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家校互动 形成教育合力

2022-06-23李宏龙聂立梅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核心

李宏龙 聂立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由此可见,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小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仅凭学校教育也是很难实现的。

人们都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孩子的实践大课堂。这说明家庭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影响非常大。唯有家庭与学校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体责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接班人。因此,家校共育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方式,是学生形成终身发展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然而,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小学家长在家校共育上存在着认识偏差,出现了信任危机等现象。因此,探究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路径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育问题

(一)家长对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认识有偏差

农村小学家长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了解较少,一些家长只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唯分数”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家长只管孩子吃饱穿暖,不注重孩子全面发展。近年来,农村很多年轻父母都外出务工,隔代关照的现象比比皆是。年迈的监护人在家校共育上存在思维定式,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应由学校完成学生的一切教育,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完全没有意识到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核心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校共育,尤其是实践创新、劳动意识等核心素养则更需要家庭主导。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上,由于监护人缺乏系统的知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因此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形式单一

农村小学受条件限制,家校共育形式单一。一是隔代的监护人认为,家校共育形式只是传统的家访和家长会。而农村小学生家庭空间分布较广,教师经常性全面深入的家访次数不多。二是农村小学的监护人大多年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望而却步。微信、QQ、钉钉等平台只能与外出父母进行沟通,且沟通频率低,孩子离父母较远,教育效果甚微。三是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单一,农村孩子的监护人极少有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一味采用传统说教方式,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教育孩子,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效果,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存在信任危机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部分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改革、全面育人不理解,加之农村小学教师迫切希望家长能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这些家庭和学校的显著期望差异,未能找到有機的契合点,导致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出现了信任危机。这样的危机必然会产生教育空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

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下,家庭教育已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农村小学更要重视形成家校合力,从当前家校共育的现状出发,不断改进家校共育方式,努力打造家校共育新途径。

二、探究新时期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新途径

(一)做实校本研训,达成共育意识

农村小学要加强校本研修,加强研究家校共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家长、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生全面发展认识。

1.教师校本培训

农村小学受条件制约,为了开阔教师眼界,一是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新观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带着问题走进家校共育示范校,学习他们家校共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聘请校外专家、名师等家校共育研究精英到学校指导,以“专题讲座”“现身说法”等形式进行培训,促进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同时在传授学生知识时,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加强家校共育相关领域知识的系统学习,开展家校共育课题研究、论坛讨论、演讲、撰写论文等形式的校本研修,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及引导家庭利用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培养孩子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接班人。只有教师树立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并结合班级实际,努力探究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才能为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家长校本培训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一个好人的背后,必有一位好长辈给过他终身受益的教诲;一个坏人的背后,也往往有一位不称职的长辈给过他一辈子都难于摆脱的误导。”由此可见,家长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做好农村家长家校共育校本培训,是推动家校共育的重要举措。农村家长由于教育观念、方法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多数家长思想观念陈旧,找不到合适、科学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便需要学校对家长做好相应的培训课程。如举办“教育评价改革”“学校课程改革”等方面的讲座,让家长清楚学校育人的方向,解决家校因育人导向的不同而产生的信任危机;举办“我的家庭教育观”“如何做一名智慧的家长”等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家校形成合力,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孩子;组织家长欣赏《爱孩子的十种方法》《爱是一门需要的功课》等影片,用这些培训引导家长改变家校共育的认识误区;学校还可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指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指导家庭教育的书籍,让家长自主阅读。分享适合家长阅读的家庭教育网站和APP,让在外务工的年轻父母利用网络平台学会家庭教育。

(二)搭建家校共育平台,让家长参与活动

家校共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缔结一个互通的家校联盟,构建一个互联的家校共育平台,形成一种互进的家校共育氛围,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在珍爱生命、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方面的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家长走进学校

让家长走进学校,缩短家校之间的距离,真正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让家长与孩子们一道参与学校的文体、学习活动,体验孩子在学校怎么学,进而从心底理解孩子,形成与孩子相互谅解和相互学习的态度,搞好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农村小学人员多,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学校可定时开放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发现有特长的家长(监护人),让他们担任学校课程开设的辅导教师。比如:在每周四下午开放的图书室里,让孩子们与家长一同读书,让家长成为学习的带头人;发现有文学特长的家长,学校可颁发证书聘为班级小报的文学顾问,指导孩子们观察、选题、修改。如身残志坚的电器修理工家长梁远明,本不会修理电脑,通过学校图书室的开放学会了电脑修理,经常不计报酬地为学校修理电脑,更是每周到计算机室上一节科技课,这样的家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全校师生。坚持学校资源的开放,充分利用并开发家长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家长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探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家长参与评价

为了改变家长“唯分数”观念,让家长真实感受学生的成长,教师制作了学生成长评价档案袋,学校可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成长评价。一是让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发现孩子道德品质和言行习惯的闪光点,将这些行为计入成长档案并加以赞许、表扬与鼓励等激励性评价,引导家长对孩子表现不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进行以身示范的正确引导教育。二是在学校开放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一道参与学校相关活动时,发现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家长对自己孩子进行过程性评价。每月或半学期收集成长档案。在班会课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3.家庭教育经验分享

通过家庭教育经验分享能让学生家长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每年春节,年轻的父母回到家里,学校可开展一次“家庭教育经验分享”活动。活动由家长结合孩子教育实际,相互提出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或者案例,家长畅所欲言地交流并总结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有位从广东回乡的母亲在一次分享会上就讲到了“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曾经震惊全国的“李天一”案件,就是因为父亲李双江的过度溺爱,最终使孩子坠入了犯罪的深渊。也有家長分享国学大师曾仕强《家庭教育其实只做四件事》等经典的家庭教育理论。家庭教育经验分享活动,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家长们可以相互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取家庭教育的知识。通过家庭教育经验分享活动,使家长掌握必备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4.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家校共育的载体,既利于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又利于激发家长的责任心,还利于拉近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为增进监护人与孩子的交流,学校动员每个监护人与孩子一起饲养一只动物。监护人与孩子一道动手进行养殖,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呵护并善待生命,一起体验养殖的耐心与细心,养成好劳动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如,学校每学期开展亲子共读,每位学生与家长协商到学校图书室借一本书一起研读。监护人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并做详细记录,班主任期末收集记录,表彰任务完成出色的家庭。通过这种方式,让获得表彰的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其实,亲子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小到一起大扫除、大到家庭游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孩子很容易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家校联系

与家长及时沟通是家校共育必不可少的工作,在以往的家校联系中最为普遍的便是家校互访或电话联系家长,其形式单一,农村小学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家校共育产生更易于新时代发展的全新模式,使家校共育的手段充满新意。只要农村教师善于引导家长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的及时性、视频等功能,便能实现高效的家校共育。如钉钉平台的家校功能模块,家长可以督促学生学习打卡,老师可以发布亲子活动内容,家长可以在班级圈分享亲子活动的照片、视频以及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时时记录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既方便又快捷,极大地促进了家校共育的实施。微信、QQ、家校通、钉钉等信息技术平台成为家庭与学校之间快捷、实时、有效的沟通工具,为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便利。

(四)健全机制,保障家校共育

1.健全家校共育机制,提高育人质量

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工作,转变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家校共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途径。一是组织志愿者队伍。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进校当教师,让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轮流到校协助教师一起教育孩子,参与活动过程的开展、实践活动的组织。这样,有助于家长更深刻地了解教育的规律,学生掌握更多书本以外的社会知识。二是成立家教辅导中心。由家长自愿报名,利用晚上、假期空闲时段授课,授课内容包括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等,由校长、教师、外聘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家庭教育辅导、引导教育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学习型家庭创建、家庭教育调查等形式,助推家校形成育人合力。

2.建立家委会,管理更民主

家委会具有监督功能,为学校教育改革、学校管理、学生利益等制度健全出谋划策,是维护学生和家长合法权利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突破家校信任危机,需让家长清楚学校育人的相关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家校共育管理民主化,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各班推荐几名关心学校工作,愿意为班级服务,对孩子教导有方的家长成立家委会,主要负责收集家长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及家长们的建议,为家校共育的良性发展建言献策。学校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汇报工作计划、安排和要求,由此让家长们清楚了解学校发展、学生培养方面的情况,参与学生的教育,从而实现民主管理和家校共育。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家委会对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进行考核,结合家校共育意识改变、有效做法等进行投票评选出学期优秀家长,促进家长改变“唯分数”的观念。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农村小学只要立足学校、家庭实际,在不断的探索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新途径研究,加强家校互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一定能落地。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