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近年来道路交通信访案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分析

2022-06-02文图陈伟

道路交通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交管部门办案交通事故

文图|陈伟

近年来,因交通事故而引发的信访案件时有发生,并且在公安交管部门全部信访案件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信访案件的发生,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还牵动了大量的警力物力,造成交通管理工作的被动,进而损害了公安交警队伍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分析引发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主要类型,对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信访案件提出几点思考。

一、引发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主要类型

由交通事故引发的信访案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从2017年以来,河南省洛阳市交警支队接到上级转办或直接受理的70份交通事故信访案件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当事人对事故认定结果不认可而引发信访;二是当事人对医疗费用或损害赔偿金额不满意而引发信访;三是当事人对事故处理民警工作态度不满意而引发信访;四是当事人对肇事逃逸案件未能侦破而引发信访。

二、引发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成因分析

一是机制方面原因。《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大多数当事人认为民事诉讼程序繁琐,时间长,成本高,不愿意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而是希望在公安交管部门调解期间就能够处理到位,但是经公安交管部门调解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时,当事人首先考虑的也不是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是把成本较低的信访作为第一选择。交通事故当事人往往会通过向上级领导写信反映或者通过媒体制造舆论压力等形式,从而达到信访部门重视和社会关注该案件的目的。公安交管部门为尽快停访息诉,降低舆论影响,往往会以尽快办结案件、解决落实赔偿款项或者替当事人申请事故救助基金。但是这些解决方法,会给当事人造成一个通过信访(特别是越级信访),便可以达到预期目的的错觉。

二是对车辆属性认定认知不同。在调研的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中,80%以上涉及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由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的生产、销售的界限、标准不明晰,交警在日常交通秩序管理中也缺乏对此类车辆的有效治理。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不悬挂相应的机动车号牌,在非机动车道内通行比比皆是,长期以来广大交通参与者普遍认为市面上常见的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属于非机动车,但是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经过车辆属性鉴定后,涉案的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被确定为机动车,驾驶人所承担的交通事故责任和过错程度随之变化,造成当事人无法理解和认同,认为交管部门责任认定错误,以信访形式进行投诉。

三是当事人对法律法规的认知不全面。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虽然当事人的交通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负有责任,交通事故处理部门也依法进行了责任认定,但是由于这些行为是当事人的日常习惯、常见的交通陋习或者是当事人不知晓的不符合法律法规的通行方式,因此造成当事人无法理解和认同,最终把不满情绪指向交通事故处理部门,以信访形式讨说法。如2021年4月21日,当事人符某驾驶四轮电动车在洛阳市涧西区周山大道华山桥由南向北行驶,因其驾车压分道实线从机动车道往非机动车道变道行驶,造成同向行驶的电动自行车驾驶人避让不及,电动自行车前部与四轮电动车后部发生碰撞,事故责任认定符某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之规定承担主要责任,但是符某认为该起事故是由电动自行车追尾造成的,并不认为自己驾驶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是一种交通违法行为,并且是引发该起事故的主要成因,事故认定书下发后,符某以信函方式向市公安局信访投诉。

四是事故赔偿人履行民事赔偿责任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调解期间,承担责任较大的一方由于不能够完全履行民事赔偿责任或车辆所在保险公司经济赔偿有限,造成事故赔偿不到位,赔偿一方在束手无策后,寄希望于交通事故处理部门能够利用行政手段解决矛盾,因此会选择用信访的方式施加压力,期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如2017年8月30日,当事人裴某驾驶电动自行车沿洛阳市涧西区陇北一路由南向东行驶,因未减速慢行,在道路交叉口处与驾驶电动自行车的王某发生交通事故,事故造成王某十二指肠破裂,住院治疗花费10万余元,裴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但因裴某赔偿能力有限,仅能支付3万元赔偿金,在事故认定书下发之后,裴某以事故地点描述与事实不符和办案民警偏袒另一方为由向市委巡视组信访投诉。

五是当事人超范围要求赔偿额度或不满意已终结的案件处理结果。在一些较大的交通事故中,由于涉及车辆损伤严重、人员伤亡和伤情严重、医药费用昂贵等问题,在获得法律范围内相应赔偿时,当事人期盼能够获得更高额赔偿,在无法满足要求后,采取信访的方式以求获取额外赔偿。有些案件经过交管部门调解未达成协议,后经人民法院两审判决,但是当事人仍不满意终审判决结果,在完成所有法律申诉途径之后,当事人再次到相关信访部门反映,要求实现满意答复。

六是当事人对民警工作态度不满意。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情绪往往比较激动,加之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全面,主观意识上会担心受到不公正责任划分,会潜意识地认为办案民警不专业、不熟练等,从而导致群众不满,因而引发信访。如2021年3月9日,在洛阳市新伊大桥信访人庞某的父亲驾驶电动自行车被李某驾驶的越野车撞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办案民警郭某因肇事越野车是否安装行车记录仪的说法前后不一致,以及在事故责任认定前向死者家属表述的事故原因与最终的事故认定书内容不符等原因,造成庞某认为办案民警包庇越野车驾驶人,向市公安局信访投诉。

七是案件侦破不及时、不到位。这一方面主要集中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上,由于交通事故偶发因素和侦破手段局限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很难在短时间内侦破,受害当事方因案件长时间不能侦破或进展缓慢而选择信访,以期给警方制造压力,加大案件侦破力度。另一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逃逸者可能涉嫌酒后或者醉酒驾驶,但是在案件侦破后失去了认定其酒驾的证据,造成受害者不满,认为警方有意偏袒或者压案不查,进行信访投诉。

三、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思考

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信访案件原因错综复杂,有客观的、外部的因素,也有交管部门主观的、内部的因素,《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二条:“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以此条为宗旨和方向,交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事故处理队伍建设,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法治底线的思维,做好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源头化解和息诉稳控还是有很多工作可做,交通事故信访案件完全是可防可控的。

一要建立职业化事故处理队伍。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发生有些是由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不完美、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必须强化事故处理队伍的管理工作,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队伍,通过制定严格的规范,明确各岗位职责,促进事故处理队伍理念转变,通过职业化训练,提升事故处理人员的综合归纳能力、分析研判能力、法律适用能力、运用政策能力、沟通化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要提升交通事故办案质量。预防和降低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发生,关键要提升交通事故办案质量。目前可以通过强化民意感知体系建设,强力推行交通事故证据材料网上查阅复制服务,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倒逼办案民警用严谨的办案态度提升办案质量,同时还要加强日常培训和审核,确保现场勘查、证据收集、证人证言、视听资料、鉴定结论等各个环节和方面时刻在制度内运行,保证每起案件都能经得起法律的考验,不断树立公安交警的良好形象。

三要公开透明地办理案件,强化交通事故处理的群众沟通工作。交通事故当事人双方最渴望得到专业、公平的事故认定,各级领导要落实“三个规定”不干扰办案,办案民警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证据事实主动向当事人双方全部公开,在与群众沟通时要注意言辞和用语,不说无原则的话、不负责任的话、过头话、气头话,不能让当事人感到厚此薄彼,通过事实、成因分析和法律的阐释,让当事人从内心接受和认同事故认定结论。对一些疑难复杂的案件,在作出认定之前,可以邀请当事人双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保险公司代表等进行公开听证,赋予各方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把信访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四要强化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及电动自行车第三者责任险。日常的交通秩序路面管理,要依法严厉查处不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驾驶人,以及大力宣传推广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购买第三者责任险,避免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不到位而引发的矛盾。

五要深入推进勤务制度改革。近年来由于事故处理部门案件数量多、办案压力大,此岗位由“热门”逐步变为“冷门”,这需要在交警队伍中广泛组织开展交通事故处理实战业务培训,推行全警处理事故的工作机制。同时对事故处理部门进行机构重组、警力重配、形象重塑,将事故处理大队的部分工作职能下放到事故处理中队,对交通事故进行分级处理,根据财产损失和伤人事故的程度,分别由路面执勤警力、事故处理中队和事故处理大队接警处置,实现一般事故快处快撤,重大案件快侦快破,推动被动、粗放、盲目的传统事故处理模式向主动、精细、精准的现代事故处理模式转变。

六要建立交通事故信访预警机制。准确的预警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信访量,因此要建立交通事故信访预警机制,在交通事故处理中期和结束等时间段,对当事人态度、案卷质量、适用法律条款、证据收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形成信访预警报告,分析信访苗头和倾向的指数,纪委法制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对案件进行重审,将信访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只有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办案质效,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才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发生,才能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赢得群众认可和支持。

猜你喜欢

交管部门办案交通事故
基于BPNN-AdaBoost的隧道交通事故数预测研究
编者按
预防交通事故
茶文化的“办案经”
女法官“马虎”办案,怎么办?
金晓电子为全国交通交管部门试用部署“移动式LED交通信息服务与管控终端系统”
司机4个月举报400多起交通违法获万元奖金
抢钱的破绽
中国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对策
干以胜:提高办案人员心理素质