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趣意味的思考

2022-06-23王晓芳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趣小蝌蚪理性

王晓芳

语文是有情韵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字里行间中的文字魅力。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为基础的,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的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快乐教育”,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成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理趣教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新课改实施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情趣教学,忽视了理趣教学,而小学生正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理趣教学的开展更利于提升理性思维,强化语文的理趣意味。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着重分析语文教材中的理趣意味,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理趣意味的原则

(一)实施理趣教学需要以理性与趣味为基础

理趣,顾名思义,就是理性与趣味的整合,所以基于概念的角度出发,理趣是建立在理性与趣味基础上的一种独立的学习理念,且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语文教学中的理性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基于感性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在课堂学习中深度感悟文本内容,并逐渐形成一种理性的认知。语文学科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感悟性,而将感悟中的“感”设定为感性,“悟”则是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的理性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将自身所学的语文知识以趣味性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形成对理趣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感性内容与理性内容,并且两者会同时出现,如《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属于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文章,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问题,有些内容可以比较偏向于“地心引力”的阐释,有些内容则会重点强调“环境保护”。因此,教师如何实现整堂课程的趣味性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这样理、趣并存的学习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了理趣教学的最大作用力。

(二)理趣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趣是在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中被发现的,是在一定的实践空间中诞生的。一般来说,理趣是在概念中形成的,所以学生很难在具体的知识中理解理趣的意义,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来帮助学生掌握理趣意味的根源。例如,在《两小儿辩日》一文的学习中,曾有学生问教师:“从小到大,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对太阳的高低争论过。”而这一问题不仅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较难解答的问题,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与目前学习无关的问题不要去想。”这样难免与教育目的不符。而运用理趣来回答这一问题,恰恰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大家知道太阳距离地球有多远么?该怎样测量呢?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计算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需要哪些工具”。

再如,在《一株紫丁香》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种植与保护”的概念进行理趣教学,从理趣的角度引出种植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堂。这时,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紫丁香生长一段时间后被人弄死怎样办?”教师可基于这一问题进行课堂拓展,继而引入与理性相关的内容,如春天到了,校园旁边的梨花开了,但是有些树的花枝却被折断或者踩踏,这是一种破坏绿化的行为。这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请问,怎样才算破坏绿化呢?大家看到过哪些破坏绿化的行为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入下,学生会迅速参与到讨论中,在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突出了课堂的理趣意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趣意味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注重课堂导入,以形象激发兴趣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所以在新鮮事物面前会充满兴趣。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布疑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深度投入到整个教学中,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快乐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中。在进行课前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语言形式为学生设置“悬念”,以此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设置“悬念”:“大家有没有去过特别美丽的地方?”有的学生会说:“有。”有的学生会说:“没有。”“那么,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哪位同学知道我们要去哪里呢?”紧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今天学习的题目《美丽的小兴安岭》。当学生看到小兴安岭时,会产生疑问:“小兴安岭是哪里?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疑问展开引导:“小兴安岭在我国的东北部地区,属于黑龙江一带,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那里物产丰富,有很多珍贵的药材、木材,还有木耳、蘑菇、榛子,同时小兴安岭还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园,有猞猁、梅花鹿、松鼠等动物。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小兴安岭的优美景色,请和我一起来旅游吧!”

(二)仔细推敲字词,领悟其中的情趣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不同的字词组成的,而这些字词却是整篇课文的语言碎片,充分表达了作者想要体现的情感。所以,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推敲字词,让学生通过语言碎片来理解文章的思想与主旨,领悟其内在的情趣。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很多字词将小蝌蚪的可爱、天真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初,用“甩”字描写了小蝌蚪在水里摇摆尾巴的画面,当学生读到“甩”这一字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小蝌蚪在水里游动时摆尾的镜头,使学生充分领悟“甩”字的含义及灵动性。而在理解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迎上去”的“迎”字时,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看小蝌蚪与鲤鱼妈妈的对立方向,小蝌蚪上前向鲤鱼妈妈主动打招呼的过程则是“迎”,体现了小蝌蚪非常有礼貌。在小蝌蚪看到乌龟“追上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追”的动作,进而了解小蝌蚪与乌龟在同一方向,领悟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最后,小蝌蚪见到青蛙时,则是“游过去”,可见这次小蝌蚪并没有像见到鲤鱼和乌龟那样主动,而是在思考鲤鱼和乌龟对妈妈特征的介绍,并与青蛙进行对比,发现特征一样后才大胆地“游过去”叫妈妈。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整个过程中的四个动词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在字词的推敲中加深学生对文章本质的认识,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利用游戏促进学生的理趣意味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所以语文教学应更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更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根据他们的喜好选择适宜的方法,鼓励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同时还应不断鼓励学生,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留下美好的学习记忆,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视频、音频、图画等内容与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欲,使其更容易接受知识。

例如,在《故乡》中“闰土”这段内容的学习中,教师需要搜集一些文中能够吸引学生目光的句子、词汇,如“拿着叉子戴着银项圈的少年”“狡猾的猹”,并利用这些素材为学生呈现出其中的画面,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更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捉猹”这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角色扮演等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请学生分别扮演“少年”和“猹”,并设计几句台词,以增加内容的真实感。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与课堂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阅读兴趣。教材中有十分丰富的插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趣教学的目的。同时,小组讨论也是多元化教学手段之一。所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多样化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实现教育的价值。小组讨论是几个人为一组,结合集体的智慧交流并探讨出的结果,然后在班级中进行阐述、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集体责任感。通过组织讨论,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促进学生对知识与问题的深度分析,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

(四)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感知能力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重点强调了要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阅读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因素,产生情感共鸣,并大胆想象、创新,同时将枯燥的文字逐渐转化为有趣的事物,以此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卧薪尝胆》一文的学习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学生失败的经历来开展教学活动。每一位学生都曾经历过失败,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比赛失利等,教师可利用一首激励的小诗来实施课堂拓展,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使学生明白失败并不意味着就此终结,失败并不可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并配上图文进行说明。如我国著名的航天之父钱学森,为了航天事业,卧薪尝胆,终于将中国第一颗卫星送上了太空。通过各种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理解“卧薪尝胆”背后那种发愤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继而理解文章主旨,提升学生感知能力。

(五)开展自由教学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难免枯燥,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开展理趣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更易于学生的接受与掌握。但是,如果一味地注重趣味教学,可能会偏离理趣的主题,而如果过于强调理,则会还原于传统的说教课堂,反而令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将理趣结合,开展自由教学,将教学内容中的理与趣合理分布,以此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在教学中,理和趣是共存的,学生能够在趣中领悟理的道理,在理中感受趣的愉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情趣,丰富理趣,才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例如,在《乌鸦喝水》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教学,以生动的画面感来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道理。首先,通过视频教学引导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以及乌鸦的动作、表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通过切身体会乌鸦如何绞尽脑汁想办法来喝水,展示出乌鸦喝水的整个心理变化。最后,乌鸦喝到水后,又表现出了哪些表情。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体会到乌鸦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而理解成功的道理。这样运用理、趣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在感知中明白了道理,获得了良好的启迪,提升了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观念。

(六)注重内隐深挖,以趣引理

在《邮票齿孔的故事》一文中,其包含的理趣并不强烈,因为课文中所表述的理趣过于简单和普通,如“发明家善于观察”中的“理”和“那个人刺孔行为”的“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课文中“善于思考并将思考内容应用到生活中”这一句中所显现的道理非常重要,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教师应注重文本内在的挖掘,用以趣引理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根据《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打孔制作一张邮票,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理解文本中的“理”,继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活动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受学习的趣味性,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程开始初期,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如“一般在撕纸张时会对折后再撕,这样比较整齐,但是文中发明家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针对该问题,教师应先引导,不可立即反驳:“我们以前并没有想到这个方法,说明我们缺乏问题意识、思考意识,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也就无从重视这一动作,所以也就不会有邮票齿孔。”由此引出“发现问题”这一话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以趣引理,提升学生的理趣意味。

综上所述,由于小學生生理、心理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并不适宜过于强调理性思考,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理与趣相结合,构建出与学生相符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收获感性思维的同时获得理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理趣小蝌蚪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理趣与诙谐的有机融合——习志淦新编历史剧丑角艺术探微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欲望膨胀
小金鱼和小蝌蚪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小蝌蚪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