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朱自清

2022-06-04李富忠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月台朴素朱自清

李富忠

《背影》一文在我国文坛始终为人所津津乐道,作为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这篇散文将其散文写作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背影》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文章整体的事件较为简单,主要讲述了作者祖母去世回家奔丧,丧事过后父子二人同行南京,并于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其中作者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十分日常,也是我们寻常会遇到的故事,但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俨然已成现代文学经典。《背影》构思精巧、语言朴素、情感深厚,蕴含着极为深厚的艺术特色。

一、精粹简洁,自然朴素

《背影》一文主要从儿子的角度出发,全篇所讲述的都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但是在文中,类似于“关心”“感激”等具有情感意义的抽象词却一次也未提,全篇语言自然朴素,却将父与子之间的深切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比如,在“车站送行”这一场景的叙述中,在送行之前,因父亲事忙,“说定”不送儿子到车站了,“再三嘱咐”了“熟识”的茶房与儿子同去。其中“说定”一词用得十分精粹,虽说用“说过”也能表达其意,但是“定”字有“决定”“决心”之意,再加上后面父亲还是亲自送儿子去了车站,这实际上所表达的是“说而不定”,更能够将父亲的矛盾心理表达出来。其次,父亲因不能亲自送行,特意嘱托“熟识”的茶房陪同,其中“熟识”一词,表示父亲是保证这个茶房靠得住的,且“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也表达出了父亲对茶房的嘱咐事无巨细、反复交代,怕有半分疏漏。整体叙述言语朴实、自然简洁,虽未有华丽的辞藻作为点缀,但在简单的叙事中,将父亲为了给儿子送行做出的周密计划和精细安排进行了完整表达,词句恰到好处、情感到位的同时,未有一个词语是浪费的。这一点与孟郊的《游子吟》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母亲对儿子的微妙情感以“临行密密缝”这一形象充分描绘了出来。

《背影》通篇的用词都十分干净凝练,毫无多余的字眼,却有着以少胜多的魅力。在全文中,对于父亲实际说的话总计提到了四处:第一次在决定亲自送行后,说道:“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第二次在月台送行之时,父亲看到月台对面有卖橘子的,道:“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第三次在买完橘子回来后,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第四次则在父亲要走了,再次回过头看儿子,道:“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并不是表示一路上父亲与儿子只说了这么四句话,而是这四句话恰如其分地将父亲当时的心情表达了出来。简单的几句话, 就打造出了一位对儿子爱怜、体贴、依依不舍的父亲形象,用词遣句之间虽然简洁,却聊胜于繁复的辞藻堆砌,不仅让读者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含义,甚至能够让读者想象出父亲的语气及当时的场景。

二、要言不烦,细刻精雕

朱自清先生所作散文的主要特色,就在于“要言不烦,细刻精雕”,该简述的地方不多一字,该详述的地方要言不烦。《背影》中所描述的“父亲的背影”,主要就是车站分别时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全文的重点就在于父子车站分别这一场景之中,对于前面的祖母丧事、南京勾留等场景,大都是简单表述,一语带过。而到了浦口车站后,作者对于父亲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嘱咐一一详述,将“要言不烦”这一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中,父亲又是忙着照看行李,又是忙着雇请脚夫,亲自送儿子上车后,还特意拣定了一张方便的坐位,尽管已经如此详细周到,仍是牵肠挂肚,不厌其烦地嘱咐“我”和茶房,生怕疏漏哪怕一点。此外,作者将更多的笔墨置于父亲去买橘子的这一场景中,这一部分也是篇题“背影”的出处,是作者最有感触的一幕。其中,在表述父亲走到铁道边时,“蹒跚”一词将老境表达出来,表明父亲的行动已经不便,上下月台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父亲上月台时,需要“两手攀着”月台的边,表明了月台的高度并不低,而“两脚向上缩”足以见得父亲拖着笨重肥胖的身体上月台之艰难,尤其在“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句中,将父亲艰难爬上月台时的姿态完整描述了出来,读者在读文章时,仿佛背影就在眼前。此时,也是在开篇点题之后作者第一次详写父亲的“背影”,也是父子间和解的开始。看到父亲辛苦的背影留下的眼泪,“怕他看见”,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自责以及对即将分别的心情充分表达了出来。在父亲买完橘子回来时,“我赶紧去搀他”,“赶紧”一词也将作者担心紧张的心情进行了充分表达。回到车上后,父亲把橘子“一股脑儿”放在了“我”的大衣上,“一股脑儿”表达的是父亲对儿子全心全意的爱护,一心一意只想着儿子。之后“心里很轻松似的”表达了父亲为了儿子,艰辛与劳苦都可以一带而过,在此表露了将父子间的深切情感。

相较于顺境中的表现和作为,“老境颓唐”的父亲在逆境中为儿子所作的一切显得尤为可贵。在颓唐的光景中,其“背影”愈发饱含深意、深含情感。读者在品读这部分内容时,并不因详细描述而感厌烦,反而坚定了父亲的伟岸形象。朱自清以细刻精雕的语言,使老境颓唐却深爱儿子的父亲角色跃然纸上。

三、清新质樸,意蕴深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早期也曾经有着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后期转向了清新质朴的风格,更显成熟,且极具艺术特色。《背影》一文是其后期的代表作品,他在《背影》的序中自述“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这也是其在文中的自我形象塑造,是其最为本色的表露。《背影》之中的质朴,是语言的简洁朴素,而并不是指作者形象的寒怆,其文字看似随笔,却无处不透露着精炼,一字不多、一词不少,恰到好处,与日常生活中的亲情表现一致,是形式、内容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朱自清作为一名散文大家,同时也是一名诗人,《背影》一文以最为平白的字、朴素的词,连缀成文,恰能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就像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恬淡朴素,却意蕴丰富,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

《背影》一文就以这样自然朴素、细刻精雕、意蕴深刻的语言,自儿子的角度出发,全篇未出现一次“父爱”之字眼,却将父亲舔犊情深的形象深刻、细致地刻画了出来,并将父子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充分袒露,使得文章在真实之余,更添情感之深厚,意韵深远,使人读之回味悠长,感人至深。作为读者,同时也是为人子女者,在阅读时不妨扪心自问:父母对待我们表现出来的一些关心的细节,我们平时是否有关注?我们是否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视作理所应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发现并开始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爱护和关心?“子欲养而亲不待”,难道一定要等到悔之晚矣的一刻吗?经过对这篇散文的阅读和感悟,我们不仅能够得到文学艺术上的学术收获,更能够从中反省自身,进而在思想和心灵上得到净化。

猜你喜欢

月台朴素朱自清
匆匆
所有的……
清芬正气朱自清
隔离朴素
仓库月台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