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

2022-06-20刘奎

黑河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实践

刘奎

[摘 要]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辨别是非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思想水准的提升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了解事物的“真善美、假恶丑,”就必须能够正确地分辨事物,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文章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展开论述,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探究;实践;教学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再停留在道德教育的层面上,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样,就对这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进而学以致用。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探究思辨学习氛围,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注重教学资源开发,提升理论化水平

小学生生活经历少,思维还处在发展时期,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教科书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了解分析,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便于指导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视角来进行启蒙教学,从而鼓励学生融入教科书情境,深入思考问题,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教学时,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述学生往往很难体味中秋节的文化情怀。为此,教师可以设定相关的话题,引入月饼、团圆等主题,让学生结合教师设定的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和中秋节相关的素材和内容,让学生思考中秋节和团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搜集和中秋节、团圆有关的经典素材、电影片段以及歌曲、诗句等,提前了解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与大家分享所搜集的知识和了解的内容,在互动学习中加深对中秋节和团圆相关内容的认知,从而提升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

二、注重强化教学互动,提升学习丰富性

新课改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认识,在注重基础教学内容讲解和启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设置分组合作学习或者举行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联系所学的内容展开论述,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设定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既能提高学生对教科书知识学习理解的能力,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知识分享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潜能。比如,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二年级内容《我是班级值日生》,设定相关的辩论话题“小学生有没有必要参与班级值日生或家务劳动”等,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去思考参加值日生或家务劳动的意义以及对自身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平衡生活、学习和劳动之间的关系等,让大家在互动中更深刻地了解值日活动、家务劳动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三、注重强化教学反馈,提升育人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內容,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等开展体系化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在基础内容的讲述中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元素,通过微课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教学反馈,定期与学生一起在总结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学习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和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四、注重加强实践育人,提升学习获得感

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善于结合所学的内容来进行思考研究,改变单一的惯性思维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应用的水平。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这节课,教师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后设定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回家观察家庭分工是什么样的,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付出了什么等,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撰写日记的方式,了解自身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通过家务劳动体验到父母的艰辛以及幸福生活、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举行观影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或者让学生回到家庭生活中自主联系所学的知识去设计和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与他人去交流,进而在思辨探究中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提升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注重加强家校互动,提升教学多元性

现代教育理论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让学校的教育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实践证明,学校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家长的积极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可以在基础知识内容讲述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建立和家长相互沟通的机制,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更好地提升培养的针对性,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道德与法治课不重要,对其不够重视。但是学科之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思维,有利于他们提升自律意识,提升核心素养。比如,在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家庭劳动,并通过制作手抄报等方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共同交流思想,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融合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语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点有很多衔接的地方,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围绕思辨能力培养等探究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也能为学生提供更轻松的学习氛围。

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新鲜感,而且有利于开展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学习知识或分析某种行为是否正确,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辨析这些问题是否正确。例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时,教师并没有采用说教的形式进行,而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为什么要排队。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到超市购物,在结账时排队按秩序付款。就在大家按秩序结算时,一个同学(课前教师安排好的)本来排在队伍的最后面,却跑到队伍的前面,此时大家都指责他为什么插队,而这个同学却辩称自己有事没时间,大家都纷纷指责这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接着,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插队同学的行为进行分析。有同学认为他有事忙可以插队,但应该事先说明情况;而更多学生的学生认为,无论什么情况插队都是不对的。通过对这样的行为分析、辨别,学生认识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如何处理好这样的问题。通过大家在课堂上的思辨,让学生们对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有了深刻地认识,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综合上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科学设计,不断总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等,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性优化设计,提升教学成效。通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徐静.“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09).

[2]孙邑.创设思辨情境 培养思辨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8,(18).

[3]王桂圣.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9,(13).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实践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