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文本名物化翻译及其意识形态动因研究

2022-06-21

关键词:实体化物化语料库

张 稳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Norminalization 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近来在翻译界也逐渐受到关注。然而,该词的汉语译名并不统一,目前主要有“名词化”“名物化”“名化”三种主流译名。根据王立非、刘英杰的研究,不同的译名体现出使用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1]。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故而选用“名物化”①笔者在论文中使用“名物化”进行表述,但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仍沿用原论文作者的措辞,采用“名词化”或“名物化”等表达。这一从及物系统概念出发的表达方式,以强调其对过程、性质、关系等的物化。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国内翻译界对名物化的研究逐渐从以“译入”为主转向以“译出”为主。“译入”方向上,国内名物化的翻译研究多为基于不同文类的翻译经验总结式的规定性研究,鲜有描写性研究。已有研究所涉及的语篇文类以科技、法律、商务文本为主导,不断拓展到其他文类。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库可知,国内英语名物化翻译研究始于1987 年,裴邦贵从转换生成语法视角总结了科技英语中名词化汉译的方法[2]。值得注意的是,傅敬民是为数不多的专项聚焦从名词化的句法特征研究法律英语汉译的学者[3]。此外,胡春雨、高洪苗的研究让人耳目一新,他们自建Economics平行语料库,经过量化统计发现名物化隐喻式译法占主导[4]。另一方面,“译出”方向上,国内名物化的翻译研究整体上稍显不足,已有文献的研究方法仍以规定性研究为主(孙志祥[5],刘华文[6]等),也有部分学者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描写性翻译研究,其中以唐革亮、杨忠[7],侯羽、刘泽权[8]的研究为代表。此外,研究所涉及的文类太过分散,缺乏专项深入探讨,其中赵军锋以及于洋、于文会分别从法律语篇和畜牧兽医专业文本中总结了英汉语名物化的结构特征的句法结构[9][10];刘毅等从中医语篇英译出发,着重研究了名词化隐喻的语篇功能[11]。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名物化的翻译研究仍有以下不足:“译出”研究关注度不足;描写性翻译研究重视不够,借助语料库的技术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需要持续深入;研究涉及的语篇类型仍需丰富,其中对政治文本的研究不充分;研究切入点过于局限于语言表层的研究,缺少对语言表达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深入分析。政治文本是指在政治活动中满足特定政治目的的各类型文本或文体,可以分为机构政治文本和日常政治文本,而翻译界更多关注的是前者[12]。鉴于机构政治文本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其英译应更加注重保持政治性、严谨性、简洁性、准确性、单义性、客观性和完整性[13]等特点。

基于此,本文以语法隐喻和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依据,聚焦政治文本的英译,利用自建的平行语料库,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研发的相关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选取《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简称《减贫》)白皮书为个案,探索其英译的语言特征、名物化翻译意识形态意义潜势的表现及动因,重点回答以下问题:1.《减贫》英译文中的高频名物化词汇和关键名物化词汇分别有哪些?2.译者进行名物化翻译是出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义潜势考量?3.译者进行如此处理的动因是什么?

一、理论基础

作为语法隐喻最为强大的资源,名物化利用名词隐喻性地再现过程、性质、环境、关系等,发挥了实体功能。名物化的分类可以参照Halliday 对一致性(congruence)的区分:级的一致(congruence)和性状的一致(congruence in status)。在级的一致方面,他把语义分为言辞列(sequence)、言辞(figure)和成分(element)三级[14]719。 据此,名物化可以分为跨性状的名物化和跨级阶的名物化,其中前者包括过程、性质、环境、关系的名物化,后者包括单个事件以及一系列事件的名物化。就名物化的功能方面,从系统语言学视角出发,赖良涛认为,与一致式相比,名物化的隐喻式在语篇的概念功能上可以取得实体化、抽象化、浓缩化、模糊化的效果[15]。然而,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名物化的使用也可以是话语实施权力和意识形态操控的语言资源。Fairclough 就曾表述过名物化可能是“用坏”的“好东西”,可以作为解释意识形态立场的资源[16]。也就是说,说话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纵语篇的概念意义,影响读者、让其按照作者的意图解读。

值得强调的是,本研究所聚焦的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并非具有明显负面属性的、专属于统治阶级的错误、虚假意识,也不是一般社会所流行的普遍价值观和信仰[17],而是借鉴Fairclough 的观点将其理解成为持久的不对称权力关系服务的价值观和信仰[16]。据此,本研究拟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名物化的概念功能进行详细分析,挖掘名物化语言现象翻译过程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因素。

二、研究语料及设计

本研究所涉及的语料中,《减贫》中英文文本是由我国国务院于2021 年4 月6 日颁布的政府白皮书。作为权威的政治外宣文本,《减贫》承担着向国外读者介绍我国减贫进展、分享脱贫的“中国建议、中国方案”的任务,值得更深一步的研究。此外,本文所选取的ToRCH2009 语料库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家金教授发起并组织国内64所高校的115 位教师及硕博生按美国布朗大学创建的Brown 语料库取样方案创建的百万词级现代汉语语料库,包含政府或机构公文及文宣等15 类语料文本[18]。Crown 语料库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家金和梁茂成教授组织国内107 所高校的147 位大学教师及研究生于2013年建成的百万词级的现代原创书面英语语料资源,其规模与取样标准也与Brown语料库大致相当,包含小说、通用、学术及新闻类文本[19]。Scott&Tribble 认为对于参照语料库的选择尽管整体上“难以决断(far from decided)”,但仍然可依据“参照库的规模及内容(the size of the reference corpus and what it should contain)”[20]64进行选择。针对本文的研究问题,上述两个语料库满足该条件,可以作为本研究的参照语料库。

整体研究设计上,本文首先经过文本清理、中文分词、人工审校等一系列过程,建成《减贫》中英文单独的单语语料库;接着利用AntConc的统计功能,通过计算得出《减贫》中英文文本标准类型符比;并以北外研发的ToRCH2009 和Crown 语料库分别为中英文参照语料库,在AntConc软件中生成中英文语料对应的主题词表,选出主题性靠前的30 个普通词汇以及25 个主题性较高的特色名物化词汇,并且检索《减贫》英文语料,生成词表,选取10个高频名物化词汇;最后,利用ABBYYAligner将《减贫》中英文进行句对齐,创建平行语料库,并利用SDAU-ParaConc[21]软件检索高频和特色名物化词汇,考察其翻译特点以及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潜势。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减贫》中英文语料基本信息及名物化词汇的使用特征

标准化类型符比是较为可靠的衡量文本中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的工具[22]9。根据表1 中的信息,《减贫》原文的标准化类型符是其译文的1.5倍,也就是说,译文的词汇密度相较原文要小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简化策略的运用。

表1 《减贫》原文及译文的基本信息统计表

主题词(keyword)是指与参照库相比具有“超常频率(unusual frequency)”[20]55的词,主要用来阐释文本的主题和内容进展。借助主题词,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挖掘文本“在体裁和内容方面的区别性特征”[7]。本研究分别以ToRCH2009 和Crown语料库为参照,生成《减贫》原文及其译文的主题词表(见表2)。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表格所列前19个词,尽管主题性强弱不同,频次略有差异,但都有对照出现;从第20个开始出现不一一对应的情况,原文中“攻坚、全面、更好、精准、新时代、消除”等词汇反映出中国的扶贫阶段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更为精准的减贫扶贫,这一点在英文中前30 个主题词中并未体现。此外,在英文中主题性较高的“and”在译文中出现了908 次,而其对应的汉语“和”在原文中的频次为179 次,译文是原文频次的5倍之多,这在一定的层面上反映出,译者进行汉译英翻译时在语句或词汇衔接层面的显化处理。

表2 《减贫》原文及译文的主题词表

此外,由于主题词聚焦语料的特色,其中的实词对于语言与意识形态的研究十分重要。[23]因此,本研究从《减贫》译文的主题词表中选取主题性(keyness)较高的25 个名物化词汇(见表3),其中relocation、employment 是实现全面消除贫困的重要方式,rejuvenation体现“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终极目标,guarantee(s)展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的全面实现。

表3 《减贫》译文的特色名物化词汇统计表

高频词(High-frequency items)是指统计意义上拥有较高频率的词,往往可以体现文本的特征和关注焦点[20]15。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减贫》译文前10个高频名物化词汇(见表4)所建构的内容包括:减贫(alleviation)是党和政府的使命与责任(responsibility),以帮助贫困地区和人口开发经济、发展生产继而摆脱贫困的“扶贫开发(development)”工作为重点,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减贫交流合作(cooperation)、完善贫困治理体系(governance)、落实贫困社会管理服务(management)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support)、援助(assistance)及保障(care),最终实现共同富裕(prosperity)。这些高频和特色名物化词汇共同诠释了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与做法。

表4 《减贫》译文的高频名物化词汇统计表

(二)名物化翻译的意识形态意义潜势

依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得知在概念意义上,名物化隐喻式表达,较之一致式,可以起到将过程实体化、抽象化、浓缩化、模糊化的作用。映射到翻译研究领域,译者对于原文中非名物化结构进行名物化结构的隐喻化转换,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出于英汉语言系统差异的考量以增加译文可读性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语篇的概念意义”[15],影响读者,让其遵从特定的目的解读语篇。也就是说,名物化语言结构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意义潜势,亟待我们深入挖掘。因此,下文将从实体化、浓缩化和释义化三个切入点展开,挖掘译者是如何利用名物化隐喻的相关效果,减少西方读者对我国减贫成果的质疑,避免相应误解,以及如此处理的意识形态动因。

1.实体化以避免歧义

根据Halliday对名物化的定义,可知其本质是把非实体性现象(过程、性质、环境、关系、事件等)固化成实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的形式予以体现。名物化的这种效果其实是一种语用预设,通过它可以使一些未定的、或者有争议的现象预设为实际存在的、真实的现象,从而潜移默化地操纵读者的解读,实现自己的意图[15]。据此,上述高频和特色名物化词汇中属于过程实体化,即由动词转化而来的,有alleviatio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governance;subsistence;elimination;eradication;assistance;relocation;support;founding;realizing。属于性质实体化的,即由形容词转化而来的,有prosperity 和backwardness。在《减贫》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努力把原文中包含价值判断或意识形态的语言转换为具有实体化效果的名物化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译文读者的误读,避免了可能的争议。

1)原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译文:The construction,management,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 of roads in rural areas have all see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2)原文:……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译文:…giving the people greater prosperity…

例1蕴含过程实体化和性质实体化,译者将过程的描述“建”“管”“护”“运”以及蕴含价值判断的四个“好”字,全部实体化转换为英文中相应的名物化结构,让译文成为一种事实的表达,可以有效避免读者的误解,让他们知晓我国在加强贫困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方面切切实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质疑。另外也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简洁明了。译者在例2翻译中,抛却了原文对应的一致式表达,而采用了名物化隐喻式表达,这在简化原文表达的同时,将原文的意思固化,体现出译者的价值判断,准确传达了当时中国政府要切切实实为民办事、为民谋福祉的决心。

2.浓缩化以“打包”语义

Halliday认为名词词组具有很强的浓缩作用,即可以“打包”多重意义。它们在表义层面非常强大,既可以依靠多个前置修饰语的增加实现扩展,又可以用级转移的言辞(figure)或言辞列(sequence)方式扩充[14]729。名物化的这种“打包”作用能够提高语篇的词汇密度、增加语篇的意义承载量。对于读者来说,解读的难度自然增大。译者通过这种方式也在进行权势的建构,有意识地排除一部分读者。然而在翻译中这种浓缩化翻译方法的使用,体现出译者对于文本文类的把控:政治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其权威性、严谨性通过语义“打包”一览无余。

3)原文: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 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译文:China is home to nearly one fif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Its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extreme poverty ——the first target of the UN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 years ahead of schedule,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making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of global poverty alleviation.

4)原文: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译文:In places where the work was particularly difficult,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became the top prior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例3 中,译者通过“eradication”“target”名词的使用,打包了原文中“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以及“提前10 年实现……减贫目标”两个事件的语义,并且还把“eradication”作为另一个小句的参加者,从而使该小句的信息负载量高度浓缩。译者的这种浓缩化处理,体现出其对原文识解建构方式的改变,并从文类的角度,保证译文作为政论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译文的解读难度,将部分读者排除在外。此外,译者在例4中,将原文中“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和“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两个事件的语义打包进“the top priority”这个“压缩包”中作关系过程的表语成分,具备政论文体简洁专业的特性。

3.释义化以明晰意义

名物化语言,除了有对事物进行实体建构和浓缩简化的功能之外,还有释义的作用[24]。仔细研究本研究的语料可知,译者对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隐喻的表达进行名物化处理过程中较多地从释义功能出发考量,选择舍去源喻,以减少受众认知努力和可能的理解偏差,提升文本可读性与可接受性。

5)原文:阳光扶贫

译文:Transparency in poverty alleviation

6)原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的战斗堡垒。

译文: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re… playing a key role in ensuring that…

7)原文: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转为注重“造血”。

译文:The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changed from mainly relying on external support like a blood transfusion to a more sustained effort from self-motivation.

8)原文: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译文:The approach has changed from generalized broad-brush policies to targeted measures based on specific conditions.

例5-8 中的隐喻表达,富含汉语特有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等值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译者多采用舍去源喻的方法,采用名物化词汇进行显化翻译以实现释义功能。具体而言,例5中“阳光扶贫”喻指扶贫工作公开透明,译者并没有将其直译为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sunshine,而是用transparency 进行了显化替代,去除了原文的自然隐喻,避免了读者把扶贫工作误解成舒适惬意的状态。例6中“战争堡垒”被弱化处理成playing a key role,同样舍去了源喻,从意识形态角度弱化战争隐喻带来中国“好战”的印象。类似地,例7 和例8 中的“造血”“大水漫灌”“精准滴灌”中的身体隐喻和农业隐喻也在翻译中去除了。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降低了读者解读此类文化负载词的认知努力程度,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另一方面,从意识形态层面考量,也有效地规避了可能的理解障碍和不恰当的语义联想。

(三)动因分析

从上述语料分析结果、名物化语言特征以及意识形态意义潜势的表现不难看出,英汉语言差异、文本类型以及文化内涵差异是译者进行上述翻译处理的动因。

1.语言差异动因

根据连淑能[25]133的研究,由于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故而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使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使叙述呈动态。英语的名词化现象可以使得表达比较简洁、灵活、行文自然,便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此外英语的名词化表达还可以使得表述准确、贴切,避免歧义。

在本研究中,译者采用实体化和浓缩化的方法将原文文本中的动态表述进行合理的静态化处理,化“动”为“静”,以增加译文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简洁性。除了上述例子以外,还主要体现在原文本的章节标题的翻译上,译者几乎把原文中的以汉语句子构成的小标题通过名物化手段转换成英语的派生性名词短语(如例9-10)和动名词结构(如例11-12),实现了级阶的下移,固化语义,静态化语言,从而模糊时间概念,体现事物或事件发生永恒性。

(1)汉语句子——英语派生性名词短语

9)原文:中国的减贫和发展加快全球减贫进程

译文:China as a Facilitator of the Global Caus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10)原文: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译文: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oor

(2)汉语句子——英语动名词结构

11)原文:特殊困难群体生存发展权利有效保障

译文: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Special Groups to Basic Needs and Development

12)原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译文:Identifying People in Need to Know Whom to Help

2.文本类型动因

政治文献是一种观点鲜明、郑重严肃、权威可靠的文体,具有准确性、政治性、单义性、客观性等个性特点[13]。准确性是指立场和态度的准确再现;政治性是指要保持政治敏感性,仔细衡量词语的政治含义;单义性强调要表达唯一意义,避免歧义;客观性指用词理性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因此,陈大亮认为政治文本的翻译要求较高的忠实度、政治意识形态的敏感性、措辞的准确性和一定的可读性。同样,政治文献的文本类型特征也决定了名物化翻译要注重对意识形态意义潜势进行准确、单一、客观的具有政治敏感度的表达,以摆正立场、避免冲突、减少误解和凸显理性。

上述所列例子中的译文表达都是对政治文本特性某几方面重点综合考量的结果,如例1-2 和例9-10 的实体化表达重点综合了政治文本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特征;而例5-6 的释义化表达可能是译者出于对政治文本政治性和准确性的考虑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3.文化差异动因

汉英在政治制度、民俗、习惯等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让彼此形成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们在语义内涵和语义联想层面并非对等或等值的状态。在本研究中,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扶贫术语和隐喻的名物化翻译上。

上例中的“阳光扶贫”“战争堡垒”“大水漫灌”“精准滴灌”等自然隐喻、战争隐喻和农业隐喻的表达,具有汉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完全等值的表述方式。译者在处理时基于对读者可能的理解障碍和不恰当语义联想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舍去源喻、显化语义的做法,使话语的语义更加简单明晰,有效地避免了文化直译带来的误解与歧义。译者的这种被动选择与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失语”困境这一当前的现实是密不可分的,但这种情况也只是暂时的,随着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不断深入,译者也可根据不同阶段的传播特征进行适当地调整翻译策略。

结论

本文通过借助语料库技术快速锁定高频和特色名物化词汇,并从意识形态蕴含丰富的词汇为出发点,探究名物化翻译的意识形态意义潜势及其动因。研究发现,政治文本英译中的名物化词汇除了有增加词汇密度,体现专业性权威性的一般性功能以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意义潜势。译者在处理时加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将其或实体化,或浓缩化,或释义化,进行了恰当的权势建构,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减少误读,使译文尽可能地正向传达原文思想。归根结底,这与汉英语言系统的动静态表达差异和文化内涵差异以及政治文本的政治性、严谨性、客观性、单义性、简洁性等文体特点息息相关。

在今后对政治文本英译处理中,对于待选定的英语名物化词汇,要仔细品味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不仅要从译文可读性角度出发进行判断,更要注重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依据名物化词汇的特定功能效果解构并重新建构原文的意义。这样,才能讲对“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思想、中国经验的正向传播。限于语料库规模及类型,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实体化物化语料库
高炉混合喷吹煤粉的物化性能研究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物化探技术在大兴安岭大南沟钼矿勘查中的应用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我国实体化电子商务的区域发展问题及策略探讨
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化、实体化、产业化的具体措施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