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时按下“暂停键”,提升课堂“心理味”

2022-06-10孔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心理课具身认知

孔翠

摘要:在心理课上,当学生发言被嘲讽时,或有学生明显违反心理课堂约定、出现突发情况时,心理教师要及时按下“暂停键”,引导学生觉察这些不当的行为,展开分析和讨论,获得新的经验。另外,当课堂上出现一些不常见的“向好”状况时,如某位不爱发言的学生突然有一天在课上主动举手发言,某位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能够静下来倾听他人的分享时,心理教师也可以按下“暂停键”,给予学生正强化。实践表明,停下来,引导学生去觉察、反思,有助于学生将课上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心理课更具“心理味”。

关键词:心理课;暂停键;自我觉察;具身认知;心理味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8-0037-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下简称“心理课”)的课堂模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典型特点是在活动、体验、分享环节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具身认知能力,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去生成认知、收获成长。我将其称作“心理味”。心理课的“心理味”除了体现在选题内容上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及时捕捉、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将课堂上发生的动态事件作为鲜活的素材,时不时按下“暂停键”,引导学生一起觉察、分析和讨论,生成新的感悟。在心理课上,哪些时机比较适合暂停呢?下文将结合具体课例进行阐述。

一、当学生发言被嘲讽时

心理课“青春的模样”正在进行中,一名男生在分享自己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时感慨“好像一下子就长高了”。心理教师在引导具体化时,该生认真地回答:“我现在是一米七五,小学六年级时才……”还没等他说完,班里几个男生便发出了质疑声,教室最后排的一名男生很大声、粗鲁地打断了他:“老师,他不可能有一米七五!我敢保证,我一米七五,他绝对没有我高!”听了这句话,回答问题的男生明显面露难色,陷入尴尬,眼见课堂就要被带“偏”。关键时刻,我急中生智,按下了 “暂停键”,带领学生一起觉察:刚才发生了什么?你看到/听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有学生说道:“不舒服,反感,因为课堂上有些嘈杂。”

“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他有些沖动,既没有考虑心理课堂的情境,也没有考虑发言同学的心理感受。”

“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两个人本来就有过节,也可能他更想显示自己个子高,希望被同学们羡慕等。”

“这件事的影响是什么?”

“使得课堂秩序被打乱了,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也对发言同学造成了伤害。”

“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我们在课堂发言的时候需要遵守秩序,尊重他人感受,学会克制冲动。”

经过一番问答,学生们若有所悟。刚才打断别人说话的男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发言男生的脸上也阴转晴。

见此情状,我抓住时机,顺势做了补偿性的引导:“这位男同学有些不好意思了,应该是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有错就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应该给他一些掌声,鼓励他后面更好地表现呢?”

随即,班里掌声如潮,待掌声平息下来,课堂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有学生明显违反心理课堂约定时

每节心理课开始,我都会把“心理课约定”放在幻灯片的第一页,提醒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努力做到“认真倾听、积极表达、尊重不同、包容接纳”,目的是为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但随着活动环节的推进,课上会不定期地出现新的“刺激”,使一些学生忘了初始的约定。这时候,我会及时按下 “暂停键”,和学生一起觉察、调整。

在一节八年级的主题为“正确面对他人评价”的心理课上,在案例分析环节,一位男生主动举手分享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也有和案例中男生一样的经历,因为皮肤黑,被某同学起外号为‘黑鬼。虽然不喜欢这个评价,但是我不会因为自己黑就去抹一些增白面霜,我选择不予理会。”在他分享时,我留意到一些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左摇右晃着脑袋打听是谁起的外号,还有的直接笑出了声。一时间,那位男生的分享被淹没了。

时机已到,我果断按下“暂停键”。

“听到我讲话的同学请击掌两下。”稀稀拉拉的击掌声吸引了一小部分学生的注意。

“听到我讲话的同学请击掌三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被击掌声吸引,我继续发出指令,直到所有学生都静下来。

“刚才发生了什么?”

聊天的学生沉默不语,似乎认识到了不妥。

“没有倾听。”

“没有尊重别人的发言,也没有尊重别人的人格。”

“刚才的话题让一部分同学产生了好奇,有很多话要说。但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上课的场景,想想我们的约定——认真倾听、积极表达、尊重不同、包容接纳。”我强调。

当有学生违反课堂约定时按下“暂停键”,可以促使良好课堂秩序的形成;对于那些经常插话、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

三、出现突发情况时

我校高中有一节“恰当表达自己”的心理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考虑他人感受与自我需求的基础上,学会合理表达自己。在讲解完表达“请求”的案例时,轮到某小组学生表演情景剧。活动规则是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派代表分角色表演“心口不一”和“合理表达”的对话。但该小组成员比较抗拒表演这种形式,或许担心演得不好而出丑,出现了指责抱怨乃至“你推我搡”的状况,严重到把一位学生从座位上推倒。

事发突然,我赶紧按下了“暂停键”。确保该名学生没有受伤的前提下,我引导大家静下来,觉察刚才发生的事情,思考如何看待。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话题是——”

“恰当表达自己。”

“我们刚刚在讨论的案例告诉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感受,也要考虑具体的情境。刚才的突发状况其实也是需要合理表达的时刻,但是该小组同学的表达方式是指责与暴力推搡,与所学方法完全相悖。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表达?”

“先赞美对方,表达对他能力上的认可,再说自己不擅长表演,最后请求对方代表小组完成任务。”

“实在不行,就诚实地告诉老师,确实没有想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请老师指导。”

“同学们,恰当表达自己的方法是需要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去运用并练习的。你们的建议都很好,期待大家能够更多地在生活中运用。”

四、当课堂上出现一些向好的情况时

其他适合按“暂停键”的时刻有:某位不爱发言的学生突然有一天在课上主动举手发言;某位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能够静下来倾听他人的分享并报以掌声;上节课布置的容易被忽略的小任务有人认认真真去完成;刚讲过的方法已经有人在践行,等等。在这些情况发生时,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暂停课堂进度的方式,给予学生肯定、强化或鼓励。

虽然按下“暂停键”会损失一些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可能导致本节课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但是经过暂停后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收获很多具身认知的宝贵经验或意识、习惯。这种时刻觉察自己的做法本身就是心理学倡导的。若学生将课堂上的觉察习惯延伸至生活实践中,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王新波. 中小学心育课的“心理味”——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标准[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8-10.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5FEF51B7-CE54-439C-87DA-F564EEC349BB

猜你喜欢

心理课具身认知
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应用
同课异构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