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手持技术探究水的电离影响因素

2022-06-17陈娅娟

云南化工 2022年5期
关键词:强酸电离实验设计

赵 瑞,陈娅娟,李 睿

(云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问题的提出

水为弱电解质,能够发生微弱电离,其电离过程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如,温度、酸、碱、盐和部分金属的影响。然而,水电离过程的变化不能通过肉眼直观地观察,致使学生难以理解此部分内容。另外,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模块中并未呈现相关内容,但在相关测试中往往会考查。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试题常涉及对化学平衡图表分析的考查。因此,借助手持技术对“水的电离影响因素”实验设计,不仅有利于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核心素养,而且培养分析、概括总结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手持技术直观、实时地呈现水电离受到酸、碱和盐影响时的曲线,以图像形式表征,将微观化学变化可视化,以及通过Kw、c(H+)H2O和c(OH-)H2O关系,验证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的影响程度。直观及时的图像和清晰的验证过程,使学生实现真正的理解。本实验中因温度对水电离的影响程度极小,图像变化趋势不明显,由此不予其探讨。

手持技术由传感器(本实验主要采用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DISLab软件组成,通过数据采集器采集和处理pH传感器监测的pH值,将其传输给电脑,软件自动绘图[1]。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DISLab系统、数据采集器、pH传感器、磁力搅拌器、传感器连接线、USB连接线、50 mL 烧杯、玻璃棒、分析天平、药匙、铁架台。

药品:蒸馏水、0.1 mol/L 稀HCl溶液、0.1 mol/L 稀NaOH溶液、1.0000 g 碳酸钠、1.0000 g 氯化铵、1.0000 g 醋酸铵。

2.3 实验设计

依据选取实验原料原则:易得、廉价、环保等,本实验选取HCl、NaOH、Na2CO3、NH4Cl、CH3COONH4为主要试剂,具体实验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设计

2.4 实验步骤

1)用蒸馏水清洗传感器并校准[2];

2)分别称取 1.0000 g NH4Cl固体粉末、1.0000 g Na2CO3固体粉末、1.0000 g CH3COONH4固体粉末及 1.0000 g NaOH固体,配制 0.1 mol/L 稀HCl溶液和 0.1 mol/L 稀NaOH溶液。

实验一:取 100 mL 蒸馏水于 250 mL 烧杯中,连接装置,向其中加入配制好的 0.1 mol/L 稀HCl溶液,运行软件,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用蒸馏水清洗pH传感器,并浸泡在 0.1 mol/L KCl溶液中。

实验二:步骤同上,向其中加入配制好的 0.1 mol/L 稀NaOH溶液。

实验三:同上,向其中加入 1.0000 g NH4Cl固体粉末。

实验四:同上,向其中加入 1.0000 g Na2CO3固体粉末。

实验五:同上,向其中加入 1.0000 g CH3COONH4固体粉末。

实验结果见图1~图5。

1)实验一

由图1可知:纯水的pH为7.2,向其中加入 0.1 mol/L稀HCl溶液(pH为1),pH骤减;达到平衡时,pH为1.22,略大于1,存在较小误差。由于纯水pH为7.2,即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7.2mol/LF,根据c(H+)H2O=c(OH-)H2O,则水电离出的OH-浓度为 10-7.2mol/L,以及KW=c(H+)H2O·c(OH-)H2O,可知此温度下的KW为10-14.4。向水中加入稀盐酸后,此时溶液中的H+主要有两个来源:水的电离和盐酸的完全电离,因此比较加入强酸前后OH-的浓度变化表征水的电离的影响程度。

图1 实验一结果

依据c(H+)H2O=c(OH-)H2O、及KW=c(H+)H2O·c(OH-)H2O计算任取加入强酸后的两点:

pH为6时,c(H+)=10-6mol/L,c(OH-)=c(OH-)H2O=c(H+)H2O=10-8.4mol/L<10-7.2mol/L;

pH为4时,c(H+)=10-4mol/L,c(OH-)=c(OH-)H2O=c(H+)H2O=10-10.4mol/L<<10-7.2mol/L;

因此说明强酸抑制水的电离。

2)实验二

同理,向水中加入强碱,此时溶液中的OH-主要有两个来源:水的电离和氢氧化钠的完全电离,比较加入强碱前后的OH-浓度变化表征水的电离的影响程度。

图2 实验二结果

依据c(H+)H2O=c(OH-)H2O及KW=c(H+)H2O·c(OH-)H2O计算,任取加入强碱后的两点:

pH为9时,c(OH-)H2O=c(H+)H2O=10-9mol/L<10-7.2mol/L;

pH为11时,c(OH-)H2O=c(H+)H2O=10-11mol/L<<10-7.2mol/L;

强碱抑制水的电离。

3)实验三

通过数字化实验所得图3分析:未加入NH4Cl固体时,c(H+)H2O=c(OH-)H2O=10-7.85mol/L;加入且达到平衡时,c(H+)H2O=10-6.64mol/L>10-7.85mol/L,因此证实强酸弱碱盐促进水的电离。

图3 实验三结果

4)实验四

加入且达到平衡时,c(OH-)H2O=10-3.31mol/L>10-7.5mol/L,证实强碱弱酸盐促进水的电离。

图4 实验四结果

5)实验五

图5 实验五结果

2.5 实验反思

通过5组实验数据分析,笔者发现,每一组所测得的纯水pH均存在较小偏差,可能是由于pH传感器未洗净导致。另外,依据盐类水解等理论内容,弱酸弱碱促进水的电离程度应大于强酸弱碱盐,但本实验中两组数据相差程度较小,主要是因为醋酸铵易潮解,对水的电离的影响程度减弱。因此,在后续的实验研究中,每组实验应采用不同的烧杯,以及确保清洗干净pH传感器,并校准;其次,鉴于弱酸弱碱盐对水的电离的影响,不宜长时间将其暴露在空气中。

3 结语

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发生改变,倡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借助信息技术架构学生有效学习,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3]。手持技术将定性实验研究转化为定量实验研究,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数字化实验系统绘制曲线,操作简单方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

本实验借助手持技术将水的电离影响因素内容直观化,通过分析实验所得图表,依据Kw=c(H+)H2O·c(OH-)H2O及c(H+)H2O=c(OH-)H2O计算水电离出的H+或OH-,进而说明强酸、强碱和盐类对水的电离的影响程度。虽然实验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但将手持技术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以增强理论内容的说服力。另外,手持技术将微观化学变化可视化,学生通过实验图像实时、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其化学变化,促进学生实现理解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走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方向。

猜你喜欢

强酸电离实验设计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水的电离平衡问题解析
哪个凉得快?
无字天书
如何复习“水的电离”
浅谈溶液中水的电离度
三思而后行 强酸制弱酸规律的应用与思考
归类总结促进H2O电离的反应
硝酸计算题的典型错误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