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

2022-06-29赖宇燕

林业科技情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森林资源数据库信息

赖宇燕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州 510000)

为适应国内林业建设的总体节奏,应当针对森林资源的现有及未来规划设计实行调查分析,并落实由数据至技术层面的转化升级。运用3S技术能切实适应设计调查需求,继而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管理行为的自动化程度。

1 3S技术

1.1 遥感技术

“遥感”表示在不发生接触的状况下,对具体对象实行远距离感知的技术。简单来说,在高空或外层环境的各类平台上,借助传感装置采集地表特征反映出的各类信息,通过传送及变换、处理方式,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内容,以满足对空间形态及各类参数和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需要。遥感技术逐渐成熟,让有关的研究课题也层出不穷,广谱及空间分辨率等信息也被多个领域所应用,并把数据处理和相应的专业应用联系起来。目前在林业、水文及地理等多类研究项目中均有使用,并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不同专业领域结合专业特征,借助特定遥感信息,分析所在领域的运用规律与技术手段。对此,以应用层面为突破口,对遥感技术加以分析,完善该项技术。

1.2 地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的简称为GIS,在上世纪便已出现,可将各类数据和地理位置、视图融合起来,涉及的学科包含地理、几何等,实现多种技术的集约化,依托于计算机实现采集及显示、分析等。GIS在计算机及有关技术的发展中,其实际运用程度随之深化,运用范围也有所扩张。GIS可贡献的功能包括:首先是空间数据输入,在应用GIS时,对其资本投入量至少达到总数的70%,而数据输入一般是将普通的地理信息调整成数字化的形式。如今,人工处理方式比较常见,并且扫描信息化和有关数据库技术也在逐渐完善中,并实现商品化。其次,存储及检索,以往的GIS把空间与属性信息独立管理,前者使用文件系统,后者利用数据库。而为改善存储条件,让空间数据能构成用户/服务器模式的就是引擎技术,如今有关厂商及企业均推出处理计划。再次,数据分析及处理,该子系统会结合客户需要,实现对各类空间的数据处理,包括叠加等,可输出分析模型。其中,空间分析为GIS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该系统的突出特点。目前,在商业系统内,依旧无兼容性极高的程序或模型工具。最后,数据输出,GIS可向外提供不同形式的数据资料,此种界定能直接排除诸多软件系统。比如,机械工程项目会在设计环节中应用CAD,但其缺少拓扑结构,所以也不属于GIS范畴。GIS有别于常规的系统,既拥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拓扑结构,实现对空间的多项处理,又能形成新数据,达到全局分析的效果,可供决策管理[1]。

1.3 全球定位系统

该系统是人们熟知的GPS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信号获取地面上的准确点位信息,实现全球化及全天候的工作状态,输出三维坐标数据。其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中期,用于军事。

2 研究区概况

2.1 客观条件

2.1.1 地理位置

研究区地处广东省的西南部,地理坐标是110°40′36″~111°40′39″E,22°11′16″~22°42′26″N。和罗定市、阳春市、高州市、北流市等毗邻。整体形状比较狭长,形似灵龟,东西方向长度是102.7 km,南北宽度为57.6 km。

2.1.2 交通情况

研究区的交通状况较好,乡村公路整体为放射状,可谓是四通八达。并且市区部署3个客运站,有铁路交通经过,本市路段长53 km左右,当前已经实现交通化运营的模式。

2.1.3 地形地貌

研究区多是山地,且地势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区域内有诸多山岭,海拔从50~1 704 m不等。其中超过千米的山岭多达数十座,最高点为大田顶,最低点是温屋河尾。

2.1.4 水文气候

研究区水资源丰富,是诸条河流的发源地。区域内的集雨面积超过100 m2,河流多达12条。分水岭是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有鉴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自然条件较好,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并兼顾山区气候,夏热冬凉,有明显的四季之分。虽然降水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年均气温能达到22.6℃。

2.2 森林经营状况

2005年,研究区的林业用地达到206 105.5 hm2,其中商品林占据73.47%,其余为公益林。若按照地类进行分类,林地面积占据92.68%、疏林地仅有0.22%、灌木林的面积是2.31%左右,还有未建成的林地以及辅助性生产用地,商品林大部分为用材林。如今,森林蓄积量达到10 606 354 m3,乔木林占比在95.33%左右。研究区内林木总生长情况是519 437 m3,平均价生产率为4.90%,森林覆盖率达到66.40%。

3 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3.1 研究内容与方式

使用3S技术对研究区当前森林资源的实际规划情况加以分析,此过程着重分析数据采集技术,并侧重于遥感数据。设置相关管理系统,明确功能规划及逻辑设计。研究方式包括数据采集、整理、精度把控及管理系统编制等。

3.2 数据分类及构建数据库

3.2.1 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可分成基础与专题两个部分。前者涉及到正射影像及栅格地图、高程模型。其中,正射影像具备形成周期短、数据量与直观性的特征,有明显可判读性。该课题研究使用卫星遥感信息,是主要的分析来源。在设计调查期间,高清的遥感图像极为重要,边界清晰、高分辨率、可供信息处理与提取等功能。而栅格地图是在原本纸张为承载物的地图资料上,通过全面扫描及合理化调整,生成数字化地图,有极高的几何精度,且造价不高。其可以用在对遥感信息纠正及基础数据采集等工作上;高程模型则是用于描述地表起伏情况的信息集合;专题数据则包括栅格信息与矢量信息两类。其中,前者是行政划分格局、土地使用情况及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等。矢量信息则涉及到研究区的位置、整体形态及空间联系等,突出特点是空间点位、几何类型以及拓扑结构,三者的功能分别对应:对象处于坐标系统内的方位、研究对象形状、表示各实体间的位置对应关系。此类信息能分成点线面三种,其中“点”代表地理空间上的实体,涉及到高程点、河流、小班注记等。“线”采用线描绘研究对象的形状及立体空间上的实体,涉及到行政区域分界线、线形河流等。“面”是指有几何形状的研究实体,如小班画及居民区等[2]。

3.2.2 属性数据

此类信息包含小班的调查因子信息库、文档信息与图片数据等。其中小班因子有乡、村及林班等,还有研究区地貌、坡向等立地数据,树木品种、龄组等属于测树因子。另外,作业年度及保护级别、工程类别等归纳到其他因子中。文档资料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现行法律及项目管理资料等。图片数据能反映出研究区的实物情况,借助遥感技术,输出地表形态最直观的信息,一般采用栅格存储形式。

3.2.3 管理方式

为提升系统运转的效率,需要划分研究资源各种数据并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让所有数据聚能得到充分运用。在设置数据库期间,各个类别都需借助有关软件程序设置数据库,通过软件程序完成管理操作,并且由此形成的数据资料也能被其他软件应用。

3.2.4 构建数据库

系统结构中,分成图像、图形信息、小班调查信息和辅助信息四个模块,利用数据集约,构成数据库。其中,图像数据库以图像资料为基础信息,其负责根据设计调查工作的现实需求,处理图像资料,并构建完整的图像库。图形数据库是GIS中极为关键的部分,关系到之后的分析质量。该数据库需要完成图形信息采集以及整理编辑等,所有步骤均需经过严格把控,实现精确处理,避免发生人为误差。

3.2.5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对整个系统的应用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其负责表示是研究实体和对应的关系模型,抽象描绘研究对象。目前常见的数据模型分成两种,即面向空间对象;表示空间实物有关的属性特点。二者通常是分开保存,前者采用图片保存,后者则使用数据库及文件等[3]。

3.2.6 数据组织

数据信息基于原本的特征,可分出遥感、图形以及属性等,该系统运行中,采用常规的分类管理形式,属性资料也是按照标准化的信息保存;图形资料采取“层”的模式完成分类管理,并直接形成拓扑联系;遥感信息通过地理映射后,成为独立层,采用栅格模式保存,图片数据与其相同。需要注意的是,空间信息和属性资料应当分开保存,并借助编码维系各类数据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关系

3.3 管理系统构建

3.3.1 需求分析

该系统是基于GIS,围绕数据库管理,搭配遥感及定位等技术,以研究区的森林资源情况加以分析,提高对当地森林资源管理与附属设施等的管理水平,帮助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决策。该系统设置意图是为主动运用现有的科技与各类信息技术,探求符合本地的森林管理模式和推动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路径,将森林资源的有关数据作为连接渠道,借助网络推动各部门的集约化程度,围绕信息管理及资源设计规划,形成资源管理系统。另外,此系统的构建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分析,基于采集到的专题信息,找出其中蕴含的内在联系,继而确定森林资源的生长空间规律。

3.3.2 功能设计

一是显示功能,借助计算机屏幕输出图形及图像资料,与对应的统计信息。二是查询功能,技术员通过操作系统可以查找调查活动数据及空间资料、各类数据内在联系等,可供图形与属性之间的双向查找。三是文件管理,可完成各类文件管理需要,实现文件数据的动态同步,可基于资料的时间及类型等完成索引查找。四是统计及分析,负责输出森林资源和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结果,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各项报表资料及信息。系统普通用户能开展信息统计与空间数据分析等,以整理出自身所需的资料。而系统的管理用户能开展完整的信息统计分析,并完成资料加工,加大数据深度及广度。五是分析和评价。根据基本数据,借助信息和技术手段、评估标准等,完成对现有资源的整体评价,系统则通过资源分布图等承载方式,参与到正常的管理任务中。六是输出功能,系统基于用户需要,输出有关的森林资源数据,呈现方式多样化,能适应多种数据使用要求。

3.3.3 界面设计

其一,档案管理模块,包含研究区的社会经济形态、法律法规等,可进行添加及编辑等操作,并能动态更新文件信息。其二,数据源库,负责各类遥感数据、蓄积情况等资料的管理,提供正常的数据使用操作功能。其三,信息管理模块,包括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此外,还有成果图模块、电子沙盘、图形分析及成果输出等。

3.4 3S技术的使用效益

一方面,经济效益。此项技术的推广使用中,使得森林资源的调查任务得到较好的改进成效,减少调查时长,并提升区域划分的精度,节约部分活动工作费用,由此节省下来的管理经费是极为可观的额度。另外,管理系统与各类专项系统的有效运用能提升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效果,该系统需要在设计调查前后进行完整性构建。另一方面,社会效益。有助于提高森林资源的分配效果,并增强管理决策水平,优化从业者的个人能力,促使林业得到科技型发展[4]。

4 结语

把3S技术融入到森林资源的有关调查任务中,可以提高采集数据与更新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相关的卫星数据,借助定位系统实现定点整理,继而对所掌握的资料实行全面性分析,为森林资源今后的合理化利用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森林资源数据库信息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措施研究
订阅信息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