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022-06-13孙慧英张占英

山西农经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权重指标体系竞争力

□孙慧英,李 亮,张占英

(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2019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2021 年7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评价、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学者对农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一是关于农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刘秀琴等(2014)、李晓甜和石培基(2016)、姚爱萍(2017)等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竞争力量化评价。二是关于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研究,万宝瑞(2016)、纪良纲和米新丽(2017)、马红坤等(2020)等学者提出一系列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梳理已有农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多倾向于国家之间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对省际间的研究较少。二是倾向于对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一对象的农业竞争力研究,较少突破行政区划以经济发展水平、主体功能、农业结构的相似性为版块或大区域进行研究。三是在生态环境状况对农业竞争力的作用和潜力方面的研究较少。

中部地区承东接西,由北向南依次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6 省,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7%,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6%~27%。2019 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更加巩固。

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改善农业竞争力评价的不足,增加生态环境指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建立能够反映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客观评价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发展水平,以期为提升和优化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为其他地区开展农业竞争力评价提供理论方法参考。

1 研究方法和数据

1.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结合已有文献研究结果,以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层,确定农业经济效益竞争力、农业生产要素竞争力、农业生产力水平竞争力、农业结构和成长竞争力4 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

农业经济效益竞争力指农业的经济成果,选择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相对优势指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个指标。其中,农业总产值相对优势指数是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地区GDP 比重与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国GDP 比重的比值。

农业生产要素竞争力指土地、人口、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禀赋,选择了农用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农技人员数量、有效灌溉面积5 个指标。

农业生产水平竞争力指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本研究选取了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业电气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程度4 个指标,其中,农业机械化程度表示单位农用地面积的农机总动力。

农业结构和成长竞争力指农业的结构优化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包括多样化指数、森林覆盖率、废水排放率、人均GDP、化肥施用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率6 个指标。

以上指标共18 个,其中化肥施用率、废水排放率为逆向指标,主要考虑到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中,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成为趋势,因此化肥施用率越低越好。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以及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为避免指标设置重复和信息冗余,经过相关性分析,农业总产值相对优势指数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土地生产率分别高度相关,农业机械化程度与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率高度相关,因此删除农业总产值相对优势指数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两个指标。另外,农用地面积和多样化指数高度相关,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水资源量高度相关,考虑到农用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均和有效灌溉面积指标内容有交叉,因此删去农用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量。经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4 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相关指标描述统一如表2 所示。

表1 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相关指标描述统计

1.2 权重及得分的计算方法

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主观赋值法包括AHP 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客观赋值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等。鉴于因子分析法等所需样本容量较大,而本研究对象仅6 个省,因此先以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权值观察,然后采取差异程度较低的进行权重赋值,计算竞争力得分。

1)熵值法权重的计算方式如下。

第一步:计算值。

式中:P是第个样本在指标下占样本总数的比值。

第二步:计算熵值。

式中:=1/ln(),为样本容量。

第三步:计算差异性系数。

式中:GE均介于0~1。

第四步:计算权重。

式中:为指标数量。指标熵值越大,比重越低,熵值越小,比重越高。

2)变异系数法计算过程如下。

式中:表示离散系数,表示指标标准差,为指标样本均值。离散系数越大,相对权重越大。

3)竞争力得分的计算。指标数值分别乘以相应的权重再加和。

2 结果分析

经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如表3 所示,两种方法的权重值变化基本一致,熵值法的权重分异程度要大于变异系数法。化肥施用率、农林牧渔总产值、森林覆盖率、多样化指数、有效灌溉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权重较大,意味着这几项指标在6 个省之间差异较大。人均GDP、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土地生产率这几项权重较低,意味着这几项指标在6 个省之间差异较小。整体来看,农业生产力要素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两个维度的指标权重较低,农业结构和成长力水平的权重较高。竞争力排名更倾向于对农业结构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衡量。

表3 分别以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值

由表4 可知,湖北、湖南农业竞争力排在第一梯队,江西、河南在第二梯队,安徽在第三梯队,山西在第四梯队。梯队内差异不大,梯队之间差异较大,第一名湖北的农业竞争力值是最后一名山西的2.2 倍。鉴于两种确定权重的方法,其得分结果类似,变异系数法的分异程度更小一些,综合考虑所有指标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的权重进行农业各维度的竞争力得分的计算。

表4 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总得分排名

由表5 可知,河南在农业经济效益和生产力要素排名均为第一,表明河南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强,农业经济发展良好,但农业结构单一,成长力水平较低。湖北虽然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一般,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很强,农业结构多元,成长力较强。安徽在各个农业纬度均处于中游水平,综合排名靠后。江西虽然农业资源禀赋较差,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都不高,但农业结构多元,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很大。由于指标体系中结构和成长力水平纬度权重较高,江西的综合排名靠前。湖南农业各个纬度均排名靠前,综合排名居于第二。山西作为中部地区经济最为落后的省份,在农业各个纬度的表现为一般或不好,基本都排在末尾,总得分排名也垫底。

表5 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各维度得分及排名

3 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往文献对农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成果,构建了基本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新增加了与农业结构和成长竞争力相关的指标,弥补了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农业发展成长力的不足。从研究结果来看,客观评价了中部6 省农业竞争力的现状水平和发展潜力,能够为其他地区开展竞争力评价提供理论方法参考。

围绕农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仍需持续探索和完善。受认识、数据等条件所限,指标体系的设计尚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兼顾指标的科学性、完备性和数据可得性历来是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难以权衡的痛点。国家统计部门在全面科学设置及动态调整调查指标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微观经济单位的工作数据化则是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基础。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建议。

第一,中部6 省农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应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河南、安徽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功能,建设国家中部大粮仓;山西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第二,各地应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农机和技术装备,推广轻、简、省力技术,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第三,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实施细则。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合作,推进农业生产要素在各地区自由流动和聚集。

猜你喜欢

权重指标体系竞争力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权重涨个股跌 持有白马蓝筹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各省舆情热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