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拼贴式绘画:媒体时代的绘画创作与图像表达

2022-06-08矫海默

大众文艺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图像绘画创作

矫海默

(青岛电影学院,山东青岛 266520)

对于拼贴式绘画来说,其构图、绘画形式与材料等方面具备了多样性。与此同时,拼贴式绘画能够承载创作者的思想与理念,拼贴式绘画不仅具备了拼贴的特点,同时还具备了绘画艺术的属性。其构图、造型及空间的表达都具备了明显的重组化与片段化,并且,拼贴式绘画也是创作者所绘制的。其所呈现的视觉形式是经典的手工绘制的二维平面图像。拼贴式绘画属于一种新型绘画创作形式,其与传统的绘画在线性图像的表达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拼贴式绘画的创作方法现理念具备了突出的创新性,并且,拼贴式绘画不仅是媒体时代图像表达形式的改变所产生的,同时其也和网络媒体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之间存在着联系。媒体时代,绘画已经不只是人类世界的表象,同时,各种图像创作媒介也逐渐使人们对绘画创作产生疑问。由此,拼贴式绘画不但将图像时代的新情境作为基础,针对绘画所具备的可能性进行拓展,并且还成了网络新媒体时代绘画发展的新方向。

一、立体拼贴与拼贴式绘画的发展概述

对于拼贴来说,其是一种创作方法与理念;这种创作方法在绘画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地区的艺术领域进行的实践创新。立体学派绘画家最先对拼贴法进行了尝试,之后的达达与超现实等许多学派分别由不同方面针对拼贴进行了研究与拓展。作为立体主义流派的代表勃拉克与毕加索于1908年尝试将剪下的报纸版块与印刷的字母等融入自己的绘画作品中,由此,将拼贴作为绘画的一种新的创作手段,并且将其命名为“college”。这种绘画创作的新方法只是一种图像的重组,但是,却使绘画创作者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拼贴式绘画主要是针对不同时空、不同维度的图像实施重构,这种方法与传统的造型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立体主义也似乎注定会运用到拼贴,将片段化、碎片化的图像进行形体的重组,从而使其能够与平面造型理念之间进行完美的对接。所以,随着绘画艺术创作的向前发展,使得拼贴逐渐融入立体主义的所有分支流派中。与立体主义相比,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诸如达利(Dali)、马格里特(Magritte)等依然将油彩作为主要媒介,他们将拼贴主要应用于绘画形象的构造方面。也就是艺术家充分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编排,从而把出处不同的碎片形象当作合乎规则且充满玄机的画面。作品中的场景及人物均具备了鲜明的超现实感,而实际上,其均是通过拼贴所创作出的形象。基于此情况,超现实艺术流派的绘画作品最先运用了拼贴式绘画模式。假如说立体艺术学派创作的拼贴式绘画是“突显”,那么超现实主义流派的拼贴式绘画则注重的“隐藏”。两大流派从不同角度运用拼贴,而当代的拼贴式绘画中依然能够发现这种方式。而达达主义流派主要是促进了拼贴的持续发展,从而使其成为单纯的现有图片的重组,或者是由图像的拼贴逐渐拓展为现有图像的装配。然而,各个流派进行的此类视觉方面实践均对当代的拼贴式绘画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十世纪中后期,杂志、电视及摄影等传播媒介的发展极其快速,而这些都属于制造大量图解的媒介。而随着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图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变得越来越多,如此也导致所有的人都身处其中。基于此种环境,也使得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拼贴得以在媒体时代的艺术领域进一步传承与增强,由此逐渐形成了拼贴式绘画。针对一些图像进行裁剪与拼接,使其成为具体的对象融入绘画创作中,这种方法早已被许多绘画创作者广泛应用。其中培根(Francis•Bacan)、基塔伊(R•B•Kitaj)、劳赫(Neo•Rauch)及维斯切尔(Matthias•Weischer)等均采用了个性化的方法把用于拼贴的图像转化成了绘画语言,很多绘画创作名家针对图像进行重新地组合。基于这种理念,充分依靠互联网的便利和现有的海量印刷品收集图像,针对现有图像转化为绘画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一些艺术家对形象超链接的运用进行了研究,有的对数字图像的视觉特征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从而使基于媒体时代的现代艺术流派的拼贴式绘画越来越丰富。

二、拼贴式绘画的视觉应具备同步性

立体拼贴强调的是:将同步性放于首位,而拼贴式绘画与立体拼贴均具备了突出的同步性,但二者对同步性的解释却持不同观点。从立体学派的角度来说,对形体进行割裂错置能够充分体现拼贴同步性,所有的视点均由物体的各个侧面同时替换,使平面间的互相作用更加突出,确保各模块之间,光线之间,以及质感方面的矛盾与冲突更加明显。而拼贴式绘画主要是采用绘画这种具象方式来体现同步性,其并不会对形体进行解构,而是将形象之间的线性联系打破,从而构建起全新的视觉联结。对于所有视觉艺术来说,同步性都是其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但是,这种同步性一直到现代主义流派的绘画中也得以被全面开发,并且逐渐在媒体时代的绘画中被拓展。

在拼贴式绘画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视觉材料,通过裁剪与拼贴这些材料,确保绘画作品的装饰性与平面性更加突出。基于媒体时为背景,使此类绘画作品的视觉表现更加与众不同。以R•B•基塔伊(Kitaj)的绘画作品为例,色彩不是用于层次化的深度空间或形体结构的构建,更多的是在绘画的平面上使色彩的同步性更加明显。基塔伊把各种杂志和手稿直接拼贴于绘画作品中,这种创作方法体现了媒介与材质的同步性。如此也是文体主义拼贴所提出关于视觉的矛盾命题。也就是:其一,所裁剪的报纸和图片完全具备绘画的平面性;其二,将图像直接拼贴于绘画作品之中后,反而使作品的特征更加突出,并非单一的追求画面。而勃拉克与毕加索在开展拼贴实践的过程中,不久便出现了一种特性,被叫作“两面性”。比如1912年毕加索创作的绘画《有藤椅的静物》,其中就用了现有的藤椅图片代替人工绘制,使得藤椅图片和绘画完全融为一体,其是对我们所认为的“现实”的一种怪诞的嘲讽。而1913年勃拉克所创作的《单簧管》同样也采用了拼贴,这幅作品有意将所绘制的形象与拼贴碎片进行分离绘画作品中单独呈现这些拼贴碎片。而罗纳德•布鲁克斯•基塔伊(R•B•Kitaj)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绘画继承了拼贴的这一“两面性”;而“两面性”也逐渐成了拼贴式绘画最突出的一种特征。而这种关于视觉的矛盾命题也体现于马蒂亚斯•维斯切尔(Matthias•Weischer)的绘画中,他将木料与铁条等材料所制作的图形用于绘画作品中,这些材质不仅能够和绘画进行融合,同时还突出地体现了材质的实体性。而尼奥•劳赫(Neo•Rauch)所创作的绘画中,有效利用形状与色彩等给予分散的人物或者空间视觉的意义与形式,从而使画面形成感知的整体。虽然其具体所绘制的各个形象之间没有联系,但是作品中的各种视觉材料,诸如形状、色彩等的同步性却可以让各个形象之间形成图案结构。各种材料和各个形象之间存在的关系并非部分服从整体,而是将同步性作为基础,绘制出了可以被感知形象,这种形象与序列化形象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图1 1912年毕加索的《有藤椅的静物》

对于拼贴式绘画来说,视觉材料具备同步性是其一个主要的特征,而基于视觉材料所表现出的空间的同步性是拼贴式绘画的另一特征。拼贴式绘画的空间具备了多维性,其也从根本上使传统绘画中的合理性视觉空间被打破,从而使以焦点透视作为主导的线性及深度空间模式失去效应,让空间表现更加的复杂多样。基于同步性理念为背景,绘画创作者通过形象重叠,形象改变,以主及形象扭曲等多种手段来创造绘画空间,这样可以有效拓展绘画的内涵与空间。以培根(Francis•Bacan)的《绘画》为例,作品中几何状空间的设置不但体现了视觉结构的同步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封闭房间的假象。视觉结构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个人经历、心态折射,由此,其具备了丰富且奇妙的视觉内涵。马蒂亚斯•维斯切尔(Matthias•Weischer)绘画的空间同步性将碎片进行重新组合,并融合了焦点透视,他把拼贴形象和绘制的室内空间进行融合,从而使深度与平面相互混合的空间感得到有效表现。其是现实世界与潜意识相互交融所形成的“平行世界”,更是创作者利用绘画创作来诠释图像时代的特点,阐述了空间同步性并非人们的凭空想象,而是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拼贴式绘画而言,其应当被作为同步性图像叙事的主体,将顺序化的叙事作为基础,绘画形象与材料均应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叙述,二者之间在视觉方面存在着逻辑关系与因果关系;否则,绘画作品会使人感觉到表述不清。层次化直线式的叙事方式能够让作品表述具备明显的故事性与单一性。拼贴式绘画的目标在于有效打破此类叙事模式,有的绘画作品甚至有意追求叙事的表述不清。以罗纳德•布鲁克斯•基塔伊创作的绘画作品为例,其虽然采用的是片段化的文学叙事,但是他可以把拼贴图像所要表述的观点融入绘画作品中。他在作品中融入了日常与特殊,与此同时,图案中的深层空间也存在着交织,从而使绘画的叙事呈现出非线性混杂。绘画不仅能够描述社会中一些具体事件,或者独特的事物,并且还是不同时代的绘画思维的重要反映,还有力的反驳“绘画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明确对应关系”这一错误观点。

图2 尼奥•劳赫的绘画作品

三、媒体时代拼贴式绘画创作的发展

(一)拼贴式绘画素材的收集

传统的绘画素材的收集方法一般是:创作者通过亲身体验或观摩他人的绘画来收集素材。而我们也应当承认,假如基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收集素材的方法是极其费力且效率极低的。而媒体时代的发展极其快速,对于当代人来说,时间永远都不够用,许多人难以有效调和其中的存在的矛盾或冲突,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更高效的方法来处理中毒性坏死磷中毒,那么就需要借助新科技。所以,基于媒体时代为背景,拼贴式绘画收集材料的途径更多。比如发明的照相机使人们的视觉功能得到拓展,在外聘写生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对一些景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可以使用照相机将所见到的所有景象记录下来,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少见的奇观,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精确的抓拍,并可以有效地保存。诚然,摄影技术使拼贴式绘画素材的数量与质量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与提高。而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必然会使这种图像的优化与提高更加突出。摄影优化了人们的体验,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则使这种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收集拼贴创作素材不仅可以从创造者亲身经历中获取,同时还可能利用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收集图像,选择其中自己所需要的。

图3 浮生之城

(二)拼贴式绘画创作技巧

传统的绘画创作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画笔与雕塑工具等,创作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作绘画。这样的绘画创作的精准度一般情况下需要创作者通过目测与积累的绘画经验进行调整。很少会运用到模板与测量工具,计算机的应用使得绘画工具更加多样。精准度也不再只是艺术家才能达到的高度,与此同时,计算机中的图形设计软件可以针对图像进行放大、缩小、拉伸、压扁、扭曲与放置等处理,只需要稍微练习,就可以创作出绘画创作者需要的理想图像。并且还可以对图像的色彩、形状进行调整,从而使拼贴式绘画作品更加完美。

结论

总之,对于拼贴式绘画来说,现代科技尤其是传播媒介不仅具备了突出的优势,同时也使拼贴式绘画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也潜藏着最佳的机遇。拼贴式绘画创作者不应一味地抗拒现代科技,消极对待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改革,而是应当积极地运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的传播媒介,使拼贴式绘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得到发展,从而使绘画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猜你喜欢

图像绘画创作
Jazz
A、B两点漂流记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