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2022-06-17汪发元何智励

科技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民族地区

汪发元 何智励

文章编号:1008-7133(2022)01-0066-11

摘要:为了考察民族地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西北民族地区2001—2019年数据,应用空间时点双固定效应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分别且相互发挥着中介效应;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研究对于完善民族地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及产业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民族地区

DOI:10.16315/j.stm.2022.01.005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志码: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 ethnic areas:Based Northwest ethnic regions

2001—2019 empirical analysis of data

WANG Fa-yuan1,2,HE Zhi-li2

(1.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Bozhou University, Bozhou 236800, China;

2.Economics&Management School, Yang Tze University, Jinzhou 4304023,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amine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from 2001 to 2019 in the northwestern ethnic areas, the Dubin model and the mediation effect model with double fixed effects in space and time are used to test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ethnic are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is significa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both play an intermediary effect separately; and the opening up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research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ethnic regions

國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将是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仍然是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借助金融发展的支持,扎实做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长远目标。西部地区涉及12个省市,除重庆外的11个省市都是典型的民族聚集区。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于厘清民族地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找出其中的规律,提出民族地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推进机制和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实意义。

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部分学者围绕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的诸多真知灼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如何?郑长德[1]研究认为民族地区经济总体上实现了高速、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相对差距正在缩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的取得,其根本在于政府政策和市场的共同努力。黎杰松等[2]研究认为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在遵循“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同时,刘玉萍等[3]研究显示高速铁路改善基础交通条件,激发了资本投资,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郑长德[4]研究认为良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创新环境,建立起了激励相容的激励机制。陈国凌[5]研究认为金融政策在民族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出显著正向效应。然而,民族地经济发展仍然面监管着许多制约因素。刘建设[6]研究认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仍然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均衡发展。

那么,如何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呢?刘东等[7]研究认为应当通过不断完善民族产业构建相对贫困治理支撑体系,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可持续推进。朱宏伟等[8]进一步研究指出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高畅[9]研究认为民族地区需要打造优质高效生产链,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倍增作用,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向琳等[10]研究认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兴旺需要从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入手。何玉玲[11]研究认为民族地区要以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黄中显等[12]研究认为民族地区发展具有資源依赖性特点,需要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金本庆等[13]研究认为要实现要素市场合理定价,推动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伍小乐[14]研究认为民族地区经济振兴要致力于提升其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郭将等[15]研究认为应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度优势产业辐射,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

上述研究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促进因素,剖析了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与方法。但西部地区作为重要的民族地区,涉及面积广阔,也是国家未来要重点开发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的典型意义。本研究的边际贡献有:一是解析了特定区域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二是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科技创新在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三是提出了构建民族地区金融的合作机制,树立整体协同理念,加速民族地区发展一体化的主张。这些建议对于正确认识民族地区关键要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认识民族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努力方向,稳步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理论分析与假设

按照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存在严格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民族地区财力较为有限,人才队伍较为薄弱,产业的发展关键还是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从实质上改变人们的认知,从根本上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科技创新通过系统的逻辑设计、精心的实验示范、大胆的实践探索,可能创造出新产品、新材料、新装置、新工艺,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产生显著的空间效应[16],从而促进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并引导产业结构的改变和提升。科技创新的形式多样,领域广阔,影响深远。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通过智能技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度的提高[17],从而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8]。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金融发展是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而企业是产业构成的核心要素,民族地区金融资源更加稀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其他要素难以替代的作用。金融发展通过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19]。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支持朝阳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而可以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金融发展通过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与改造[21],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2: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和应用,离不开金融发展的支持,只有强大的金融支持,才可能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和普及,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升级。实体经济是产业的具体表现形式,而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究其内在机理,科技创新借助于金融支持的结构和形式而实现[22]。同时,在金融发展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创新成果的应用。从农业产业的发展升级不看,科技创新不仅直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而且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均发挥出部分中介效应[23]。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分别发挥着中介效应的作用。

2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2.1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IUP)。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多数学者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方面进行考虑[24],而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角度的研究通常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25]或者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与GDP的比[26]来衡量。参考已有相关文献,本研究选择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与GDP的比值衡量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产业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特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2)解释变量:科技创新(STI)和金融发展(FD)。关于科技创新的衡量指标,学界多采用专利授权数量,而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体现的是实质性科技创新,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与服务中,能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借鉴贾军等[27]的研究,选择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之和衡量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其数值越大,表明科技创新水平越高。关于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十分丰富,较为有代表性的是用金融产业增加值表示[28],故选择金融业增加值衡量金融发展水平。

3)控制变量:人力资本(HR)、工业发展水平(IDL)、区域发展水平(RE)和对外开放(OP)。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仅会受到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影响,也会受到人力资本状况、工业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参考现有文献,选取区域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与总人口数量之比衡量人力资本[29],区域工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衡量工业发展水平[30],人均GDP衡量区域发展水平[31],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衡量对外开放程度[32],各指标数量值越大,对应其相应水平越高。

2.2数据说明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数据”,样本区间为2001—2019年。具体研究对象为西部地区11省及自治区:即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中国崛起,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开放水平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11省及自治区之间比较,虽然都是西北省数民族聚集区,但各省、自治区之间,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金融发展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整体发展并不平衡。

2.3模型选取

2.3.1空间杜宾模型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考虑到空间相关性,对比于普通模型具有很大优势,故学术界多选择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区域内复杂的经济问题。学者们最常使用的3种空间模型分别为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AR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而SDM模型同时考虑到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空间相关性,更具有代表性,应用更为广泛。因此,为探究西部地区民族聚集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构建如下空间杜宾模型:

ln IUPi,t=α0+α1ln STIi,t+α2ln FDi,t+

α3Coli,t+α4Wij×ln STIi,t+

α5Wij×

FDi,t+α6Wij×Coli,t+μi+vt+εi,t。(1)

为尽可能消除“异方差”现象,各变量均以自然对数形式引入模型。式中ln IUPi,t、ln STIi,t、ln FDi,t和Coli,t分别表示i省在t年份的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及各控制变量,αi表示待估系数,μi代表空间固定效应,vt代表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Wij为0-1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具体形式为:

Wij=1,地区i与地区j相邻0。其他(2)

2.3.2中介效应模型

中介效应模型是研究变量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即自变量X是否能够通过影响中介变量M而对因变量Y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常被学者们用来研究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说,在三变量中介效应中,若X能够通过影响M对Y产生影响,则M为中介变量。三变量中介效应示意图,如图1所示。

由表1可知,ei为随机误差,当模型中的待估系数a、b和c均在一定检验水平下显著时,表明存在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ab/c。而且,若c′也显著,则为非完全中介效应,即部分中介效应;若c′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效应。基于Baron等[33]提出的逐步回归法,再结合温忠麟等[34]的研究,构建以下模型:

ln FDi,t=γ0+γ1ln STIi,t+γ2Coli,t+γ3Wij×

ln STIi,t+γ4Wij×Coli,t+μi+vt+εi,t。(3)

ln IUPi,t=β0+β1ln STIi,t+β2Coli,t+β3Wij×

ln STIi,t+β4Wij×Coli,t+μi+vt+εi,t。(4)

ln STIi,t=φ0+φ1ln FDi,t+φ2Coli,t+φ3Wij×

FDi,t+φ4Wij×Coli,t+μi+vt+εi,t。(5)

ln IUPi,t=τ0+τ1ln FDi,t+τ2Coli,t+τ3Wij×

FDi,t+τ4Wij×Coli,t+μi+vt+εi,t。(6)

其中:γi、βi、τi和φi为待估系数,

μi和vt分别代表空间固定效应和时点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显然,结合式(1)、式(3)和式(4),其中的待估系数γ1、α2、β1和

α2分别代表在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金融发展作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

的a、b、c和c′,由此,式(1)、式(3)和式(4)就构成了完整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同理,式(1)、式(5)和式(6)也构成了在金融发展影响产业机构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作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

3实证分析

3.1空间模型分析

3.1.1相关检验

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的首要前提是变量具有空间自相关,故采用Stata15.0计量软件计算2001—2019年西部地区11省及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的Moran指数(I)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西部地区11省及自治区产业结构升级的Moran指数均为正值,且除个别年份外,其余年份的Moran指数均在不同检验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表明西部11省及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相互联系和影响,并非绝对独立。因此,选择空间计量模型探究西部11省及自治区的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空间影响因素考虑其中更具有准确性和说服力。

在确定构建具体的空间模型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检验,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模型。首先,通过LM检验在SEM模型、SAR模型和SDM模型3种空间计量模型之间做出选择。LM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设,从而选择构建SDM模型。然后,采用Wald检验和LR检验判断SDM模型是否能够简化为SAR模型或者SEM模型,两种检验均在5%的检验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再一次验证构建SDM模型的合理性,具体标准结果,如表3所示。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固定效应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到地区差异和时期影响,相比于随机效应模型更具有优势,故构建具有固定效应的SDM模型。但是,具体选择空间固定效应模型、时点固定效应模型还是空间时点双固定效应模型,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最后,仍然选择LR检验方法判定固定效应的具体类型,检验结果均在1%的检验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进而确定构建双固定效应模型。由此,根据以上检验分析,最终选择构建具有空间时点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

3.1.2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基于上述检验,为研究西部11省及自治区的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构建具有空间时点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即模型(1)。使用Stata15.0计量软件对模型(1)进行极大似然法估计,详细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该模型拟合优度R2为0.714 9,表明模型整体拟合能力很好,检验结果符合客观真实。具体来看,科技创新的系数为0.025 5,通过了1%的检验水平显著,说明科技创新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W×ln STI的系数为0.036 3,通过了5%的检验水平显著,表明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够为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显著的促进作用。上述結果说明,在西部地区发展中,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并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不同省及自治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互动密切,整体效益得到不断提升。

金融发展的系数为0.021 7,在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说明金融发展也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W×ln FD的系数为正值,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本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 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同样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但是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不同省及自治区之间的金融互动和产业关联还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各控制变量也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外开放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促进作用,其影响系数为0.015 1,通过了1%的检验水平。这表明借助对外开放,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整体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西北各省、自治区民族聚集区也同样享受到了对外开放的红利。在对外开放的作用下,民族聚集区也学习和吸收到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也受到了对外开放的正向激励,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和长足的发展。而人力资本、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各控制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尚未显现。究其原因,这些因素对西北民族聚集区而言,都不具有优势,而是相对弱势。西北民族聚集区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源于国家对民族聚集区的科技投入和扶持政策,以及对外开放成就。

为进一步准确分析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动态效果,将解释变量影响的总效用通过偏微分矩阵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各控制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研究非本文重点,在此未列示,不作详细分析)。

由表5可知,在西部11省及自治区2001—2019年的研究期间,科技创新的空间效应系数除长期间接效应外,均通过了1%的检验水平显著为正值。这表明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促进作用在本地区能够持续保持,而对于相邻地区的持续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代表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企业的生产服务实践中,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持续提升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基于科学技术的辐射和溢出效应,本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实现区域流动,促进技术互动,为相邻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正向影响。但是由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还是具有区域优先和溢出范围有限的特点,故导致科技创新促进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间接效应并不显著。

金融发展的系数在短期效应中均显著为正值,且在长期总效应中也通过了5%的检验水平显著,这一结果表明,西北民族聚集区产业结构升级获得了国家金融业的有力支持。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无论从科技投入还是金融支持上都给予了倾斜,并产生了显著效果。

3.1.3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增强实证模型检验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果的平稳性,采用指标替代法进行稳健性检验。选择构建产业结构综合指数(IS)替代产业结构升级(IUP),具体方法参考郭文伟等[35]的研究:

IS=V1+2×V2+3×V3。

其中,V1、V2和V3分表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为体现各产业的重要性,分别赋予三大产业1、2、3的权重。产业结构综合指数越大,表明其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越高。同样将产业结构综合指数(IS)以自然对数形式引入具有空间时点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1)。稳健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稳健性检验结果,ln STI、ln FD、W×ln STI与W×ln FD的系数仅发生了细微变化,但并不影响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果的判断。说明采用具有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合理的且结果可靠。在控制变量方面表现出些许的变化,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综合指数的影响直接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工业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综合指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在空间上也表现出了负向的溢出效应;区域经济水平对产业结构综合指数的影响仍旧不显著;对外开放程度对于产业结构综合指数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同时空间溢出效应也有所显现。

3.2中介效应分析

3.2.1中介效应检验

对模型(3)和模型(4)同样进行具有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合模型(1)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在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在模型(3)中,科技创新的系数为0.181 3(a),通过了1%的检验水平显著,表明科技创新能够显著促进金融发展。在模型(4)中,科技创新的系数为0.029 4(c),在1%检验水平下显著,表明科技创新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结合模型(1)中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系数分别为0.025 5(c′)和0.021 7(b),均通过了5%的检验水平显著,即表明金融发展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了部分中介效应,具体占比为13.38%。

同理,为检验科技创新在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合模型(1),对模型(5)、模型(6)进行具有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检验,具体结果如表8所示。其中a、b、c、c′分别为0.425 3,0.025 5,0.031 7和0.021 7,均通过了5%检验水平显著,故在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也发挥了积极的部分中介作用,其占总效应的比重为34.21%。

3.2.2稳健性检验

同样为确保估计结果的稳健性,选择产业结构综合指数(IS)替代产业结构升级(IUP)进行中介效应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

由表9可知,无论是在模型(1)、模型(3)和模型(4)组成的金融发展的中介效应检验,还是模型(1)、模型(5)和模型(6)构成的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中,a、b、c、c′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再一次验证了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互为中介,从而说明上述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和模型的可靠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空间时点双固定效应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空间时点双固定效应杜宾模型结果显示,在西北11省及自治区民族聚集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且具有长期的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再次充分证明了伟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的科学性,也再次证明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和重视,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2)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空间时点双固定效应杜宾模型结果显示,在西北11省及自治区民族聚集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显著。究其原因,说明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应当说民族地区自有的金融积累非常有限,那么,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也会有限。然而,客观真实的结果是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党和国家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上,充分考虑到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从金融资金的支持上,就体现出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效果。当然,由于金融扶持资金具有严格的计划性,因此,没有表现空间溢出效应。

3)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分别且相互发挥着中介效应。对民族地区11省及自治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应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金融发展相互发挥着中介效应。这表明西北民族地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动态互促关系。

4)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依据2001—2019年19年的数据进行空间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对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在改革开放中,民族地区和全国所有地区一样,都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都是国家各项政策的受益地区。

4.2政策建议

根据西北民族地区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结合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加速民族地区发展一体化进程。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得益于党和国家民族地区的科技政策。鉴于国 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应当继续全面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要加速西北地区发展一体化建设进程,立足区域一体化和合作最优化的长远目标[36],深化科技成果共享,形成大西北市场共用,构建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促的内在良性机制。

2)坚持创新金融发展,构建民族地区金融的合作机制。对于产业升级而言,金融支持具有输血的关键功效,鉴于西北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直接效应而间接效应不显著的结果,应当坚持创新金融发展,树立西北民族地区整体观,构建民族地区区域金融合作机制[37]。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向绿色环保等高科技产业倾斜,发挥金融支持对产业升级的关键作用。

3)树立整体协同理念,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提升。鉴于西北民族地区相关要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直接效应显著,而间接效应不显著的实际,十四五时期,特别需要树立西北民族地区整体协同理念,按照促进增长、调整结构和引导集聚的基本思路[38],在产业布局上实行区域协同、产业互补、互连互促,完善和提升西北地区的产业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全面提升。

4)融入“雙循环”新格局,开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新局面。党中央制定了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西北民族地区应当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协同性[39],发挥民族地区区域产业优势,提升民族地区区域产品特色知名品牌,开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创幸福生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长德.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J].民族学刊,2021,12(7):9.

ZHENG C D.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ever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started: The analysis based on“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J].Journal of Ethnology,2021,12(7):9.

[2]黎杰松,李键江.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21(9):96.

LI J S,LI J J.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eature industr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Academic Exchange,2021(9):96.

[3]刘玉萍,郑长德.交通基础设施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来自高铁开通的证据[J].民族学刊,2021,12(3):37.

LIU Y P,ZHENG C D.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Evidence from the opening of high-speed trains[J].Journal of Ethnology,2021,12(3):37.

[4]郑长德.民族地区技术缺口与创新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3):44.

ZHENG C D.A study of the technological inefficiencie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China[J].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1,53(3):44.

[5]陈国凌.财政金融政策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中国商论,2020(23):168.

CHEN G L.The influence of fiscal and financial policies on the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Taking minority areas as an example[J].China Journal of Commerce,2020(23):168.

[6]刘建设,刘彤.民族地区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9):25.

LIU J S,LIU T.Research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and regional economy[J].Industrial Innovation,2020(19):25.

[7]刘东,荆蕙兰,王家斌.后脱贫时代边疆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逻辑理路、价值转向及战略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21(5):172.

LIU D,JING H L,WANG J B.Governance of relative poverty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in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Logic path,value turning and strategic choice[J].Guangxi Ethnic Studies,2021(5):172.

[8]朱宏伟,何玉玲.民族地区经济融入“双循环”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2021(31):17.

ZHU H W,HEY L.The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ethnic areas into the “dual cycle”[J].Modern Business,2021(31):17.

[9]高畅.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创新发展探析:基于数字经济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7):1.

GAO C.An analysis of economic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s minority area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economy[J].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1,42(27):1.

[10]向琳,郑长德.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21(1):126.

XIANG L,ZHENG C D.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gions[J].Guangxi Ethnic Studies,2021(1):126.

[11]何玉玲.“雙循环”视域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22(1):45.

HE Y L.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cycle”[J].Northern Economy,2022(1):45.

[12]黄中显,吕芝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生态产业化法治路径选择:以广西自治县域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6):127.

HUANG Z X,LV Z H.Selection of ways for the rule of law in 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in minority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of Autonomous counties in Guangxi[J].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1,43(6):127.

[13]金本庆,汪浩瀚.要素市场扭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存在性检验[J].科技与管理,2020,22(1):10.

JIN B Q,WANG H H.Existence test of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J].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20,22(1):10.

[14]伍小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边疆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基于消费扶贫的理论视角[J].岭南学刊,2021(6):36.

WU X L.Governance of relative poverty in frontier minority ethnic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consumption[J].Lingnan Journal,2021(6):36.

[15]郭将,姚怡欣.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基于产品空间理论[J].科技与管理,2021,23(3):1.

GUO J,YAO Y X.Stud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path in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product space[J].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21,23(3):1.

[16]孔丹丹,刘峥.科技创新、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基于淮河流域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1,37(19):133.

KONG D D,LIU Z.Spatial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J].Statistics & Decision,2021,37(19):133.

[17]傅為一,段宜嘉,熊曦.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效率[J].经济地理,2022,42(1):90.

FU W Y,DUAN Y J,XIONG X.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fficiency of new urbanization[J].Economic Geography,2022,42(1):90.

[18]李洪涛,王丽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J].科研管理,2022,43(1):41.

LI H T,WANG L L.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entral cities and advance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dustries[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22,43(1):41.

[19]马子玉,李巍,王琦.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了吗?:来自长三角区域的经验证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

MA Z Y,LI W,WANG Q.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mote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2(2):43.

[20]李中翘,刘耀阳,陈汉臻.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检验[J].调研世界,2022(2):71.

LI Z Q,LIU Y Y,CHEN H Z.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The intermediary effect test based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J].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2022(2):71.

[21]严晓玲,涂心语,王珊珊.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制造业服务化: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亚太经济,2022(1):28.

YAN X L,TU X Y,WANG S S.Financial development,financial structure and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cross-country panel data[J].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22(1):28.

[22]谭中明,刘倩,李洁,等.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2,38(6):139.

TAN Z M,LIU Q,LI J,et al.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J].Statistics & Decision,2022,38(6):139.

[23]庞金波,杨梦.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85.

PANG  J B,YANG M.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Intermediary effect based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1,41(17):85.

[24]张治栋,黄钱利.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和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2):57.

ZHANG Z D,HUANG Q L.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industrial upgrading: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s and panel threshold model[J].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2021,43(2):57.

[25]汪宗顺,郑军,汪发元.产业结构、金融规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9 (19):121.

WANG Z S,ZHENG J,WANG F Y.Industrial structure,financial scale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Statistics & Decision,2019(19):121.

[26]李彥龙.政府支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1):109.

LI Y L.Government expenditure,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019(1):109.

[27]贾军,张伟.绿色技术创新中路径依赖及环境规制影响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5):44.

JIA J,ZHANG W.The path dependency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alysis[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2014(5):44.

[28]汪发元,郑军.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动态空间模型分析[J].经济经纬,2019 (4):157.

WANG F Y,ZHENG J.Technological innovation,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real economy growth:An analysis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based on dynamic spatial model[J].Economic Survey,2019(4):157.

[29]汪发元,郑军,裴潇,等.长江经济带市场潜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35(10):142.

WANG F Y,ZHENG J,PEI X,et al.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potential,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Statistics & Decision,2019,35(10):142.

[30]赵若锦.我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7,33(6):18.

ZHAO R J.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TFP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2017,33(6):18.

[31]李志萌,盛方富.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治理长效机制研究[J].浙江学刊,2020(6):143.

LI Z M,SHENG F F.Study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2020(6):143.

[32]刘强,李泽锦.消费升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1,40(6):951.

LIU Q,LI Z J.Consumption upgrading,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J].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2021,40(6):951.

[33]BARONRM,KENNY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6):1173.

[34]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

WEN Z L,ZHANG L,HOU J T,et al.Test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diation effect[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04(5):614.

[35]郭文伟,王文启.金融集聚、区域房价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双轮驱动还是双向抑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23(1):24.

GUO W W,WANG W Q.Financial agglomeration,regional housing pric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Two-wheel drive or two-way suppression?[J].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21,23(1):24.

[36]廖杨,蒙丽.泛北部湾地区的民族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5(1):1.

LIAO Y,MENG L.An analysis on National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an-Beibu Gulf Area[J].Guangxi Ethnic Studies,2015(1):1.

[37]徐雪,马润平.西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10):75.

XU X,MA R P.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level and financial support in Northwest ethnic areas:A case study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J].Modern Urban Research,2020(10):75.

[38]钟海燕,郑长德.“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1):100.

ZHONG H Y,ZHENG C D.A study of the thoughts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during the“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J].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20,41(1):100.

[39]鄒丽娟,赵玲.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6):12.

ZOU L J,ZHAO L.Dialectical logic of realiz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commu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ethnic borderlands of China[J].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20,37(6):12.

收稿日期: 2021-12-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般项目(16BJL119)

作者简介: 汪发元(1961—),男,教授,硕士生导师;

何智励(1996—),女,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民族地区
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城镇化发展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