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肝扶脾刺灸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06-15乔健昝琦张卫东

人人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压豆耳穴穴位

乔健 昝琦 张卫东

(1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2 山西省针灸医院 针灸一科 山西 太原 030000)

小儿抽动障碍(TD)是一种在青少年时期、儿童时期发病的比较复杂和慢性的神经精神疾病。患儿临床表现一般为非节律性质的运动抽动抑或是突发性地发生抽动与无目的性发生抽动等[1-2]。此疾病被意识短暂性控制,但是若患者出现精神紧张等问题,会使得抽动症状明显严重,在睡眠的时候,患儿症状会减轻抑或是消失。此类患儿一般会合并行为障碍、心理障碍等。其中包含:强迫障碍、注意缺陷、睡眠障碍、多动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等,甚至会出现反社会的各种行为,将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3-4]。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几年,此疾病的患病概率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国外患病概率在1%~23.4%,而国内患病概率在0.4%~7%,好发于男性群体中,从性别层面上分析,男女比例是5:1~3:14。因为患病概率的逐年增加,此疾病受到患儿家属、医生的广泛关注。现阶段,西医对此疾病治疗时,一般会运用口服用药方式,但此种治疗方式有明显副作用,当药物剂量减少的时候,抑或是停药的时候,患儿的症状可能会明显加重和反复发作,而且长期的用药之后将会对其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使得其发育与生长备受影响[5-6]。而其他的治疗方式,例如,生物反馈干预方式、经颅微电刺激干预方式、外科手术干预方式临床运用比较少、疗程比较长、费用相对比较高昂、用药风险比较大等。从中医角度上分析,TD 隶属“慢惊”“肝风”以及“瘼疚”等范畴。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此疾病的出现和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以及饮食失宜有关,使得脏腑的功能出现明显的失调,造成疾病的发作。有学者表明耳穴压豆联合针灸治疗具有远期疗效较优、无副作用以及个性化较强等优势。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抑肝扶脾刺灸法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3 月~2021 年12 月到本院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患儿60 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儿30 例,年龄4~15 岁,平均年龄(8.16±2.28)岁;对照组患儿30 例,年龄4~16 岁,平均年龄(8.14±2.24)岁,一般资料(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耳穴压豆治疗:选取患儿神门穴位、心、肝俞穴位、脾俞穴位、肾俞穴位、神经系统皮质下、内分泌以及脑点等。对于眨眼的患者,需辅以眼、目1 与目2;对于发音存在异常的患儿,需辅以肺与咽喉干预;对于扭颈患儿与耸肩患儿,需辅以颈部与肩部按压。

具体操作为:使用碘伏对患儿的耳部全面的消毒,而后运用胶布贴在患儿耳穴位置,叮嘱患儿家属,每天按压,按压3 次、每次数量控制在10 下,更需防止出现耳穴压豆胶布脱落问题,要求两耳可交替贴压。

1.2.2 实验组

抑肝扶脾刺灸法治疗:医生需运用肥皂水对双手进行清洗,而后使用浓度为75%酒精棉球对自身的双手擦拭消毒。而后对针刺位置和穴位区域的皮肤开展全面的酒精消毒处理。要求单手进针,实施温和灸时,医生需感知艾条具体温度,抑或是患儿表情,不可使患儿被烫伤。

一方面,引导患儿处于仰卧体位,舞蹈震颤区域,运用0.5 寸的毫针进针,进针角度需和患儿头皮呈现出15°~30°,刺入帽状腱膜下,而后迅速地捻转,次数控制在3~5 次。对百会穴实施平刺,对行间穴实施直刺。在留针时间为30 分钟之后,将针拔出。留针的时候,行间穴需间隔10 分钟实施捻转泻法,加之在留针的时候,把艾条点燃之后,放置在离隐白穴位置大约2~3cm 的地方开展温和灸,时间控制在15 分钟。头部穴位在出针的时候,需运用消毒的棉签实施按压,规避出血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需引导患儿处于俯卧体位,在风池穴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斜刺,抑或是运用平刺手法对透风府穴实施针刺,进针长度需控制在0.2~0.3 寸。肝俞穴位针刺时,需运用0.5 寸毫针实施刺穿,和背部呈现15°开展进刺,留针的时间需控制在30 分钟,而后出针。在留针的时候需间隔10 分钟实施肝俞行捻转泻法,脾俞行捻转补法,使用艾条将其点燃之后,于距脾俞穴2~3cm位置开展温和灸干预,时间控制在15 分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或加重;不良反应:嗜睡、乏力、恶心、头晕;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依从、不依从。

1.4 数据处理

用SPSS21.0 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29/30(96.67%)优于对照组23/30(76.67%),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n/%;例)

2.2 不良反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30 虽高于对照组2/30(6.67%),但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n/%;例)

2.3 治疗依从性

实验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为28/30(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60.00%),P<0.05。见表3。

表3 治疗依从性(n/%;例)

3 讨论

现阶段,对此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因素了解并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和躯体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因素、母孕因素、自身免疫因素、感染因素以及微量元素等相关[7-8]。

临床中,西医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方式,而后辅以心理治疗方式。在对西药进行选取时,一般会运用典型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药物,常用的药物亦包含:盐酸硫必利药物、利培酮药物、可乐定药物、氟西汀药物、帕罗西汀药物等。纵然此类药物可对患者的抽动症状加以改善,但是用药后患者会有明显的副作用,例如,面容呆板、肌张力增加、静坐不能以及肌肉震颤等,抑或是出现镇静症状、头晕症状、乏力症状、失眠症状、口干舌燥症状、容易激惹症状以及心跳加快症状等[9-10]。加之,西药治疗作为降低复发概率,对疗效加以巩固的维持性药物,患儿用药的时间一般需维持在半年亦或是一年到两年,甚至会需用药时间更长。若是早期有停药不得当问题,会使得患儿抽动症状明显加重,和反反复复发作。中医学者认为,抽动症隶属肝旺脾虚症状,所以可运用抑肝扶脾治疗方式,依照中医学疾病治疗的理论基础,需开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其中,艾灸治疗方式可做到补虚培土, 具体则是补益脾胃后天之本。对相关穴位实施针灸和耳穴压豆干预,可对患儿的脏腑功能加以调节,起到疏通经络作用、调养气血作用、镇静止挛作用,疗效较优[11-12]。

猜你喜欢

压豆耳穴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医治疗失眠有良方:中药联合耳穴压豆
腹部按摩配合耳穴压豆防治老年骨折术后便秘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30例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