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人才挑大梁需“解压松绑”

2022-06-15任叁

中国对外贸易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才科技

任叁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珍爱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國际上对于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青年人才是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动力,国际上对于人才的争夺一直十分激烈。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受过良好教育又具备科研能力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受到高度关注。世界主要国家都推出了适合自己国情的青年人才引育和储备计划,并充分利用本国优势吸纳优秀人才。

作为由美国国务院所支持的项目,富布莱特计划(Fulbright Program)一向以学术和公共政策而闻名于世。该计划始于1946年,至今仍是美国政府国际交流中的旗舰项目,主要由美国政府和合作交流国家的政府联合资助。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富布莱特计划已经为超过25万名学术成绩优异、领导才干突出的参与者提供机会,到对方国家进行教学、思想交流、协力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

拥有百余年历史的英国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之一,有着“全球青年诺贝尔奖”的美誉,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而罗德学者也被视为全球学术最高荣誉之一。罗德奖学金是全球最难申请上的奖学金,其录取率为万分之一,旨在资助卓越、勇敢、仁爱以及拥有领袖气质的世界青年精英赴牛津大学深造。

脱欧后的英国对于人才更为渴求,不仅引入澳大利亚积分移民机制,还推出新的签证。例如,全球精英签证以吸引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数学家、研究人员、技术人才来英定居。

科技水平世界领先的德国,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国洪堡基金会成立于1860年,该基金会主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优秀青年科学家和学者提供资助,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洪堡学者的评选有着严格的遴选程序,由约100名不同专业的科学家组成遴选委员会,对入围申请者进行讨论表决。迄今为止,已有50多位洪堡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

2019年,澳大利亚推出一个新项目——澳洲全球人才移民计划(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旨在吸引全世界的高科技人才。该项目被列为移民局优先审批类别,而且是一步到位的绿卡。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全世界的热烈欢迎,2019—2020财年的5000个配额被迅速用罄。为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澳政府把GTI的配额提高至1.5万人。

“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及吸引国际人才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值得中国借鉴。”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称。

培养青年人才就是奠基未来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此次会议还提出人才计划的目标: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中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青年人才是未来领军人才、战略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既是青年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期,也是中国建成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袁亚湘认为,如何强调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视都不为过。着眼未来,各国科学技术的竞争主要是在青年科技人才上。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多个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王辉耀称。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指出,青年人才是创新的源头,也是国家的未来。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大背景下,考虑如何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如何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从国际上来看,当前中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是比较优秀的。袁亚湘指出,这得益于中国教育打下的坚实基础,同时又赶上好时代,国际交流非常充分,但仍然需要国家给予青年科技人才以及普通青年人才更加良好的环境。

在今年两会期间的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提出,要开辟青年科技项目,让青年人在科技创新的平台上能够一展身手。人才的厚度决定科技创新的高度,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为青年人才“解压松绑”

近年,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着续聘压力、论文指标、住房等诸多问题,让其发展受阻且很难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对此,袁亚湘呼吁,为青年人才“解压松绑”。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晋升压力,而这种压力可能还会随着职位提升而增加。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需要全身心投入,只有在没有太多外部压力的氛围中才有可能产生理想的结果。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是需要改善科学评价体系的大环境,摆脱只看量化指标的思维模式,让评价体系多元化。”袁亚湘称。

冯丹认为,对自身的高要求、同行间的竞争压力、社会环境等,都是导致青年人才无法静下心来投身科研与教学的因素。只有在物质条件方面消除后顾之忧使其“安身”,避免因量化考核过杂等因素造成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使其“安心”,才能让青年人才真正将精力用在该用的地方,实现“安业”。

“科学研究需要创新,越是难度大、周期长、失败风险高、不被人看好的创新尝试,越需要年轻人的敢拼和冲劲,同时也越需要周围环境提供长期、稳定、注重实效的支持。为青年人才建立合理多元的引导培育模式和评价激励体系,才能让他们明确前行方向,勇于尝试创新,敢于挑战突破。”冯丹说。

当前,中国青年人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一方面是年轻一代遇到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是个人现实需求和“刻板印象”造成人才流向结构性失调。王辉耀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让评价体系多元化。青年人才无论是擅长做科研、教学还是其他工作,都应纳入评价参考,同时还应考量国际同行中的认可度等。

“评价体系要多元,支撑保障也要多元,而自贸区、高新区、留创园等都是很好的平台载体,政府可以考虑把这些因素充分利用起来。”王辉耀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认为,在科研资源配置方面,应根据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科研人才,分类给予支持保障,阶梯式培养人才,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制定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措施。

“科技人才培养应该坚持兴趣导向,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活力与潜力。除了待遇保障,还要遵循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在学术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袁亚湘说。

“挑大梁”需内外兼修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科技研发环境,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出好的科研成果,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话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让青年人才勇挑科研重担。打破论资排辈,让优秀青年科技骨干脱颖而出,在重要岗位上施展才华。既要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砥砺成长,也要让他们在横向纵向岗位上交流锻炼。既要研究水平高,又要攻關能力强,还能带队伍、打硬仗。

其次,给青年人才配置优质科技资源。提高对青年人才资助的稳定性和强度,扩大项目覆盖面,让更多年轻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事业。

同时,为青年人才拓宽成长通道。破除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流动限制,畅通职业发展及职称晋升通道,允许更多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在合法合理规则之下自由流动,最大限度让人才资源利用“活起来”。

此外,让青年人才享有待遇激励。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精神激励,厚植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土壤,营造尊重创新、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

在地方层面,王辉耀建议,根据地区平衡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例如,在待遇方面,可考虑将西部边远地区青年人才的薪酬标准提到和沿海地区相同甚至更高水平。在用人单位层面,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他们组建团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在成家立业和子女入学方面提供实质性帮助。

营造良好环境是解决外因,要想“挑大梁”,青年人才还需调动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袁亚湘称:“不管什么样的外因,最终还是要靠内因。无论环境好与不好,年轻人都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目标,真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这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笔中“黑科技”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智珠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