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镜芙:“铸舰”一生向深蓝

2022-06-23喻菁宋晓丽

军工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驱逐舰导弹海军

喻菁 宋晓丽

2020 年5 月20 日,中国人民海军最后一艘051 型驱逐舰(166 号珠海舰)退役。该舰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主力驱逐舰,曾于1997年2 月20 日至5 月28 日,和112 号哈尔滨舰等组成编队访问美国、智利、秘鲁、墨西哥等四国五港,开创了我国海军主战舰艇首次横跨太平洋的历史。

在这一旅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过去几十年间,他参与、主持了我国最早的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发、设计、建造工作,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驱逐舰事业,见证了新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壮美航程。

回忆这段艰难又辉煌的发展历程,耄耋之年的潘镜芙双眼熠熠发光。

寻梦: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之中

1930 年1 月,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7 岁的潘镜芙不得不随家人一道乘着小船逃往上海。“到黄浦江的时候是晚上,我看见了一片灯光,都是日本的军舰和外国的大船,没有我们自己的大船、军舰。当时虽然年纪很小,可是我想,如果长大以后能够造军舰多好啊!”这成为潘镜芙“铸舰梦”的起点。

1941 年,潘镜芙随家迁往苏州,先后在苏州乐群中学和苏州中学读书。1948 年到了报考大学的时候,因看不到舰船设计专业的出路,潘镜芙只能把梦想暂时搁置,选择了当时工作前景较好的电机系。

在浙江大学电机系就读时,潘镜芙受到了学校地下党进步思想的影响。1949 年杭州解放后,他参加了学生会领导的取缔银元等各项宣传工作。是年10 月,他作为浙江大学第一批成员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大学期间,潘镜芙还加入了进步青年组织的歌咏队和美术队,组织建党30 周年纪念活动,为军干校画宣传画等。直到现在,潘镜芙对当年在歌咏队演唱的《南泥湾》和《苗家山歌》仍记忆犹新。

1951 年夏,潘镜芙到东北抚顺石油总局和抚顺机电厂实习,亲眼看到了祖国蓬勃发展的建设气象,深受鼓舞,这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大学四年级下学期,他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

在为即将开展的统一分配而组织的学习中,学校党组织安排了毕业班的团员青年一起到江边去观看钱塘潮。

在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澎湃而至时,热血沸腾的潘镜芙下定決心:坚决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之中。

1952 年9 月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潘镜芙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工作(1953 年3 月因机构调整,进入一机部第二设计分局工作)。在这里,潘镜芙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他参与设计的上海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建成以后迅速投产,生产的6000 千瓦汽轮发电机是新中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大大提升了国产汽轮发电机的水平。

时至今日,潘镜芙对他毕业之初的这段岁月始终难以忘怀——他的青春与新中国的艰难起步紧密关联、与中华民族在长期动乱后新的奋起紧密关联。

1955 年,组织上安排潘镜芙到一机部船舶局产品设计分处工作,参加新中国舰艇的设计工作。儿时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次年9 月,他在船舶局第一产品设计室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一刻他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终身的愿望更加强烈。

1961 年7 月,中国舰船的总体研究设计所——第七○一研究所成立。在这里,潘镜芙一干就是近60 年,将自己的一生与新中国舰船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逐梦:完成两代驱逐舰研制任务

1962 年,我国第一艘65 型火炮护卫舰开始研制。当时全国上下所有船舶采用的还是直流电制,负责电气设计的潘镜芙首先提出要将直流电制改为交流电制。“风险总是有的,创新总要碰到一些问题,不是一帆风顺的。”

正是凭借这样的预见和胆识,潘镜芙在中国军舰上第一次成功采用交流电制。此后,我国其他各型水面舰艇、民用船舶也都采用交流电制。

1965 年,潘镜芙受命主持我国第一代051 型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工作。这一次他将创新进行到底,首次在051 型驱逐舰上安装舰上导弹,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等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大大提高了命中率。首舰导弹系统在靶场试验时,四发四中靶船,拉开了中国海军舰船系统工程设计的序幕。

1971 年底,我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舰完成试航交船。为了检验其总体性能,解决遗留问题,从交舰到1975 年该型舰定型前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潘镜芙一直随舰进行扩大试验。在主持东海试航性试验期间,舰船在5 米多高的大浪里颠簸前行,不断接受着顺顶浪、斜浪或旁浪的冲击,检验舰的横摇、纵摇、升沉等性能,潘镜芙始终坚守在现场,一边呕吐不止,一边进行技术指挥,直到顺利完成试验。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潘镜芙作为总设计师,率领团队攻克了远洋航行中油水补给等难题,为我国海军编队成功设计了一艘指挥舰051Z 型“合肥号”导弹驱逐舰。

1980 年初, 由6 艘051 型导弹驱逐舰组成的海军护航编队在编队指挥舰“合肥号”的率领下胜利完成护航任务。这次远航,是中国人民海军第一次冲破第一岛链,横跨赤道线,将航迹延伸到浩瀚的南太平洋,不仅检验了远航能力,还收集了大量气候水文数据,为今后一次次远洋出访、科考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海军曾被嘲笑为只能靠近海岸防御的“黄水海军”、只能在近海防御的“绿水海军”,这一次,人民海军终于开始了向远海作战的“蓝水海军”

过渡。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潘镜芙担任我国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他大胆采用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建立陆上试验场,亲自主持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并在051 型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系统工程”设计理念,强调全舰各个系统间有机协同,综合性能兼优,舰上武器和电子系统、设备首次组成作战系统,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作战系统的形成,在舰艇作战指挥和控制的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时在研发中出现了一个棘手问题,052 型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互不干扰、协调相容呢?潘镜芙组织攻关小组,分析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把它排成队,然后一条条、一点点地进行测试,最终在数百条的可疑原因中发现了新的干扰源。经过几天的研究调试,他们攻克了卫星通信和雷达同时开机、互不干扰这一难题。

筑梦:引领中国舰艇驶向深蓝

1994 年、1996 年,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中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和青岛舰分别交付海军使用。新型舰艇直接用上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快速提升了性能,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极大促进了我国造船、冶金、武器、电子、机电等多方面的技术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并实现了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大功率燃气轮机、国产柴油机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意义重大。而舰体设计、动力装置、战斗损管以及武器装备等研发,也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95 年,哈尔滨舰先后访问朝鲜、俄罗斯,1997 年又作为中国海军编队主要军舰访问美国、墨西哥、秘鲁和智利,实现了中国军舰首次环太平洋航行;2002 年,青岛舰远航4 个多月,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实现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20 世纪90 年代后,进入晚年的潘镜芙逐渐从技术一线转入幕后。2018 年底,88 岁的潘镜芙从七○一所退休。

从1966 年潘镜芙随单位迁到南京,到1997 年从武汉返回上海居住,他与妻女分居长达31 年之久,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回到上海的家。潘镜芙的女儿潘丽达曾说,从小到大,自己一直处在送别父亲、等候父亲回家的状态。

那时,潘镜芙时常随身携带一个口琴,吹得最多的是《送别》,吹出的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现在,口琴中飘出的音乐变成了《军港之夜》,那些军舰上的岁月已成为潘镜芙最难以割舍的记忆和情怀。

如今,潘镜芙仍时刻关注着舰船发展和科技前沿动态,每天坚持伏案学习4 个小时。量子力学、大数据运用、计算机编程等新兴领域,他都充满兴趣,从零学起,时不时与孙辈交流学习心得。

潘镜芙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学者对知识不竭的执著和探索,也践行着一个军工科研工作者对党和祖国的忠诚与担当。

猜你喜欢

驱逐舰导弹海军
101舰之雷霆万钧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图解军舰 英国45型驱逐舰
中国“最强驱逐舰”下水引热议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发射导弹
马来西亚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