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课堂实践与应用策略研究

2022-06-24蒋励青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应用策略

摘 要: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推动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形成,文章分析了项目化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探讨了这种新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8-0032-03

引  言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项目化学习采用的是转化的方式,即将学科知识进行转化,化为一个个项目,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化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它将学习任务作为驱动,以此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学习,进而改变學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为其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一)项目化学习的内涵

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是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由教师通过设计任务情境的方式,按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紧扣教学主题来设计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实现知识的内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项目化学习的特点

1.实操性

项目化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实操性,即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逐步应用。也就是说,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方式更好地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实现对相关知识的精准化掌握。

2.自主性

项目式学习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制订、分工和操作等,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1]。

3.综合性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仅仅凭借对教材某一章节内容的理解往往难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且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无法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而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能获得良好的机会,充分融合各门学科知识,或者将其与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开放性

对项目化学习来说,它不仅有显性目标,还有隐性目标。其中,显性目标是指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隐性目标则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可以提升自身素质、锻炼自身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过程,但是并不会对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加以干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兼顾项目化学习的目标要求,完善学习机制。

5.合作性

项目化学习一般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任务可以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因此其合作性特点显著。在项目化学习中,沟通交流和分工协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小学数学课堂引入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一)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将其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数学项目,并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习任务紧紧围绕设定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以此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具体来看,项目式学习方法的引入,一方面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式教学法的应用。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将知识框架构建起来[2]。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

项目化学习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构建合理化、完备化的学习平台。在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制订灵活化的学习方案,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同一小组成员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学习方案。学生依据学习方案,可以获得更充足的学习空间,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保证学习质量。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准确解答相关问题。学习项目中包含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利于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知识掌握水平和理解程度的过程。教师可在完成课堂内容讲解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自主思考,融会贯通已学知识,进而将项目式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三)充分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基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提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只有采取这种处理方式,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要想实现学生课堂参与能力的持续提升,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教师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化学习连接的就是各项活动,学生可通过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3]。

(四)满足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需求

项目化学习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全新的教学理念,正是新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能对小学数学的固有学习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和创新,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实现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829F4D8E-71F8-44FA-80BB-EF9A490F4B99

三、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践研究

(一)教学方法整合

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整合,实现项目化教学效率的持续提升。基于此,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各小组可在组内选出代表展示实践活动的过程、公式推演方法等,同时结合教材中的情境和实际生活场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最好的教学资源来自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同时根据自己的调查主题,在课堂上演绎该场景,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后,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项目的主题,然后整理并汇总学生设计的主题,采用小组抽签的方式将各组的研究主题确定好,由各小组开展不同主题的研究[4]。研究表明,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内容越贴近生活,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喜欢的主题,然后下发调查问卷,分析问卷中各种答案所占的比例。这样,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又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合理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计算如何分石榴更合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绎,以此寻找最好的分石榴方案。

(二)学习反馈和学习评价

在應用项目化学习法时,学生在课前需要先进行自我评价,这样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汇总统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找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在课后建立相关的作业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进行综合整理,将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挖掘出来。

教师在对项目化学习进行评价时,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很多。在评价时,教师需要重点关注项目化学习成果评价,重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和学生都要及时进行总结,深刻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找到项目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完善。教师在反思评价时,需要让学生处于良好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并指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梳理和归纳。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能单纯依据成绩,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例如,在测量学校绿地面积后,学生可以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评,找出学习中的不足之处;然后让小组间进行互评,通过评价别的小组,找到他们没有发现的问题,指出他们的优点,彼此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获得共同成长;最后教师梳理整个过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策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项目的评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催生出了项目化学习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案例。教师应用项目化学习模式,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充分利用好自身所学的知识,认真分析、细心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如何解决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也是最难的环节,这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小学数学学习除了要学习概念、公式、定义等,还需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此来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解决数学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学校绿地面积的测量会涉及计算面积。计算面积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规则图形的计算,另一部分是不规则图形的计算。对于规则图形的计算,学生可以直接根据公式计算,对于不规则图形的计算,需要将不规则图形变为规则图形,其中可能会使用割补等方法,将不规则图形变为规则图形后,再进行相关测量和计算。

项目化学习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停留于表面,而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想解决驱动性问题,教师应基于生活实践,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解决方案。项目化学习当前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搭建立体式课堂。效果评估结果表明,采用项目化学习模式取得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关于如何更好地应用项目化学习,教师可以选择具体的案例进行论述。以“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内容为例。在该部分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中,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个驱动性问题,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几种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式?”以此问题为驱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这一学习任务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应对此做出项目研究,填写相关报告。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构建知识体系。然后,教师根据项目化小组的具体学习情况和研究实情,对其进行正确评估,完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结  语

对于项目化学习来说,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设置不同的项目,同时设置各种不同的问题,认真研究和探讨该教学方法,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将项目化学习的作用发挥至最佳。对于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好呈现和把握的项目,教师应不断对其进行改进,通过实践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建干.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课堂实践与应用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08):70-71.

雷利华.谈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项目学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01):66-68.

倪星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项目教学法的构建思路[J].新课程,2018(03):117.

张思琦.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成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蒋励青(1988.8-),女,江苏常州人,

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荣获常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新北区评优课一等奖。829F4D8E-71F8-44FA-80BB-EF9A490F4B99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应用策略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