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藜麦新品种燕藜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2-06-24魏志敏刘建军王新玉李顺国

贵州农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区域试验单株新品种

魏志敏,吕 玮, 刘 猛, 卢 川,刘建军,王新玉,李顺国*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5;2.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0;3.河北省杂粮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 邯郸056001)

0 引言

【研究意义】藜麦属苋科藜属,起源于南美洲,藜麦具有耐旱、高营养、高效益等特点,且具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藜麦为唯一的单体植物就可以满足人体全部基本物质需求的完美营养食品,被誉为“营养黄金”“超级谷物”“太空粮食”“未来食品”,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农作物之一。联合国大会将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藜麦的需求越来越大。冀北坝上地区很适合藜麦种植,在该地区发展藜麦产业,不仅可以抵御日益严重的干旱威胁,替代耗水较高的蔬菜产业,而且对改善群众膳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现实重要意义。随着藜麦热的兴起,亟待选育出适合坝上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且适宜市场及加工企业需求的藜麦新品种[1]。【前人研究进展】甘肃省农科院采用系统育种和栽培驯化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藜麦新品种陇藜系列[2];甘肃条山集团农林科学研究所利用加拿大的藜麦品种 Dave quinoa 通过单株选择法和系统选育法选育出早熟品种条藜系列[2];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从南美引进的 50余份材料,通过系统选育法选育出中早熟藜麦品种青藜系列[3];内蒙古大学选育出蒙藜 1号等[2]。【研究切入点】自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培育出十几个藜麦品种[3],但杂交和辐射在藜麦育种中应用较少。因此,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通过完善常规育种技术和辐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的现代藜麦育种技术体系,选用南美藜麦资源ZK08为亲本,利用30Gy钴60辐射进行诱变,通过群体分离,经历4代目标性状的选育,成功育成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藜麦新品种燕藜1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燕藜1号2021年通过河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冀认藜麦2021-001),是河北省种子站认定的第一个藜麦品种。燕藜1号适宜河北坝上地区(河北省北部高原地区)生态条件种植,表现高产、优质、广适特点。新品种的育成填补了辐射育种在藜麦上的应用,并缓解坝上地区缺乏优质藜麦品种的现状,对藜麦优良种质资源创制和推动藜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燕藜1号的选育

1.1 亲本来源

亲本为南美藜麦资源品系ZK08,来源于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ZK08株高186 cm,紧穗型,中等灰白色籽粒,其优点是营养品质好、抗倒性较强,但其缺点是生长期较长、成熟品质不高。

1.2 育种方法

采用钴60辐射诱变ZK08,通过系谱法选择和定向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育[3-6]。

1.3 选育过程

2014年对106份藜麦资源进行大田种植,考种分析。从中筛选出外观品质好、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材料ZK08,但其生长期较长,不能完全成熟,坝上地区种植产量中等。2015年5月,利用30瑞格钴60辐射诱变10 000粒ZK08种子,种植在河北张家口沽源县石头坑村试验田,获得ZK08诱变单株3 986株,每株10~20粒混合收获,得到诱变M1代种子。2015年冬季,云南加代,混种M1种子,筛选株高偏矮、茎秆较粗、抗倒性好、早熟的优良单株,单株收获得到M2种子。2016年5月,在张家口沽源石头坑村,M2种子单行种植进行株行鉴定,筛选茎秆粗壮、抗倒性好,大穗、丰产性好,植株中矮杆、株型整齐、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株行,株行单株收获得M3种子。2016年冬季,将优良单株M3种子在云南扩繁加代,得到稳定遗传的M4代家系。2017年,在张家口沽源县石头坑村,采用随机排列法,设3次重复,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燕藜1号,其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合机械化生产。2018—2019年,燕藜1号参加河北省黎麦区域试验,并通过区域试验;2020年,参加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黎麦生产试验,并通过鉴定,2021年通过河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证书编号:冀认藜麦2021-001),选育过程见图1。

图1 燕藜1号新品种选育过程

2 燕藜1号的产量

2.1 区域试验

2018—2019年,燕藜1号参加河北省藜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为蒙藜1号,共设置石头坑(沽源县)、喜顺沟(张北县)、姜家店(围场县),大埔村(隆化县)4个试点。从表1可看出,2018年燕藜1号4个试点产量在169.5~191.0 kg/667m2,平均176.5 kg/667m2,较对照增产16.69%;2019年4个点产量在162.5~187.0 kg/667m2,平均175.5 kg/667m2,较对照增产17.09%;2年平均产量176.0 kg/667m2,较对照增产16.9%。

表1 2018—2019年区域试验中燕藜1号的产量

2.2 生产鉴定试验

从表2可看出,2020年生产鉴定试验中燕藜1号在4个试点的产量为169.2~180.1 kg/667m2,平均175.9 kg/667m2。4个试点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冀藜3号,平均较对照增产21.73%。

表2 2020年生产鉴定试验中燕藜1号的产量

3 燕藜1号的主要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燕藜1号在5月中旬播种,生育期115 d左右,株高167.4 cm;植株整齐,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坚韧,抗倒伏、抗旱能力强,灌浆速度快;单株穗重112.7 g,单株粒重75.9 g,千粒重3.19 g;紧穗型,穗长61.6 cm;籽粒灰白色,药片状。抽查样本破损率低于8%,穗上发芽率低于5%,藜麦群体成熟一致,抗倒伏率达85%以上,适合机械化收获。

3.2 品质性状

检测结果表明,燕藜1号脂肪含量为7.8%,蛋白质含量为 15.5%,淀粉含量为53.4%,主要氨基酸含量为12.11 g/100g。燕藜1号大量元素中钙含量最高,为876 mg/100g;微量元素中铁含量最高,为58.9 mg/kg。

3.3 抗逆性

燕藜1号抗逆性较强,在2年多点次的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1级抗倒、抗旱。自然病田的叶斑病发病率为0~0.03%;综合病圃的叶斑病发病率为0.39%,属于1级抗叶斑病品种。

3.4 适应性

燕藜1号在河北省坝上地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在海拔1 000~1 800 m区域表现出较优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适宜在该区域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整地覆膜

将地块清理干净,深耕细耙,耕深达20 cm,打细整平保墒,覆盖黑色地膜。

4.2 播种

5月中旬至6月初播种,一般采取点播。播种深度1.5~2 cm,行距50~35 cm,株距20 cm。可用机械化播种,播种量0.3 kg/667m2。

4.3 田间管理

合理运筹肥水,兼顾高产优质,适时间苗定苗。基肥施用复合肥(15︰15︰15)50 kg/667m2;当藜麦苗达8~9片真叶时追肥施用复合肥(16︰6︰20)20 kg/667m2左右。

4.4 病虫害防治

藜麦种子包衣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可用1︰200波尔多液叶面喷洒,或用多菌灵防治轮纹病、褐斑病、白霉病、立枯病。用诱虫灯诱杀害虫,害虫严重时可用吡虫啉进行防治。

4.5 适时收获

采收标准一般以80%的籽粒成熟为宜。可人工收割或藜麦收割机进行收获。及时晒干,除去杂质、碎秆、碎叶等,安全储存。

5 育种体会

5.1 针对生产需求确立育种目标

针对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确立正确的育种方向和目标,开展多元化产业育种,选育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高产、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

5.2 多种方法结合创制优质种质

通过钴60辐射诱变等方法,创造优异种质资源,拓宽亲本类型。诱变后代采用系统选育及定向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育,育成稳定的品系。

5.3 试验同步开展加快育种进程

采用实验室与田间试验相结合,抗逆性鉴定与丰产性鉴定相结合的育种流程,选育新品种,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育效率。

猜你喜欢

区域试验单株新品种
圆茄新品种——“京茄黑宝”种植栽培技术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青菜新品种介绍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影响间作马铃薯单株块茎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
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优良单株品比试验初报
5TR—20型水稻单株单穗脱粒机的设计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新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