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定砂器的匠心与传承

2022-06-07张旭东

科学导报 2022年31期
关键词:张师傅器型紫砂壶

张旭东

哲学家朱谦之先生说: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恒。平定砂器秉承道之深隐幽冥,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赓续着不衰的制砂技艺,为这片绵延千年的沃土增添了无限的风华。无论是街巷还是乡村,人们都能领略到砂器艺人生动的鲜亮姿影,用双手、用情感乃至对砂器文化的挚爱。

走进这处深藏于古巷的小院,是在一个冒昧的午后。从民国才女石评梅的故居拐进小巷,再转过三道弯,便是师从紫砂名家吴亚平的张师傅家。走进古式的院门,一阵阵“咚咚咚”的敲击声透过窗棂,传进了我的耳朵。推开房门,迈过门槛,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紫砂的世界,墙上的三架六层陈列柜摆满了紫砂的各种器型,有水仙盆、笔筒、花插、三鼎足兽纹熏炉、人物雕塑等,最抢眼的是各种器型的紫砂壶,有井栏、半月、百纳、雪华、竹段等,有的是烧制好的,有的正在阴干。

看着这些做工精良的紫砂制品,我不禁问起张师傅:“这些都是您的作品吗?”

“谈不上什么作品,就是喜欢鼓捣些玩意,一来是怕手生忘了,二來是如果碰到愿意学的,还可以传一传手艺。”张师傅拉开了话匣。

“那您能谈一谈,当年吴老给您的一些在制壶方面的启示吗?”

“先是手把手地教,再一个就是悟,让徒弟们从一条线、一个面去感悟,既要耐得下心来,又要不断地去尝试。吴老为人很谦和,凡是他会的都要逐一示范、讲评,徒弟们都很喜欢他。”

张师傅的话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值得人们品咂,所谓匠心独运,发乎于心,呈显于器,相互交融,方可制成上品。

为了继续探寻砂器艺人们的心灵世界,我在一个温煦的午后,再次漫步进砂淘街的“得一壶庄”。走进宽敞的展示大厅,瞬间就被浓厚的紫砂文化所深深陶醉。环绕四周的砂器展柜、阔大的砂器制作台,一方中式茶台摆满了几个正在开壶的紫砂壶,伴着袅袅的茶香,我们开始了深入的交谈。

“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砂器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我迫不及待地问起来。

“从2017年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走上的这条路。至于选择这个行业,我觉得还是兴趣与爱好,尤其是看到烧制成型之后,总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坐在茶台对面的小张师傅这样说道。

“那你们从哪里学的这门手艺?现在有多少人在做砂器?”

“我们的公司在宋家庄,有十几个人在从事这项工作。不仅如此,2018年、2019年、2020年我们公司还承担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其中大概有二三百人成了紫砂制作的技术骨干。”小张师傅一脸自豪地说。

“你是如何教这些学员的?比如,从你对紫砂的理解和美学方面的追求等这些方面。”我的问题显然有些犀利。

“我总觉得如果做成一件有灵性的紫砂器,首先得中规中矩,然后再融入自己的情丝,比如对事物的观察、对这项技艺的痴迷和在秉承传统上的创新。”小张师傅的回答让我读出了一种器承于道的高深,妙手偶得,皆为本真。

从资料中得知,近些年来平定砂器艺人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的13个,省级非遗传承人13个;获得国家专利28项;获得各项国家级博览会、设计大赛、创意大赛奖项46个,省级奖项176个,市级92项。

只是随性的走访和翻阅资料,就让我从细枝末节中找寻到了平定砂器文化的厚重和砂器制作艺人们的生生不息、世传有绪。这些深植于博大乡土中的砂器师傅们在传续中撷奇创新,在传统里匠心独运,大巧如拙,大象无形,融器于道,道法自然。

猜你喜欢

张师傅器型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乐在紫砂壶
我心中的英雄
泡壶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购买紫砂壶4忌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
神秘的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