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22-06-24王宾治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内阅读综合素质课外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进入小学阶段以来,阅读教学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家长到教师,从家庭到社会,都很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综合素质;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8-0020-03

引  言

关于阅读教学,许多教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实施过程中也能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但是,目前学生的阅读仍存在各种问题,以致到了小学高年级,阅读成为部分学生最为头疼的学习内容。阅读能力的低下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其他语文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一、通读全文,扫清障碍,掌握知识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仍要以打好基础为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好高骛远,一开始就让学生理解全文、赏析手法,这容易打消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字词是阅读的基础,离开了字词的理解,阅读将成为空中楼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解词义入手,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掌握词语的意思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随着课文内容的加深,很多词语有了更深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并积累重点词句,通过理解语言来体会意境[1]。

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为了买一本自己想看的书,

去母亲上班的地方向母亲要钱。因为亲眼看见母亲工作的辛苦,“我”拿母亲给的钱为她买了一瓶水果罐头。文中写道:“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在这里,教师应带领学生理解“数落”一词的含义。“数落”的本义是责备,在句中不排除责备的意思,毕竟用一元五角买一瓶水果罐头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否可以从中品出母亲因儿子给予她的疼惜而产生的欣慰呢?又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父亲对“我”七八岁时的诗作、十二岁时的短篇小说,都做出了“糟糕透了”的评价。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糟糕”真的是对“我”的作品做出“坏得不能再坏”的批评吗?从下文不难发现,答案并非如此,相反,这恰恰体现了父亲因对“我”严格要求而深藏不露的愛。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标点知识。其实在小学三个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标点学习目标。标点是书面表达不可或缺的工具。借助于标点,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蕴含的情感才能得以清晰呈现。标点是语法中的重要内容,正确运用标点是培养学生语言感觉的有效方法。对此,教师应重视对标点符号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此外,在通读全文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大多数的文章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而部分文章则运用了倒叙、插叙及补叙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对运用不同表达顺序的文章的叙述特点进行比较,体会表达顺序给文章情节、情感带来的变化,以及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在不一样的阅读体会中学习阅读的相关知识,同时懂得不能墨守成规、死搬教条的道理。

二、研读段落,理解文章,把握大意

阅读是一种吸收,而阅读的体会与收获是一种反馈。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看进去,还要教会学生说出来。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能截然分开,它们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阅读不是逐字地看文字,还需要对句子、段落和文章进行理解。读后能明白文章所写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才算完成阅读的其中一个目标。读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说、去写,而说和写又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去读[2]。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根据这个阅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相关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编者在文后设置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能够对故事情节进行概括。而在接下来的课文《开国大典》中,编者也设置了这样的题型。分析两个题目可知,大方向保持一致,都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设置的。但是,《狼牙山五壮士》的题目以仿例填空的形式出现,《开国大典》的题目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教师应以这两题为契机,遵循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在对相关段落进行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意思,概括文章的大意。教师应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概括模式,如“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何时何地何事发生了”,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灵活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在理解中培养概括能力,在概括中锻炼理解能力。

高年级的语文阅读并不局限于叙事作品的阅读,还增加了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师尤其要重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因为文本的非连续性更需要学生对文章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发现文本之间的异同点。这一类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作用显著,同时能为后期的初中语文阅读奠定基础。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只有一个地球》,就是一篇浅显易懂的说明文。教材同样在文后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关键词,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这个词语,教授学生概括此类文章的重要方法,即研读段落,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顺藤摸瓜,寻找关键词所在的中心句,进而概括出段落的大意,明确文章的主要信息。BFC17353-B75D-4913-86FA-FA374F060173

三、品读语言,理解句子,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对句子进行赏析。很多经典文章的语句优美,句式讲究,同时运用各种手法,充分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从而使读者受到情感的熏陶,彰显了阅读独特的魅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句子进行细细品读,使其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语文课本选录的许多文章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将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情态动作,使文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基于拟人手法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让学生对该修辞手法有透彻的了解。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月迹》是贾平凹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小孩儿的视角叙述了小伙伴们找月亮的过程。在文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刻画月亮的形象:“月亮长了腿,顺着竹帘格爬,又爬上穿衣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悄无声息、缓慢移动的过程,显示出月亮的调皮可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拟人手法从句子中去掉,让学生比较原句和改动句之间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拟人手法对句子的影响,从而明白运用拟人手法的好处,同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仍以《慈母情深》为例,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在句中两次提到“我的母亲”,很明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一般情况下起强调的作用。当“我”看到辛苦劳作、背都直不起来、几乎趴在缝纫机上的母亲时,浓烈的情感冲击着“我”的内心,“我”来不及细细品味自己的感触,只能用“我的母亲”这四个字,反复强调“我”与她之间的母子亲情。而细细品读句子,不难理解本句运用反复手法,

强调了“我”内心的吃惊、震撼、酸楚、心疼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发现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修辞对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体会情感的同时,反思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此外,思乡之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人和事,为何总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出现?分析这类文章不难发现,对比是作者常用的手法,在今昔对比中显示出故乡的美、故乡的可亲。例如,在课文《月是故乡明》中,季羡林将异国他乡广阔世界中的大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进行对比;在课文《父爱之舟》中,吴冠中将记忆中姑爹的小船和绍兴的乌篷船进行对比;在课文《桂花雨》中,“母亲”将这里的桂花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可见,为了增强语言的魅力,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上述三种手法,还有许多手法值得借鉴。教师应带领学生寻找这些小的阅读切口,细细品读运用手法的句子,并以对句子的品读为抓手,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品鉴能力,同时结合作者的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培养做出正确的引导[3]。

四、课外阅读,拓展宽度,培养个性

阅读教学如果仅抓住课内阅读不放,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不全面的。课内阅读旨在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而掌握方法只是阅读的第一步。古人云:“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只有方法没有实践,就算不得真正的掌握。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就要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强化课内阅读的效果。

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这一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超过100万字。课外读物多如牛毛,如果不加选择,让课外阅读处于放羊式的状态,那也是不行的。因此,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后面的语文园地,主题为“怎样去寻找好的课外读物”。教材提供了两种路径,一是从一篇文章到一整本书,二是从整本书到同一类书,这无疑为苦于寻找课外读物的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又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名著阅读单元,节选四大名著中的内容作为课文,其中《猴王出世》选自古典名著《西游记》。因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反复播放,许多情节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另外,在中低年级时,许多学生读过拼音版、插图版、简化版的《西游记》,因此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就故事情节的趣味性、想象的奇特性、语言的幽默性而言,《西游记》较其他三部作品,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吸引力更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比较原版和改版的不同,进而发现原著的魅力,从而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使阅读向更高、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关注时事、体育、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对此应加以鼓励。这是因为课外阅读不应局限于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它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课外阅读时关注其他学科方面的信息,增加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此外,教师除了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指导,还应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课外阅读量大、范围广,不可能做到像課内阅读那样精读细读。教师可教会学生略读、快读、跳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以提高课外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结  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不仅要对课内阅读有选择性地精讲细讲,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钱群梅.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永恒追求[J].中学语文,2021(03):24-25.

李敏.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教学衔接思考[J].读写算,2021(29):128-129.

陈晓娥.指向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21(10):32-33.

作者简介:王宾治(1970.6-),男,甘肃民勤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新民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BFC17353-B75D-4913-86FA-FA374F060173

猜你喜欢

课内阅读综合素质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中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深入融通,提升课堂内外阅读的整体效益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