龙门石窟的评估翻译存在明显的歧义, 译文和英文存在明显差异,“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和“the late Northern Wei and Tang Dynasties”在语义上不能匹配,用“and”连接的两部分语义上表示的是北魏晚期和唐代,与中文资料有出入。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用“these works”表述会让人觉得龙门石窟不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而是零散的艺术综合体,失去了其完整的意义。在中方评述中用到“Buddhist religion”,译为“佛教地区”。洛阳于北魏至唐期间为佛教文化盛行的集结地,也融合了其他地区的佛教文化,形成自身独特的佛教文化,洛阳龙门石窟的佛龛大都带有北魏和唐朝特色,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集大成者,用“Buddhism”更符合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内涵。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维度的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维度的翻译策略指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而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3]。翻译除了要关注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也要关注文化和思维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两种语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文化的冲突。翻译活动是涉及文化、社会、认知和语言等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简言之,翻译更是文化传播的活动,是两种文化甚至多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对源语和目的语中文化负载词进行恰当的处理,避免由于不同含义让读者误解,影响翻译效果。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维度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在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的同时,也要对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传达给读者更加准确的文化信息,让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文化生态体系。

笔者在实习阶段发现龙门石窟的许多旅游翻译文本存在文化误用和文化缺失的现象。龙门石窟西山第二处最大的石窟为宾阳洞,宾阳洞分为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和宾阳北洞。在宾阳南洞门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为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 是标准的初唐楷书,其译文直接用拼音译作“The Yiquefokanzhibei Stele”,然而对外国游客来说,这种翻译方法是不够严谨的,不仅容易造成歧义,也不能够凸显出中国文化。从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度出发,仅仅对其进行音译是不可取的,译者应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或者增加注释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文化。此处的“伊”指伊水,“阙”指门阙。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伊阙”便由此而来;佛龛在英文中也有对应的表达,即“niches”,因此伊阙佛龛之碑可翻译为“Yique (the gateway upon the Yi River) Niches’ Stele”。

龙门石窟的旅游翻译文本除了出现翻译不妥当之外,还存在翻译不一致的现象,即同一个洞窟出现不同的英文名,而这种翻译错误在龙门石窟的东山上出现了多次。西方净土变龛,即西方净土佛龛。所谓“西方净土”指西方世界的极乐净土,为阿弥陀佛的安身之处。在龙门石窟的告示语上,将西方净土变龛译为“Xifangjingtubiankan Niche”,除了“变龛”被译成与英文对应的“niche”之外,其他的部分都用拼音代替。这种翻译方法也是违背了生态翻译学文化维度的翻译理论,用拼音代替是不能让境外游客理解的。但是在参观途中的指示牌中,西方净土变龛却被翻译成了“Worshipping Pure Land Niche”,这样的翻译方法不符合翻译的原则与规范:前后呼应。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译者未能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对龙门石窟的景点和名称进行宣传。为实现文化维度的转换,西方净土变龛应翻译成:Pure Land Niche of the Amitabha。这样的翻译表明了这个石窟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其次从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度出发,译者应加上相应的英文注释,从而能够实现文化维度的转换,也能让境外游客了解龙门石窟的文化。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交际维度的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交际维度的翻译策略指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与选择,对译者的要求是除了实现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信息传递外,还要关注翻译的交际层面与交际维度,要关注译文是否表达了原文中所体现的交际意图。翻译的任何一个文本都需要传达一定的交际意图,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清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信息,准确地进行交际维度的转换,使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也能得到准确地传递,也使得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达到一致的情感共鸣。

因此,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在充分考虑文化维度和语言维度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到交际维度。旅游文本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此过程中,译者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了解交际的目的,翻译的目的,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原作者的翻译意图,翻译者也可以根据翻译意图和翻译目的做出相对应的处理,比如运用增译法、减译法和转换法等。英语和汉语存在本质上的差距,汉语重意合,强调意义的重要性,语言和语义之间的连贯是通过词语或从句的含义来实现,多使用短句,简洁而富有弹性,可以灵活搭配使用;英语重形合,惯用长句,主要是通过关联词的连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与英语相比较而言,汉语在词上惯用重复,所以为了翻译的效果,在汉译英时,不必逐字翻译,保证句子的信息完整和翻译相对准确即可。而汉语的这一特点在旅游文本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经常会使用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避免原文模式的照搬照抄,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要使用简单且客观的词汇,直接表达景点特色以及景点活动。只有译者深刻地了解英汉语言的使用习惯和根本差异,才能保证具有生命力的译文的实现,生态翻译学交际维度的实现。

在龙门石窟的旅游文本翻译中,还有一些失误如“看经寺”的英译名,该石窟的英译名为“Reading-Sutras Temple”,而在景区的公示语中却被翻译为“Sutras-reading temple”。词语错位以及大小写不一致会导致国外读者认为该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杂乱无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实现交际维度的转换,从而可能会让境外游客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4.生态翻译学对旅游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

龙门石窟旅游文本的翻译属于中国实践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传达中国文化的精粹,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文化战略。龙门石窟旅游文本的翻译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还要适应社会环境,这是符合生态化的具体体现。

在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转换中,语言维要求译者适应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从而译出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译文。文化维是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核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时刻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外国游客欣赏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相互传递和交流,所以生态翻译学的交际维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的交际意图,从而作出適应性选择。译文既不能是中式英语,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外国的语言特点而无法达到交际的意图。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策略上要实现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三维转换,方能产出高质量的译文。

参考文献

[1]郭英珍.河南旅游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2).

[2]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5]汪翠兰.河南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审视[J].中国科技翻译,2006(4).

[6]尹来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公示语翻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9(1).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
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分布式语言观
生态语言学视域:语言与生物生态的必然统一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分析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菲尔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
论语言的社会文化生态与认知生态
张力之拱:语言和生态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