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言部》字中蕴含的古代教学法

2022-06-17陶生魁高红菊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论语读书教学方法

陶生魁,高红菊

(渭南师范学院 中文系,陕西 渭南 714099)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称《说文》)是一部文字学著作,由于其中包蕴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又成为考察前代文化的重要典籍。《说文》中“言部”字多数与“言语”有关,其中有一些表示“言语”行为的动词往往蕴含着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为了方便表述,文章从《说文·言部》字中蕴含的诵读法、问答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五个方面加以阐发。

一、《说文·言部》字蕴含的诵读法

诵读法是古代教学常用的方法,从《说文·言部》(1)本文据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说文解字》,下同。字看,通常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讽,即不打开书卷的背诵记忆。《说文·言部》:“讽,诵也。”“讽”“诵”即朗读、背诵的意思。《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倍文曰讽。”[1](P676)《段注》解释郑玄注云:“倍同背,谓不开读也。”(2)本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说文解字注》,下同。综上可见“讽”是指不翻开书卷而进行的背诵和记忆。

为什么要讽书呢?明代王守仁曾说:“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2](P76)也就是说读书不仅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诵,是有节奏地朗诵。在《说文·言部》中,“诵”与“讽”互训,如果不作细微分析,二者无别,就是前文所说朗读、背诵的意思。段玉裁在解释郑玄注时对二者做了区别,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周礼》经注析言之。讽、诵是二。许统言之。讽诵是一也”。由此可知,“诵”不但要求背文,而且是吟咏,需要有一定的腔调,一定的节奏。从教学角度而言,“诵”的要求比“讽”高,“讽”是“诵”的基础,“诵”是“讽”的提升,二者又相辅相成。

从词义角度看,“讽”“诵”二字析言有别,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很难截然分开。朱熹《小学题辞》云:“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3](P394)在朱熹看来,童蒙之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之节,孝亲敬长之道,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则可以让儿童读书、朗诵诗歌。

此外,在《童蒙须知》中朱熹还谈了朗读的要求:“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3](P373)意思是读书时需要把书桌和书籍整理好,身体坐端正,把字看仔细,逐字逐句、声音响亮地读,读得次数多了,自然朗朗上口,不易忘记。

朗读有什么作用呢?王守仁说:“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2](P76)也就是说朗读不仅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儿童心中积压的忧郁在蹦跳与诵诗中得到宣泄,可谓一举两得。

(三)读,即潜心涵泳,重点在于对语义文章内涵的理解。《说文》:“读,诵书也。”段玉裁区别了“讽诵”与“读”的异同,他说:“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至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可见,“讽”书、“诵”书主要是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章文采,“读”则需要反复玩味和推敲,要从词义出发理解文章内涵,体悟文章意旨和韵味,从而于内心有所得。

《论语·子路》有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P135)此段话是说读书不在多诵,而在心有所得,能学以致用。于此,北宋理学家程颐有相同的看法,他以读《论语》为例进行了阐释。他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论语序说》中引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5](P43)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读了书不了解书中的韵味,思想没有得到提升,那就不是真正的读书。只有潜心涵泳,深入思考,才能领悟到书的意蕴。由此亦可见,“读”的根本在于“理解”。

二、《说文·言部》字蕴含的问答法

问答法是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在《说文·言部》中,“询”“讯”二字就是这种方法的体现。

(一)询

《说文·言部》:“询,谋也。”《玉篇》云:“询,咨也。”《正字通》云:“博闻也。”《段注》云:“谋于众人”。可见,“询”字就是和众人商讨、广泛征询意见的意思。作为教学方法,“询”就是向学生征询学习的情况。如王守仁《教约》云:“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P76)意思是说每天早晨,学生参拜以后,教师就要询问学生校外的表现情况,学生必须诚实回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讯

“讯”有询问的意思,《说文·言部》:“讯,问也。”在古文献里,“讯”字经常表示地位在上的人询问地位低下的人。《公羊传·僖公十年》:“君尝讯臣矣。”注云:“上问下曰讯。”[6](P264)“讯”作为教学方法就是老师询问学生。《礼记·学记》云:“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 郑玄注:“讯,犹问也。”[7](P1235)可见,“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以引起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相当于今天的提问教学法。“讯”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多其讯言”就不可取了。

三、《说文·言部》字蕴含的启发诱导法

启发诱导法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逐步引导学生获得学问的方法。在《说文·言部》里“诱”字和“譬”字体现了这种方法。

(一)诱

(二)譬

《说文·言部》:“譬,谕也。”就是“打比方”。《段注》云:“谕,告也。‘譬’与‘谕’非一事,此亦统言之也”。段玉裁认为,“譬”和“谕”是有区别的,《说文》用“谕”解释“譬”是笼统地说。在先秦典籍中“譬如”经常连用,也是“打比方”的意思,如《左传·昭公元年》:“譬如农夫”。《礼记·学记》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罕譬”之“譬”也是“比方”之意。“谕”是“告诉”的意思,《段注》:“凡晓谕人者,皆举其所易明也。”就是直接告诉他人使其明白。“譬”虽然也有“告诉”的意思,但作为教学方法,它不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即强行灌输),而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诱导、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顺着老师所打的“比方”去思考,在思考中自己解决问题,顺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去努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相对“谕”而言,“譬”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文·言部》字蕴含的讨论法

在《说文·言部》,“论”“议”和“语”三个字两两相训,“论,议也”“议,语也”“语,论也”,三者意义相近,都有和别人“讨论”“议论”的意思。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用在教学中,就是讨论法。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导学生时经常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公冶长》中,孔子让大家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回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P52)各人的“志向”不同,在讨论中,他们交流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分别而言,“议”和“论”“语”是有区别的,“议”强调的是讨论中要讲明道理,讨论事情是否适宜就是“议”。《段注》:“议者,谊也;谊者,人所宜也。言得其宜之谓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P37)这里的“议”有“商议”的意思,其实包含有“适宜”“合理”的意思。

“论”“语”意思相近,指辩论、诘难。《诗·大雅·公刘》:“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8](P1310)毛传的这个解释被《说文》收在“言”字之下。《言部》:“语,论也。”段玉裁注云:“语者,御也。”就是对别人的观点发难。他还根据前人的解释归纳出“语”包含的两层意义:“一人论辩是非”;“与人相答问辩难”。

总之,“议”和“论”“语”都是对是非好坏的评说判断,但侧重点不同,“议”侧重于要讲明道理,“论”侧重于理论分析与逻辑推理。当然在践行“议”“论”的过程中,二者又是难以界分的。

在《说文·言部》中还有一个“谈”字,释义云“语也”,“谈”就是对话、谈论,是两个人或双方在和谐的氛围下进行平等对话。“谈”具有平易的特点,所以所谈多是轻松的、日常的内容。作为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和老师谈,也可以和同学谈。

五、《说文·言部》字蕴含的讲授法

从《说文·言部》来看,在古代教学中讲授法的运用是极其广泛的,讲授的技巧也十分精湛。《说文·言部》中描述讲授法的字有“训”“诲”“谕”“谆”“讲”等,它们虽都与“讲授”有关,但又各有侧重。

(一)训

“训”有教诲、开导的意思,它侧重于对前代法则、伦理、道德的遵循与效法。《说文·言部》云:“训,说教也。”《段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循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可见,“训”就是教导人遵循已有的“理”,而这个“理”包括传统的法规、典章制度、道德、风俗、榜样等。《左传·成公十八年》:“使训卿子弟恭、俭、孝、弟。”[9](P922)这是用以往的法则来教育子弟。吴兢《贞观政要》载:“伏愿俯推睿范,训及储君,授以良书,娱之嘉客。朝披经史,观成败于前踪;晚接宾游,访得失于当代。间以书札,继以篇章,则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副德愈光,群生之福也。”[10](P89)这是以圣上为榜样来教导太子。《尚书·伊训》:“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承德,以训于王。”[11](P242)这是伊尹以祖先的事迹来教导太甲。

(二)诲

“诲”即教诲,一般而言其对象往往是门徒、子弟,并且侧重于启蒙教育。《说文·言部》:“诲,晓教也。”《段注》曰:“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晓之以破其晦是曰诲。”“诲”源于“晦”,就是使处于晦冥之中的孺子能开窍,见到光明。“晦”的内容包括道德修养与专门知识。《论语·述而》:“自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4](P67)在教学方法上,“诲”侧重于反复讲解,诱导启发,所以孔子说要“诲人不倦”。明刘宗周《人谱》云:“王文康公父训诲童蒙,必尽心力,脩脯不计。”[12](P25)

(三)谕

“谕”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谕”的使动用法为告诉、使人知道的意思,所以,《说文·言部》云:“谕,告也。”《段注》曰:“凡晓谕人者,皆举其所易明也。《周礼·掌交》注曰:‘谕,告晓也。’晓之曰谕,其人因言而晓亦曰谕。谕或作喻”。可见,“谕”有务使理解的意味,所以老师的讲授应该详细、具体,说理要透彻,举例要浅显易懂。

(四)谆

《说文·言部》:“谆,告晓之孰也。”就是诲人不倦的样子。《段注》曰:“其中恳诚,其外乃告晓之孰,义相足也”。典籍中常常“谆谆”连用,做形容词,如《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8](P1381)《孟子·万章上》:“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朱熹注云:“谆谆,详语之貌。”[5](P307)“谆”不仅表示教师讲授得非常流畅,还显示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尽心尽力。

(五)讲

上古的“讲”常用于交战双方的议和,所以《说文·言部》:“讲,和解也。”《段注》云:“不合者调和之,纠纷者解释之,是曰讲。”《战国策·秦策四》:“寡人欲割河东而讲。”[13](P379)“讲”字因有“和解”之意,所以可以引申出评说、研究、阐发等义。如《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4](P67)这里的“讲”字具有阐述某一方面知识的意思。《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颖达疏:“讲,谈说也。”[7](P769)作为教学方法,“讲”是讲解的意思,就是老师为学生解释学习中的“纠纷”。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特别提倡“诵读”的学习方法,强调以问答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晓道明理,获得知识。而他们的讲授也是各有特点,从中可以体会到师者“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说文解字》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蕴藏着很多关于古代社会情况的资料,发掘《说文·言部》字中蕴藏的关于教学方法的信息,对于研究今天的教学方法有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论语读书教学方法
谈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方法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读书为了什么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