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考试测量的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模式探讨

2022-06-03陈清辉

考试周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学科素养初中历史

摘 要:考试是教育测量常用的工具之一,通过对考试测量结果进行科学分析,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传统历史试卷讲评课模式下讲评缺乏针对性,无法充分发挥考试测量导向教学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考试测量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笔者在教学中探索基于考试测量的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模式,通过对考试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问题,在讲评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期有效实现考试测量对初中学生学科素养与能力要求的测量评价目标。

关键词:考试测量;学科素养;初中历史;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4-0135-04

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和评价要共同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展开。在一体化教学之下,教师要综合调动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并在不同时机选择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有关信息进行系统搜集和科学分析处理,综合发挥检测、诊断、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从而准确判断学生学科素养的达成水平。评价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保障以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历史课程的有效实施。从而使教、学、评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素养的发展。

考试是教育测量常用的工具之一,科学命制的历史试卷具有可靠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对这类型的历史试卷进行科学的分析,发现试卷中学生呈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实施高效的讲评,能够及时查缺补漏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质量水平。然而今天的初中历史讲评课往往陷入一种模式:这就是教师将一份试卷从头讲到尾,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只讲答案,忽视试题与学生认知的联系,没有对失分原因的分析,更鲜见指导学生对试题进行规律总结。这种现象无法充分发挥考试测量导向教学的作用,更无法培养学生能力及促进学生素养的达成。

为充分发挥考试测量的功能,通过测量精准分析试卷,寻找失分原因,促进学生素养的达成,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模式对初中历史试卷进行讲评。

一、 课前:基于大数据,进行考试测量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讲评课中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程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学生的考试测量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给学生精准把脉,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想要获得精准的考试测量结果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命制试卷或选择信度、效度、区分度高的初中历史试卷(题)。历史试卷的命制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对历史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作出了精准的规定,也对教学评价的标准和规格、命题建议等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初中历史考试在注意将试题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也要在试题中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测量目标。因此,初中历史试卷的命制还应注意根据课标内容,将知识内容和素养要求、评价落实到试卷中。

第二,对考试结果进行科学的数据统计。

①整体统计所教授的每个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超均率等。

②统计每位同学的客观题答题情况,对标每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可以设计相关的统计量表(如表1和表2)。

③统计主观题每一小题答题情况(如表3)。

④适应性考试统计每个知识板块的得分情况,期中考或期末考统计每个单元得分情况。以中考适应性考试为例,可以设计相关量表(如表4)。

⑤讲评前发放试卷,请学生针对错题再次作答,并分析失分原因。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写下失分原因并回收,作为讲评课备课的依据。

第三,根据考试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典型错误,客观题与主观题都应该根据考试测量结果,挑选出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得分率较低的客观题教师应关注错选率较高的选项。得分率较低的主观题,教师应先挑选典型试卷进行错因分析。通过考试测量的结果,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避免一份试卷不分主次,从头讲评至尾的现象。

对以上考试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教师基于测量结果精准备课,寻找考试中学生在答题中呈现出的共性错误,作为讲评课重点讲解的试题。对部分学生个性化的错误和失分原因,可以课下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考后反馈。既全面分析班级总体学情,又进行个性化辅导,也体现了“双减”背景下教师的分层教学理念。

二、 课中:基于考试测量结果分析,科学设计评讲环节

基于考试测量结果,评讲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总体考试情况,班级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在介绍总体考试情况时,教师应照顾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心理感受,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激励性,给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鼓励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客觀题部分的讲解,主要基于考试测量数据的分析,选择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评价,避免每道试题平均用力。评讲时,注意进行错因分析,找出失分的原因是知识的缺漏时空的错位,抑或是选择题材料信息提取不到位,还是解题思路的错误,并提出纠错建议。做到客观题讲评有重点,有分析,有对未来学习的建设性意见,避免就题讲题,在讲评中给学生查缺补漏,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讲评中针对主观题的答题情况,教师也应基于考试测量结果的分析重点选择得分率低的题目。初中历史主观题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因此在讲评中要重点选择失分率低的主观题,同一道主观题中不同设问学生的答题情况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讲评时也应该选择学生得分率较低的设问进行重点地讲评。笔者在教学中探索出“原题重现—典例呈现—错因分析—纠错提升—总结提升—作业布置”的教学模式。

以福建省中考的最后一问材料论述题为例,本道试题难度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而也成为近年来各种大型考试失分率较高的一道题,也成为各种大小型模拟考试需要重点讲解的试题。下面以材料论述题为例,说明初中历史主观试题的讲评模式。

(一)原题重现

在原题重现环节,教师在讲评中也应让学生明确试题的命题意图、考查的知识点、试题对学生的素养要求、能力要求,本道题班级同学的答题情况,得分率、优秀率等。通过这些宏观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重点讲解本道题的意义,学生自身应注意之处。

(二)典例呈现

基于考试测量结果的大数据分析,寻找本道试题出现的典型错误,材料论述题一般2问,根据考试测量结果,第1小问考查的往往是基础知识,总体得分率较高,评讲时应重点呈现第2小问,即“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學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针对第2小问抽取不同类型的典例进行呈现,便于师生对错因进行分析。

(三)错因分析

分析典型错误中的失分原因,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避免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可以请同学针对典例对照参考答案自主思考、相互讨论,寻找典例题的失分原因。从典例的分析中学生可以对标自己的失分原因。

材料论述题的失分原因一般有:①观点不明确。所提炼的观点不能涵盖整则材料的意思,或偏离材料的大意或是观点的表达不规范。②论述不充分。罗列史实,史实与观点和结论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缺乏史论结合,逻辑不严密;孤立论述,用孤证对观点展开论述;论述中所采用的历史事件之间缺乏时序性与关联性。③缺乏结论;或结论缺乏总结提升;结论偏离观点和论述。

(四)纠错提升

指导学生对错因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典例进行纠错提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出现相同失分现象的学生当场进行纠错提升。同时由于初中历史的主观题以新材料新情境的方式呈现,学生对材料理解的角度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宽思维的角度,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并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史论进行论述。教师结合板书在讲评中拓展学生思维的角度与深度,力图做到会一道题到会一类型的题目。提升中引导学生得出回答这类题的要点,如: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在表述时要采用陈述句,要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论述中要注意史论结合,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注意时序性和内在的关联性。结论要对观点和论述进行提升。

(五)作业布置

在今天的“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求作业布置能充分发挥教学提质增效的作用,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能检测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作业布置环节也要注意针对性。对观点和论述基本准确的学生,可以从拓展思维的角度、挖掘思维深度的方向,请学生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不同观点,罗列论述的角度布置作业。对本题掌握情况不到位的学生可以请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利用课堂教授的方法与要点重新修正自己的答案。作业布置后教师需要及时批改,以便及时了解课堂掌握效果。

三、 课后:基于考试测量结果与作业布置情况反思、整理、拓展训练

试卷讲评结束后,教师根据考试测量结果和学生作业反馈情况,再次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作业情况与考试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讲评课的效果,对讲评课教学进行反思,寻找讲评课模式优化方法。并针对学生共性的失分题目设计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迁移和延展。

在教学中,通过考试测量结果分析的初中历史讲评课模式在教学中具有如下优势:

(一)考试测量实测结果分析准确,讲评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考试测量是学校和学科教育教学重要的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考试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精准的分析,能够更清晰地引导教学,方向明确地寻找到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路径。学生答题中的得分失分情况,或许是教师在新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有可能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能力的缺失,素养的不到位。实测数据结果的分析便于教师清晰地制订出教学目标,摸索恰当的方法。对试题类型进行精准分类,按知识板块、学科能力等进行分类讲解、强化训练,能够提高试卷讲评课的针对性。在讲评课中,通过典例剖析、方法指导、总结提升几个层层推进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解题思路;讲评中适当的变式训练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弥补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知识缺漏和素养不到位的现象。

(二)基于考试测量结果分析的讲评课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动性

今天的课堂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基于考试测量结果分析的讲评课,在课前请学生自主订正试卷,寻找失分原因。在课中针对实测数据出现的典例,请学生自主思考互相讨论失分原因和纠错方法,寻找答题的规律。在课后针对讲评课师生共同总结的失分原因和答题规律进行二次订正和拓展训练。改变了传统讲评课模式下,教师就试题讲答案的情况。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中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契机,在评讲中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讲评课几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查缺补漏、摸索答题技巧与答题规律、培养历史学科思维的形成。

当然,基于考试测量的讲评课模式,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课前针对考试结果对数据分析与处理,对学生失分原因的分析都需要历史教师作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但笔者通过这样的讲评课模式的探索和运用,在对学生失分原因的精准把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讲评课的质量与效果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值得在未来教学中进一步摸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4,59.

[2]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59-64.

[3]刘芃.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黄牧航.从教育测量走向教育评价[J].中国考试,2009(5):3-10.

基金项目: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考试测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SZJ2002,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作者简介:陈清辉(1981~),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州第十八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学科素养初中历史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