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乐器柳琴与电子音乐融合探索研究
——柳琴作品《对话Ⅱ》

2022-06-21朱丽姝

黄河之声 2022年3期
关键词:柳琴电子音乐语气

朱丽姝

一、电子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

电子音乐起源于法国,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精神追求、创作思路不断追新和探索,西方电子音乐很快出现了大量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电子音乐传入中国已是20世纪80年代,相比西方国家滞后了40年。张小夫在《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一文中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大体划为三个阶段:“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1994—2003年,为中国电子音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2004—2012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

二、柳琴与电子音乐作品的审美诉求

音乐存在的形式丰富多彩,任何音乐作品的审美都将是作曲家以及演奏者的终极目标。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内在价值和外在意义。听众对传统柳琴已经有了固化审美模式,如追求音色及音乐形象的深刻性、追求演奏家演奏技术高超等。而对于柳琴电子音乐的形式,听众尚未形成相对一致的审美模式。因此如何站在智能化大方向的背景下去理解此类音乐作品的美学意义,将对其提供一定依据。

三、《对话》这首作品的创作观念

这首作品是四川音乐学院谭金刚先生为“2018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幻境”中国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剧场》量身创作的一首柳琴作品。这首作品从曲式到弹法以及声音制作都有别于以往柳琴作品的形式,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全新的呈现。对以往音乐形态的突破:此曲以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为前提,实验艺术的创意构思为基础,将柳琴、电子音乐、视觉形象与实时交互数字媒体技术融为一体,挖掘柳琴本体常规音色,开发未有音色及弹法,将柳琴的常规声音以及人为在琴的各种部位制造出声响,通过琴体及演奏发出的乐音和噪音做出不同语气——音色的对比,变奏的对比。从而让这首作品的音乐内涵带给观众非常特别的视听感受,打破了以往的视听模式。在调式上运用的的无调式写作特点,并将定弦从原来的gdgd改为gd#g#c,摆脱传统柳琴调式规律,以视听感受为中心,运用语气多变的调性发展变化,形成柳琴现代思潮下的新音乐语言。这些不同的声音材料通过“同一性”和“对质性”的不断发展,加上电子音乐根据作品所需要的语气变化对音色的制作,配合背景视频交互而形成了生动的音乐形象。

四、在《对话》中柳琴演奏技法要素分析

柳琴常规化音色是由拨片碰撞在琴弦上所发出的声音,而在本首作品中,作曲家谭金刚先生经过反复研究,大胆试验创造出多种通过这件小小的乐器所发出的各种声响。它们的演奏方法如下:

五、柳琴演奏的电子技术设计

在作曲家设计的特殊弹法下,通过电子技术的制作处理,从而达到此曲的音乐内涵表达效果。从交互变量的角度,通过弹法瞬间达到的振动来射应交互电子音乐模块。其音色处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柳琴本身乐器所发出的原始音色直接通过扩音回放,音量大小通过调音台调整;第二部分提取音源素材进入交互平台,通过编程所需要的音响效果,进行效果处理后回放,该部分通过处理好的触发、切换参数数值实时可控;第三部分是控制信号来侦测时值、音量、音高和节奏,作为物理属性探测以及音乐触发信号和控制变量。如:

此曲的62小节处,电子音乐处理部分就是在原始音色的基础上,只做了轻微的扩音处理,突出和弦色彩纯净的变化。

例如:在此曲的5号乐段,电子音乐交互平台提取了音源素材,通过编程,所发出犹如窃窃私语并且带有情绪变化的音响效果。以至于到后面表达说话声音越来越大,都是运用此技术来呈现音乐思想。

六、作品分析

此曲属于叙事曲,是用各种语气叙事性的展开。一共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了不同的演奏方法和音效来表达不同的语言情绪,每个部分长短不一,最短的部分只有一个乐句。与传统柳琴作品有很大不同的是,大多数柳琴作品是通过旋律线条和鲜明的节奏律动表达情感,而《对话Ⅱ》则是通过使用各种技巧在琴身发出的不同声响结合电子音乐的处理发出的音效,节奏律动上较自由,直接与观众产生联觉效应,从而有故事地串连起来。

乐曲开始伴随着码下音突然的发声展开的序幕。通过电子交互技术的处理,清脆的码下音产生了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音响由一个角落响起,犹如一个角落的对话,稀稀疏疏窃窃私语般,慢慢声音颗粒感越发密集,逐渐响彻到整个房间的各个角落并进行环绕,形成满屋说话的嘈杂声音,给人很强的空间形象感。随之进入到乐曲第一部分,通过手掌轻抚琴身面板部分来回摩擦产生的声音,来表达一种温柔地语气,在语气表达中,需要演奏者呼吸均匀,稳健沉着,似乎在诉说平静而祥和的往事,声音绵柔而细腻,仿佛说话之人是优美而雅致的。

第二部分,开始庄重严肃地对话。通过用指尖由慢到中速均匀地拍击面板的弹法,改变了之前的音色和语气,与第一部分形成很大反差。由之前的摩擦声变成指尖弹奏面板,强弱规律的多次反复,随后出现了拨片在琴弦快速刮弦的技巧,通过电子技术循序渐进回响整个房间,仿佛所有人带着紧张窃窃私语议论纷纷。之后随着手掌摩擦面板的技巧出现马下音的轮音,音量一直渐强推进,到手掌击面板发出空弦音,这是一次情绪由疑虑到激动的一次堆积,第二部分尾部呼应了开始切切私语部分,直到减慢。

第三部分,由三种弹法混合在一起(1、用拨片的边敲击琴弦,发出尖脆的声音;2、手掌摩擦琴身;3、用手掌拍击面板而产生的空弦音。)虽然弹法跟前面乐段有部分雷同,但空间感却是完全不同的。拨片敲击琴弦是从靠近琴码处点状慢速开始通过逐渐变快敲到琴弦中部,声音细腻并且会产生不同音高,越靠近琴码音越高,越靠近上方音越低,通过电子音效的制作所发出空灵的音质,表达了人的情绪充满奇异的,天马行空的幻想。任性的、傲慢的、充满欲望的语气、心绪杂乱而浮躁。在这样意境中,手掌摩擦琴身,如小声议论,此段尾部出现再次用手掌拍击面板而进入到下个乐段。

第四部分,此段运用了使用金属棍四根弦低音区的品向下滑动后立即离开琴弦并形成空闲音的技巧两次,进入到另一个对话的情绪空间,中间会由演奏者唱出yi xi suo的语调,仿佛朗诵般,再右手执金属棍猛击四根弦低音区的“品”,保持压力的情况下向高音区滑动,滑动技巧会带着律动,舞蹈般演奏,音区和滑动的速度由此产生一种金属音。以及带有朗诵语调的人声。两种技巧随着语气交替使用,表达了人们在诉说欢跃、大喜的心情。如:

第五部分,前4段技巧都是通过用各种方法通过击打、碰撞琴身加上音效的特殊处理创造出的不同语境,而到了第五部分,出现了音符,但此段的音符演奏并没有发出以往柳琴作品所弹奏的常规音色,而是整个段落运用手指在指板上虚按并且右手轮奏的技巧演绎的。虽然是虚按,但依然有音高,只是音色的不同,其颗粒感更强,加上音效的处理,满屋子落满珠子的感觉,来表达兴奋、激昂的对话情绪。

第六部分,进入小快板,开始依然由上一段落虚按技巧过渡三小节,便出现了常规音色,而这一常规音色的出现,仿佛一道亮光照射进来,明亮而通透,随之由单线条轮奏叠加到双线条和声轮奏,再叠加到三条线以至推向最强力度。由于之前的压抑弹法,一直压抑长时间堆积,到这一段的常规音色,才更突显情绪的发泄,这也正是作曲家创作此曲的高明之处。经过前面各种情绪、语气的铺垫,必将推起后面的高潮部分,而这一部分就是高潮之前的过渡段落,音高不停推进,堆积,力度一直用弱奏每一小节做渐强表达,最后用滑奏虚按技巧滑向乐曲的第七部分。

第七部分,是一段急板,也是整曲的高潮部分,整段运用扫拂技巧,演奏者根据作曲家标出的高低线条,即兴演奏出类似摇滚律动的节奏型来表达狂热的、兴奋的、激动的状态,其速度在16分音符为单位的200左右,这也是这段新颖和有趣之处,也许演奏者每次演出所即兴出的律动都会不一样,但风格会相同。激情、时尚、动感、充满阳光的律动,加上四根弦滑音扫佛技巧的推进,体现了柳琴这样小小乐器所发挥出的大能量。本段落尾部由扫拂琴弦自然滑向扫拂码下音进行扫佛,同时也跟开始码下音的单音想成了巧妙的呼应。跟电子交互音乐结合,其音响使整个房间沸腾,慢慢的慢下来自然变成琶音越来越慢越轻,慢到一个合适的固定速度,将进入到尾声乐段。

第八、九部分,便进入了本曲的尾声部分,回归到温柔平静的柔板,采用手指拨弦琶音技巧,温柔细腻,和弦链接无调性,但和声色彩不停向高音细腻地叠加堆积,每根弦音高都在逐渐变化堆积,作曲家要求此段情绪逐渐减少,接连到第九部分最后的弦上方琴桥处上下琶音技巧,通过电子音效的处理,空灵地陆续回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越来越虚弱的状态,全曲结束。

构成这部作品的声响原始材料是柳琴产生的乐音和噪音,作者把这两类声响材料以平等态度对待,以相互映衬的方式来建构全曲。首先是不同类声音材料呈示、发展、变奏、派生、对比;其次是把这些不同声音材料在音乐内涵上的“同一性”和“对质性”作为建构作品的核心结构力,而“同一性”和“对质性”也是音乐不断衍生的重要保证;第三是作者将这些材料按照既定的组织逻辑,辅以混响、延时、变调等音频处理,柳琴与实时生成的电子音乐的交相辉映,配合视频交互而形成动态的画幅。回探整个作品,所有语气和情绪的对话都通过作曲家用创新的写法和电子音乐的实时音效有趣多变地表达。同时也揭示了黑白相间的世界,通过不同情绪,不同对话,不同世界意境,也仿佛是人生的对话:初见—历程-人生巅峰-平淡-落幕,作曲家心思缜密细腻,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不仅大胆创造了柳琴很多新技巧新弹法,形成多变多种音乐语言,然而对情绪铺垫拿捏精准,赋予作品很大张力,对演奏者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演绎。《对话》这部作品是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担任设计并创作完成的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幻境”音乐剧场中的艺术作品,并在广西南宁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如期推出。

柳琴作为中国乐器的高音弹拨乐器,如果可以在更多的领域与多种形式的音乐元素和形态相合作融合,不仅改变了表现力的单一化,还会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形成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同时也是传承中国音乐多样化的方式。而电子音乐的传入,也给柳琴的发展带来无限生命力,就像这部作品,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碰撞出了崭新的音乐生命和音乐语言,在保留柳琴独有的特点和音色外,加入电子音乐在音响效果的处理和修饰,应用而生了这首完全跟以往不同风格的作品。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优秀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思维和优秀的创作理念,中国乐器演奏者需要多与这样有创意的作曲家合作,为国乐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形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猜你喜欢

柳琴电子音乐语气
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创作理念空间上的异同
——基于电影音乐作品角度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语气不对
临沂地区柳琴戏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