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警管理中的效果

2022-06-20尤燕燕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13期
关键词:栓塞血栓科室

尤燕燕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广东佛山 528200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临床较为常见, 发病率较高,多见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多是因静脉血流循环障碍,致使血管堵塞、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所致,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沉重感等,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 针对该类疾病患者,若未及时采取相应有效治疗,在其急性期时或会导致深静脉血栓脱落,诱发肺梗塞,威胁患者生命[1-3]。 而及时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防治, 可最大限度减少该疾病所致的不良后果,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 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主要以预警工作为主, 化被动护理措施为主动护理措施, 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对其预防,并进行分级护理,可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形成有效预防[3]。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32 例骨科、妇产科、肿瘤科、呼吸内科4 个科室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6 例住院患者作为常规组,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6 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患者均来自骨科、妇产科、肿瘤科、呼吸内科4 个科室。 常规组中,男37 例,女29 例;年龄35~70 岁,平均(59.12±2.37)岁;疾病类型:髋关节骨折18 例,肺癌9 例,子宫肌瘤16 例,卵巢囊肿12 例,肺结核8 例,其他3 例。研究组中,男34 例,女32 例;年龄35~70 岁,平均(60.25±2.46)岁;疾病类型:髋关节骨折17 例,肺癌8 例,子宫肌瘤18 例,卵巢囊肿12 例,肺结核6 例,其他5 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住院时间≥24 h 者;②入院前无静脉血栓栓塞症史者;③非急诊留观者:④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存在严重并发症者。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予以基础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口头健康教育、用药指导、辅助检查等。

1.3.2 研究组 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①成立多学科联合预警防控小组, 由管理层面护理部主任1名,医务科科长1 名,骨科、肿瘤科、妇产科、呼吸内科医师及护理组长各1 名,药师1 名,骨科专科护士及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各1 名组成。 ②组内分工: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总体运行和质量控制工作,医务科科长担任副组长,负责人员及资源调配;专科护士、科室医师及药师组成院内培训导师,制定规范化防控管理流程,指导防治方案的制定、执行及改进;科室护理组长担任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联络员,配合方案的有效进行;将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纳入防治小组,建立多部门的诊治绿色通道。 ③制定规范化流程:依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4]、《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管理体系》[5]等相关指南,预警防控小组通过外出参观,结合医院医疗护理特点,建立以科学管理、主动评估、规范预警、早期干预为原则的防控管理流程。④具体实施:共同构建方案管理制度、防控措施落实核查表,由责任护士按流程执行并签名确认;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上报制度,各科室利用表格,将已形成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症状、发生时间等信息填入医院护理管理系统中,由小组成员对资料进行确认及资料上传,并对资料审阅,小组内部成员需定期组织会议,对工作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总结预警体系工作优缺点,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⑤知识培训:由小组组长负责与各科室沟通,针对各科室特点,利用讲座、学术沙龙、个案分享、送课进科室等的培训方式,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因、发病时正确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进行学习,还可构建疾病预警管理交流平台,收集患者信息,定期采用PDCA 循环模式对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典型病例,发现问题,对其针对性解决,并指导各科室人员如何正确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还可定期组织相同科室人员进行心得交流、线上课程学习等,提高各科室人员自主学习性。⑥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非手术科评估工具采用Padua 评分表[6],手术科利用Autar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7],产科采用2015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指南的血栓风险评估表[8],ICU 采用Caprini 评分表[9]);完善检查并确认风险等级,医生根据护士的评估结果,进行再次评估并开具规范的预防医嘱,护士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患者风险等级并悬挂标识牌。 ⑦分级预防措施:依据各评分表评分,可将其划分为3 个预警级别,分别是高风险——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存在明显下肢肿胀、疼痛较为剧烈、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及时救治;中风险——患者已形成深静脉血栓,患肢存在肿胀、挤压疼痛等临床表现,应予以B 超检查、血常规等检查及时确诊,治疗药物可选用低分子肝素钠,并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低风险——具有形成风险,单侧下肢存在肿胀,护理人员应对其密切监测,可适当予以抗凝,以骨科患者为例,辅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训练,按摩患者肢体,按摩时注意,尽量避免对患肢部位按摩;减少脂肪含量较多食物摄入等。

两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均实施至出院。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 肺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其中,疾病知识掌握情况, 采用医院自制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量表来评估, 两组患者分别对干预前后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打分,总分0~100 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的疾病掌握情况越差。经预试验,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各维度Cronbach′s α 系数均在0.65~0.86;重测信度为0.85,各维度重测信度均在0.74~0.88;内容效度为0.9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肺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肺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D 水平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D-D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D-D 水平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D-D 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D 水平的比较(mg/L,±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D 水平的比较(mg/L,±s)

注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D-D:D-二聚体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常规组t 值P 值66 66 379.82±61.50 382.27±65.36 0.229 0.819 156.41±18.63a 231.41±26.51a 18.805<0.001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V、FI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V、FIB 水平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PV、FIB 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比较(±s)

注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PV:血浆黏度;FIB:纤维蛋白原

组别 例数 PV(mPa·s)干预前 干预后FIB(g/L)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常规组t 值P 值66 66 3.55±0.73 3.61±0.69 0.485 0.628 1.81±0.17a 2.26±0.53a 6.568<0.001 4.19±1.27 4.13±1.20 0.279 0.781 2.59±0.19a 3.07±0.65a 5.758<0.001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的比较(分,±s)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的比较(分,±s)

注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常规组t 值P 值66 66 56.34±0.74 56.60±0.82 1.912 0.058 92.35±1.35a 81.06±1.10a 52.670<0.001

3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可细分为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主要是指机体内血液在深静脉官腔内非正常凝结,致使深静脉官腔阻塞,引发静脉血液回流障碍[10-14]。该疾病的诱发包含长期卧床支架制动或石膏导致血流中断、手术或机体炎症致使静脉壁受损等因素,加之起病隐匿,并无明显临床症状,故发现时,患者常已存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效果不佳[15-19]。即使对住院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该疾病的发生率也并未明显降低,这或与常规护理措施多为被动护理, 且多为髋关节骨折等疾病护理, 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措施几近于无关系较为密切, 故此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不佳。

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以患者为中心,在住院患者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前,便对患者实施各种有效防治措施,以护理为主导,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医院内疾病管理水平,规范护理工作。本研究针对研究组住院患者予以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3%(2/66)、 肺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3%(2/66),均低于常规组的12.12%(8/66)、13.64%(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可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分析原因在于,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中对各科室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用依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防治措施,可确保护理措施贴合患者实际需求,且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可最大限度避免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进程。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中通过建立小组,明确组员分工的形式,可促进小组成员实施护理走过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可在确保预防性护理措施落实的基础上, 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加之对小组成员进行各种培训与会议,可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识别静脉血栓栓塞症及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能力,进而可促进护理质量,减少深静脉血栓与肺静脉血栓的形成。且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患者的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D-D 水平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D-D 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V、FIB 水平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PV、FIB 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可降低D-D、PV、FIB 水平。 D-D 为机体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反映机体内血液高凝状态;PV 可反映机体内血液黏滞情况;FIB 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加强血液黏滞性,三者均可对血栓状态进行评估。 分析原因在于,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中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然后依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防治,对于已患病患者,及时予以抗凝治疗,对于风险较低患者,予以按摩、被动运动等护理,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最大限度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20-2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可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 分析原因在于,依据各科室特点,利用讲座、线上课程等多元化方式, 对各科室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 可加深各科室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知,规范工作人员的疾病预防措施,加之指导各科室人员对患者进行疾病正确认知学习,可促进培训质量,进而促进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

综上所述,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警管理中,可提高疾病知识掌握度,改善血液高凝,促进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栓塞血栓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肉鸡支气管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