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七年,“西洋镜”怎么在困境中找到生路

2022-06-11黄小菲

出版人 2022年6期
关键词:书店渠道图书

记者|黄小菲

在渠道更加多元的现在,恰恰对小众书来说,是一个能见光的时代。

2021 年,一位书友约西洋镜系列丛书主编赵省伟见面。这离2015 年赵省伟从出版社离开,已经过去了六年。颇感戏剧的是,原本打算招待朋友的赵省伟,无论如何手机也无法扫码付款,把他做书几年遇到的尴尬处境暴露无遗。饭局中,书友感慨道:“和你见面,让我有两个想不到的:第一,我以为你已经六七十岁了,想必看过你做的书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见面才知道你是80 后;第二,我以为你很有钱,做这种书很烧钱的,你怎么会那么穷?”

“是啊,当时我怎么会那么穷?”这也是无数个和赵省伟一样做出版品牌的人这几年共同的疑问。

“为什么不考虑做自营渠道呢?这样现金流就动起来了。”这位做直营生意的书友,给了赵省伟这样的建议。

这句话触动了赵省伟的心。六年来,用他的话说:“我们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书友口中的直营,也即现款销售图书,不再和过去一样所有图书全部赊销。曾经认为编辑出身就不应该碰销售的赵省伟,决定在创业的第七个年头,再拼一次。这一次,一切都不同了。

“不想再做市场书了”

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2009 年,赵省伟来北京后,先后在博集天卷、时代华语等出版公司工作。做了几年符合市场操作和话语体系的图书,这其中不乏许多发行百万册的畅销品类。不过,喜欢历史影像收藏并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的赵省伟,“不喜欢做给别人讲碎片化的内容,缺乏原创。虽然赚钱,但极容易被跟风和抄袭,感觉很无趣”。

80 后赵省伟在这件事情上就是一根筋。在工作过的出版公司中,虽然做了很多高码洋大众市场书,但他也不止一次提到想以《伦敦新闻画报》为选题做书。有一位领导曾经和他开玩笑:“那就做吧,做赔了就扣你工资呗!”

反潮流主题的图书,读者到底喜不喜欢?赵省伟心里偶尔也犯嘀咕。

市场很快给出了答案。2014 年,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面世,找了马勇、雷颐、余世存、解玺璋等学者作序推荐,这是赵省伟理想付诸现实的第一本书,在没有太多宣传的情况下,这本书很快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在新书期的第一个月,“这本定价198元的图书,好的时候一天能销售800 套”。2015 年出品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发行超3 万套。

关于《伦敦新闻画报》的图书,在进入市场初期就填补了这一领域图书的空白,但是没有一个热点能长期火爆下去。赵省伟对此非常清楚,“选题不能老围绕《伦敦新闻画报》展开,事实证明这类书在2016 年就不好卖了”。2015 年出品的《西洋镜: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所有人包括销售,闭着眼睛都知道这本书卖不动了”。关于产品线,赵省伟在布局上早已规划好,要做不同的产品线,如西洋镜、东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每条产品线要有不同的方向。不过,在产品向市场冲的过程中,如何从源头上妥善解决图书选题所花费的开销,成了一个难题。

“为了出书,买海外史料掏空了腰包”

“为了做书,我买的法国《小日报》,就花费了63000 元。”

在一本书上市前,成本最高的也许是版税、印制和人员的成本。但是在赵省伟这里却不同,光是买海外的中国历史影像书籍,就曾经一度掏光了他的腰包。这类资料无法用市场价格明码标价,因此在许多出版社的体制里也很难作为一本书的成本来计算。考虑再三,2015年1 月,赵省伟从出版社离职,成立了北京书是生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西洋镜”为品牌名走上了新的征程。

这一年他编了两三本书,用他的话说“没结婚,很潇洒,也很轻松”,终于实现自由做喜欢的书的梦想了。

西洋镜以做公版书为主,重头开销几乎都在购买材料上面。在《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策划之初,赵省伟花了超过10 万元人民币购买报纸。这样的开销在许多行内人看来,简直无法想象,因此西洋镜出品的许多书虽然引领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却鲜有同行能够复制。“不是说不能抄,而是很少有人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去抄。”

除了“淘宝”的成本,西洋镜另一大头的成本在纸张上面,“只要你不硬踹,都不会坏”。这也是考虑到看这类书的受众群多为博物馆、高校、研究所和爱收藏的人,西洋镜的书采用的多为纯质纸。“许多读者买这类书都会高频次翻书,我们有一位读者是郑州轻工业大学的老师,买了整套回去给各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研究。他的要求是书一定要结实、耐翻,他和我说书已经翻成卷状了都没坏。”

西洋镜出书的难度,与赵省伟曾经做过的市场书完全不能等量齐观。“事情越难,我越觉得要做。为什么?因为都容易的话,就没有门槛。商业化的逻辑,最重要的是要有壁垒。”西洋镜的书从选题、策划、翻译到出书几年也是常有的事。此外,其纸张、选材和制作,在读者心中已经有了强辨识度。“如果印差了,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西洋镜出的,盗版商不舍得花这么多钱盗版的。而且我们很小众,除非我卖20 万册,我的书的题材就不可能卖20 万册。”事实也确实如此,除了早期出的品类被盗版,之后鲜有被盗版的书。

在赵省伟的梦想中,西洋镜的品牌要做到100 辑,目前各个产品线分支的品类(包括东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等)加起来已经40 有余。除去商业层面的考量,赵省伟想坚持做下去,还源于他始终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逆流而上的事情,如果不做可能就没人愿意做了”。如赵省伟做的《西洋镜21:中国宝塔I》(全二册)到现在已经卖掉近2000 册。这本书有520 张珍贵插图和照片以及27 万余字宝塔考察报告,被称为中国宝塔研究开山扛鼎之作,目前尚未有学者能超越这个层次。“我们找到了德国出的这本在战火中遗失的关于宝塔的残存资料,如果不做的话,可能这段珍贵的文化遗产影像就没了。”曾有古建筑修复师,在修复某处古塔时,找不到古塔的历史影像,拿着西洋镜的这本书做参考到处比对。

还有许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深刻记录的人,其后人根本不清楚其生前究竟做过什么,如《西洋镜04: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的作者恩斯特·伯斯曼,生前拍摄过9000 多张照片,就曾被他的亲戚当垃圾一样卖了。“也许挣钱很难,书稿艰涩,文本长,我们有的书100 多万字,非常费编辑,没有经济效益可能也无法获奖。但是我们做这件事情,那种感觉就像抢救文物一样。”

“做了这件事,走出没有议价权的困境”

创业第一年,也即2015 年那一年,一个人就如一家供稿公司一样,给赵省伟的感觉“非常紧张,经常会失眠和掉头发”,而且“不安定感极强,很多选题对出版社来说,只是一个选题,这其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不过,“做书能不能赚大钱我不知道,但不亏钱能在北京正常生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2017 年, 一 个 投 了百万的资方,因家庭纠纷撤资,这让赵省伟第一次经历现金流危机。“2017年那一年,我见了100 多位投资人,最后都遇到投资和回报率的问题。”赵省伟开始认真考虑企业的生产模式和运作模式的问题。

很多人劝赵省伟只做书的前期策划就好了,千万不要碰销售。他也确实一直只做前期,度过2017 年危机之后的几年,情况也还好,“不怎么赚钱但绝不至于赔钱”。到了2021 年,赵省伟因为一些特殊的事情不得不从家里拿钱堵窟窿,一直到7 月,他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么就关掉不干了事,要么就想办法继续把这个品牌做下去”。

多年来,西洋镜的书都由合作的出版社发行和销售。但是长期以来一直面临行业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账期长,折扣低。六个月到一年的回款期和无休止的折扣,让赵省伟头疼不已。他决定在发行领域不再依赖出版社,“干脆自己拿过来做!”

想通这件事后,赵省伟做了三个重要决定:必须控价,将价格掌握在自己手里;拓展实体书店和新的渠道如摩点、抖音、视频号、小红书、B 站等;与长期维持合作的公众号建立更深入的联系,建立自己的渠道阵;所有渠道以现款结账为主,不再赊销。他将此总结为“破釜沉舟”,在反行业规制的前提下,也确实有背水一战之感。渠道的摸索进行了不到一年,已初见成效:收支基本平衡,现金周转率翻了两倍。

逃离没有议价权的困境,不用再对付“价格要挟”,自己掌握主动权的感觉,让赵省伟感觉轻松了许多,“心态比以前好太多了”。此后,赵省伟故意把有下单提醒的手机铃声开到很大,“有铃声就证明有订单了,现金终于流动起来了。印出来的书,基本只需要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周转一下就行了。按照目前的现金流情况,一年能周转三四次,原来要一年到两年才能转一次”。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目前被大家认为收效甚微和不值得投入的渠道,西洋镜在现款发货的情况下,依然趟出了一条小路。

短视频渠道出现后,有人认为公众号长内容带货快不行了。但赵省伟认为,“目前在垂直领域有影响力的公众号,依然是有流量的,比如一些专业艺术类的公号,合作的书销掉几百册到1000 册问题不大。很多公众号喜欢能控价的图书,不用跟电商平台抢,西洋镜调整走向后正符合此类公众号的胃口”。

对短视频,有观点认为其只能卖掉低折扣的图书或者“1 元书”,就是“赔本赚吆喝”。西洋镜是这一观点的有力反证。如与抖音腰部IP“木虫聊木工”合作,将《西洋镜17:中国早期艺术史》(全二册)卖了1000 多套,将《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祠堂》卖了3000多册。这个量看似不大,但是对能控制住价格的小众出版品牌而言,已能支持其生存下去。“西洋镜的书,如果出的每本能卖到3000 册,活着就没问题了。”

在这些渠道中,作为曾经主渠道的实体书店,在当下的环境下普遍被认为式微,却成了西洋镜的主要销售渠道。赵省伟找到了书业的资深从业者、曾经开过书店的一位朋友,将认可西洋镜品牌和理念的实体书店的通路打开。这其中有2021 年火出圈的考古书店,“说起这家书店,之前经常从中盘以很高的价格进我们的书,有一次我去逛店见到洪霞,她还和我开玩笑说赵老师你这么年轻,我还以为你是编辑,之后就建立了联系”。

在这些渠道中,赵省伟首先做的其实是摩点众筹,众筹的现金流速度比传统出版更快,对小而美的出版品牌,利用好了就是添了一把柴,西洋镜到现在已经通过摩点众筹了五个品种的书。刚开始做摩点,赵省伟形容“一切都像赶鸭子上架”。西洋镜人数最多的时候团队有五个人,但是去年整个品牌只剩下赵省伟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当时有摩点众筹的用户问有没有群,不是很懂的赵省伟一脸困惑:“为什么要建群?建群要做什么?”不过后来还是建了两个书友群。那个时候的赵省伟有着各种身份:时而是主编,时而是运营,时而是客服,时而是售后……有时凌晨还在回复读者。

赵省伟深信,在当代中国,任何小的切口都能找到自己的受众。在渠道更加多元的现在,恰恰对小众图书来说,是一个能见光的时代。“做自营后,我经常在想我做的书可以卖给谁?我只需要找到喜欢西洋镜的那几千个人,养活自己和一个小团队就已足够。现在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想要找到我的目标受众,相比以前机会更多,直达读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另外针对大家常讨论的,数字化时代我为什么还看纸质书?这个问题里谈到的纸质书,主要是那些快消类的书,不是我们这类书。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更有这种深度阅读的需求,纸质书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这也是西洋镜的机会。”

如今,许多电商渠道、馆配渠道想要沿用习惯的模式与西洋镜合作,“他们希望20 ~24折结算,我说我们的成本是53 折!”曾有一个大国有中盘商想从西洋镜18 折拿货,赵省伟开玩笑地说道:“您对我们的成本是不是有什么误解?我还不如直接给实体书店,这对实体书店和我自己,都是双赢的局面而非双输。”

不久前,赵省伟和朋友做了一次直播,过程有点悲情。“我说你不要这么悲情,好像做出版的都很穷,都吃不上饭。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做书呢?因为大家都活得还好。我们有情怀不可否认,但我们都是商业操作的。”■

猜你喜欢

书店渠道图书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最美书店
在书店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