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教育的困境及破解

2022-06-23姚馨李浪刘飞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姚馨 李浪 刘飞

摘要:妇女职业教育独特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符合乡村振兴各领域的发展需求,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逻辑与现实选择。妇女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谋生养家、服务社会的价值功能。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开展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困境:妇女及家庭的不良境况限制妇女发展空间;妇女职业教育制度不完善影响培训质量;妇女职业教育环境不乐观削弱培训效果。面向未来,应改善妇女家庭境遇,为妇女投身职业培训提供前提条件;健全妇女职业教育制度,为妇女参与职业培训提供制度保障;改善妇女职业教育环境,为妇女参加职业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乡村振兴;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6-0031-06

作者简介:姚馨(1996—),女,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李浪(1994—),男,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心理学;刘飞(1996—),女,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202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一般项目“怒江州独龙族妇女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JSJJ21-B04)

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其少数民族人口居全国第二[1],是我国民族工作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广义上,云南属于西南边陲,全省皆可称为边境省份;狭义上,全省包括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在内的边境州市共8个,是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边境民族地区集“边疆、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山区、贫困、民族”为一体,占地多为高山峡谷,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前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贫困发生率极高。尽管当前已摆脱绝对贫困,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妇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极其紧密,通过开展妇女职业教育能够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妇女增技赋能,促进妇女就业创业,从而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为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

一、价值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教育的特殊意義

乡村振兴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和社会全员参与。妇女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

(一)妇女职业教育之人才培养价值

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以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为教育对象,对其开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留得住、能带动、用得上”的扎根乡土的妇女技术技能人才,与乡村振兴所需“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素质”的实干型人才不谋而合[3]。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妇女生存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发育程度较低的社会环境之中,其发展曾过度依赖政府扶持与救济,形成严重的“等要靠”思想。通过开展妇女职业教育,一是引领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从“过度依赖”走向“自立自强”,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自为、自觉、自强;二是促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的精神振奋与能力培养,促成妇女获得生产生活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三是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厚积薄发”积累人力资本,为当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人才动力。

(二)妇女职业教育之谋生养家价值

教育与生存的关系始终是值得不断追寻的议题[4]。妇女职业教育是提升就业数量、质量的关键手段,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通过开展妇女职业教育能够促使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形成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顺利获得就业机会与岗位,从而拓宽家庭增收渠道,提升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为自身及家庭成员积累更多经济资本,以此发挥妇女职业教育的“谋生养家”价值。一方面,妇女职业教育的“谋生”价值体现为:妇女在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谋生技能与本领,并拥有相应的社会职业,以此保障自身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另一方面,妇女职业教育的“养家”价值体现为:通过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能够顺利实现就业,解决家庭生计难题,进而阻断家庭内部贫困代际传递。

(三)妇女职业教育之服务社会价值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5]。伴随着社会分工愈发明确,妇女逐渐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由“家庭”走向“社群”。通过开展妇女职业教育,一是有助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树立将所学运用于社会、造福于人群的社会服务意识,养成吃苦耐劳之品格,为社会发展做出有益贡献;二是有助于充分发挥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队伍的群体优势,形成发展合力,提升组织化程度以助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三是有助于增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提高妇女的劳动价值,为当地产业注入人才动力。故而,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逐步成为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主体。

二、困境审视: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受疫情防控、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因素制约,难以实现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全面调研,故遴选怒江州作为本文样本研究区域。怒江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全州4个县(市),其中有3个县为边境县(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市),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重要代表。怒江州妇女职业教育开展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教育的实施状况,于是,课题组成员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多次对怒江州妇女职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妇女本人及其家庭、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环境成为制约怒江州妇女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妇女及家庭的不良境况限制妇女发展空间

1.妇女教育指数低下,束缚妇女发展

怒江州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教育事业推进有一定困难。怒江州妇女联合会提供的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全州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截至2018年,全州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41年,青壮年妇女(15~50岁)的文盲率高,达3.04%。鉴于州内妇女在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以及较少的受教育机会,导致州内妇女的文化教育指数偏低,阻碍了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限制了妇女的生产范围与就业空间,导致州内妇女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发展内生力严重不足,最终只能依赖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各种扶持。

2.妇女传统观念固化,发展意识薄弱

怒江州妇女处于较封闭的地理单元,外界信息输入不畅,与外界交流甚少。久而久之,州内妇女逐渐变得故步自封,思想观念日益固化,发展意识逐渐弱化。当地村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以物易物的经济生态中,原始平均主义的道德观和互惠互利的交换观致使州内妇女不愿参与市场竞争,不愿融入商品经济。其中,贡山县独龙族妇女均表示,在农业和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希望通过互惠互利交换完成,对于共同成立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经营没有诉求。当她们在经营农家乐的过程中材料短缺时,她们会选择临时向邻里借用,不愿通过经济租赁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

3.妇女生活压力较大,无心参与培训

怒江州妇女多重的角色担当与繁重的社会使命,造成妇女群体常常在忙碌与压力中生产生活,自我发展的权利与机会被剥夺,无暇顾及自我提升,甚至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致使妇女陷入心理压力倍增、安全感缺失及负面情绪疏导乏力等境地[6]。州内特殊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妇女只能守着丈夫孩子与山地田园,无心无力投身于职业教育培训。如75%以上的当地妇女表示丈夫选择外出务工,将繁重的教育子女责任、赡养老人义务及农业生产负担抛给自己。即使个别妇女与丈夫共同经营农家乐、宾馆,但主要职责和工作负担仍落在妇女身上。长期繁重的家庭负担和生活压力必然挤压妇女的发展空间,导致妇女无心、无愿、无力参与职业教育培训。

(二)妇女职业教育制度不完善,影响培训质量

1.课程体系缺乏创新,制约培训成效

职业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妇女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决定培训后妇女就业创业方向。怒江州多数妇女表示,当前职业教育培训方案缺乏针对性与适切性,课程内容缺少分层分类设计,心理疏导等特色课程也较为匮乏。在职业教育培训方案上,培训目标模糊化,与妇女实际需求不匹配;培训内容同质化,民族特色尚未凸显;培训方式单一化,妇女参训积極性差;培训考核形式化,培训问题难以改进;培训师资缺乏标准化,培训质量无法保障;培训过程设计随意化,培训监管成为难题。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培训内容尚未完全根植于怒江州本地,与当地特色产业之间契合度不高。在特色课程安排上,当前妇女较少有机会参与民族手工艺品培训;妇女承担着繁重的家庭负担与艰巨的乡村建设任务,但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

2.支持体系普遍缺位,缺少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支持体系对于提高妇女综合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专门针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而制定的职业教育培训法律法规缺位,导致妇女在参训过程中缺乏法律层面的有效保护,妇女难以享受到政府的利好政策。特别是当妇女因家庭负担较重而对职业技能培训有心无力时,专门针对老人、儿童的社会保障机制缺失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妇女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匮乏且整合力度不足。怒江州特殊的生态样貌、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不仅对当地社会事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对妇女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极大挑战。

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保障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确保妇女职业教育培训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妇女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以往开展妇女职业教育主要由云南省妇联协同人社部门自上而下逐层逐级推进实施[7],针对当地妇女开展“接地气”的职业教育培训实属不易。贡山县某村干部表示:政府给予的活动经费有限,难以将其投在妇女职业教育培训上。其次,妇女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单一。大部分妇女职业教育培训由县妇联与政府部门组织,由企业、民间组织牵头的培训较少。再次,妇女职业教育培训联动机制不健全。州内妇女职业教育培训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通力合作,导致妇女职业教育培训效率低下。最后,妇女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评价方式仅限于颁发结业证书,侧重总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三)妇女职业教育环境不乐观,削弱培训效果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怒江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全州基础设施薄弱、特色产业单一、群众素质不高,严重限制全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妇女职业教育推进。一是全州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影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8]。怒江州海拔较高,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居住分散,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间相距甚远,完善公路铁路、通讯设备、生活设施等基础设施成为难题。二是特色产业单一。受气候环境影响,农业上以绿色香料、特色果蔬、优质杂粮等种植业及独龙牛、高黎贡山猪、中华蜂等特色禽畜养殖业为主。工业上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限制等原因,当地工业发展极为落后,缺乏雄厚的工业基础。服务业上依靠得天独厚的怒江资源发展旅游业,但受到人力、财力、物力的制约尚未产生规模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是群众素质不高。怒江州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资本存量小,难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参与培训氛围不佳

首先,妇女参训动机不强。多数妇女是被安排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参训意愿弱,易产生旁观者心态与行为。其次,培训内容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全州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差异大,前期生活经验与发展潜力不一,若将其放在一个班次易导致分层教学难以贯彻落实,甚至可能产生尴尬场面。再次,培训设施及场地简陋。村里现有场地有限、设备不齐全、缺乏有效监管,难以保证培训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最后,缺少培训就业指导环节。多数妇女通过培训获得了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但缺乏适当的就业指导,致使妇女群体无法获得就业契机与创业条件。

3.榜样宣传力度不足

榜样宣传是鼓舞人民群众的关键力量。怒江州不乏值得标榜的妇女典型,但苦于县域内行政村之间相距较远,村民之间居住分散,典型妇女脱贫致富的经验尚未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应有的辐射作用。一方面,上级部门宣传的榜样缺乏本土性,过度强调近乎完美、遥不可及的榜样,忽视身边模范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榜样宣传往往发布在官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上,对于日复一日地忙于家庭与村屯事务的妇女而言,她们无暇也无缘获取到这些信息。

三、路径重构: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教育困境的破解之道

(一)改善妇女家庭境遇,为妇女投身培训提供前提条件

1.提升妇女文化素质,助力妇女解放

妇女文化素质提升是妇女解放的前提,是打破传统性别分工的基础。首先,强化妇女的培训意识。开展妇女文化素质提升行动要从意识形态入手,促使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实施差异化分层分类教育。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对职业教育内容的需求不一,理应依据妇女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实需求,将妇女划分为不同文化层次与需求水平的群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最后,切实保障女童受教育权益。贫困往往是通过代际传递而重复上一代的不利遭遇,教育作为最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利器。通过教育能够确保女童获得摆脱贫困的能力,从而提升女性的就业层次,增加其就业机会,以此推进乡村振兴。

2.转变妇女传统观念,鼓励自主发展

传统观念是个体对以往知识经验所见所思而形成的一种看法,制约着个体思考方式与行为模式。首先,增强价值引领。针对当前妇女落后的价值观念和严重的价值观偏差,当地妇联及相关部门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价值引领活动,如感恩教育、爱国教育、党建引领等活动,帮助妇女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与创新创业的发展观。其次,加强法律普及。妇联及政府部门要创新普法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宪法》《民法典》《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法律和政策文件中关于妇女权益和地位的知识内容,有效、及时、全面地向当地妇女进行宣导,增强妇女的维权意识,确保妇女发展权益。最后,加强民族文化渗透。民族文化中蕴藏着珍贵的精神品质与教育思想,故应加强优秀民族文化渗透,以转变束缚个人进步的传统观念,推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

3.缓解妇女生活压力,扫清培训障碍

减轻妇女生活压力是助力妇女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条件。首先,合理分配家庭负担。合理分工与共同承担家务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前提,应树立“家事不是妈妈的天职,而是家中每一份子的责任”的观念,从而将妇女从繁忙的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妇女才能安心、潜心、尽心钻研职业技能之事,才能获得独立的思考品格以及经济地位。其次,各级妇联给予及时疏导。当妇女遇上家暴、心理健康、个人发展等难题时,各级妇联必须义无反顾地为妇女排忧解难,调节妇女心理压力,增强妇女生活自信与发展自觉。最后,鼓励妇女积极参与文娱活动。县域内村干部应依据现有文娱设施,鼓励本村妇女参与文娱活动,释放生活压力,为妇女注入精神活力。

(二)健全妇女职业教育制度,为妇女参与培训提供制度保障

1.创新职教课程体系,提升培训质量

妇女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是妇女培训目标的具体化和重要依托。首先,制定培训方案应“以需为导”。培训目标要具体化与清晰化,培训内容彰显民族特色,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培训评价要全程全员参与,设立教师队伍准入机制与定期考核制度,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其次,妇女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应嵌入乡村文化。依据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实际发展状况适当融入乡土文化,并基于妇女实际需要和文化水平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实践性课程,努力让课程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最后,适当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结合民族文化与边境民族地区妇女特征开设更加具有适切性的课程,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缓解妇女繁重的家庭负担与生活压力。

2.构建职教支持体系,给予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是确保妇女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以边境民族地区妇女为政策客体的职业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及时颁发相应政策文件,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应加强政企合作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依据岗位需求对妇女进行适宜性培训,既解决企业用工之需,也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有效整合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各级妇联及相关部门应着力挖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并及时盘活与有效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

3.完善职教管理体制,提供有效保障

体制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能有效保证妇女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保障职业教育经费筹措。加大当地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壮大当地的特色产业,形成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产业以活跃当地社会经济,鼓励通过社会力量拓宽妇女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筹措渠道。其次,健全職教组织机制。依据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身心发展、受教育、经济能力、家庭负担及妇女需求等状况,在县域内设立妇女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再次,完善职教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群团优势,联合各级妇联、民宗委、教育局、农业局、科技局、保健院、公安局等部门开展妇女职业培训,整合各部门优势,确保妇女职业教育高效实施。最后,构建职教评价体系。建立明确的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作用于妇女成长与乡村发展。

(三)改善妇女职业教育环境,为妇女参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1.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助推职教发展

经济水平的提升需要产业的带动。基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大力培育支柱产业与推进特色旅游产业成为现实之需。例如怒江州,一方面,培育以绿色香料为主的支柱产业。将怒江州西部地区作为核心香料产业园区,重点突出草果、山胡椒、花椒、香樟等种植,持续探索适应怒江生长条件的香料品种。内培外引香料龙头企业,激发当地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绿色香料产业精细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绿色香料全产业链体系,打造绿色香料之都的怒江品牌。二是推进怒江特色旅游产业。依托于怒江资源禀赋与特殊优势,大力挖掘州内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当地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全力打造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營造良好参训氛围,推进职教进程

首先,端正妇女参训动机。在妇女报名参训前由村干部对培训价值意义进行宣讲,激发妇女参训积极性,端正妇女参训动机,以此提升培训效果。其次,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根据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文化水平开展分层分类教学,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筛选课程内容,既调动妇女的参训能动性,也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再次,完善培训设施与场地。盘活现有资源,将已有设备、场地等合理利用起来,增设专门的培训室,建立富有文化特色的培训基地,配齐相应的培训设备。最后,加强培训就业指导。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参与培训后要及时给予就业指导,实现妇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使得妇女早日享受到经济实惠,增强学员参训信心,从而推进妇女职业教育培训进程。

3.精选典型案例,扩大辐射范围

及时宣传立足本土的典型案例是实现妇女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一方面,以“就近原则”挑选典型妇女案例,综合考虑妇女发挥的社会效益,遴选本地妇女榜样。这样的典型为大家所熟知,且在学习之时便于言传身教,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妇女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选择适宜的方式宣传典型案例妇女,扩大案例辐射范围。除了在公众号、官网等媒介发布典型案例妇女的事迹外,还应通过广播、张贴宣传海报、微信群、QQ群等方式扩大典型妇女榜样的辐射面,促使更多妇女从中汲取有效经验与成功做法,从而促进乡村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彭义敏.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

[2]习近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EB/OL].[2021-02-25](2022-03-02).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779.htm.

[3]陈明霞.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1):21-27.

[4]章乐.论教育与生存的关系——兼论如何缓解现代社会中的教育竞争[J].高等教育研究,2016(12):21-27,65.

[5]黄静.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3):17-20.

[6]张悦.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留守妇女心理研究及防御机制建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6-82.

[7]卢耀辉.独龙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案例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8]左停.反贫困治理体系的重要创新——三峡集团帮扶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实践与启示[J].国家治理,2019(3):11-13.

(责任编辑:杨在良)

The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 of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Yunnan Border Minority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Nujiang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YAO Xin, LI Lang, LIU Fei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its uniqu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various fiel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logical and realistic choi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valu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making a living and supporting the family,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developing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of Yunna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oor conditions of women and their families limit women's development space, the imperfect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and the unoptimistic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weakens the training effect. Facing the future, the unfavorable situation of women's families should be alleviated to provide the preconditions fo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for women should be improved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fo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o providea favorable atmosphere fo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Yunnan border ethnic areas; women's vocation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